APP下载

船舶与海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动态优化调整机制构建与实践

2019-09-10周宏戴跃伟嵇春艳王岳

高教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动态培养模式船舶

周宏 戴跃伟 嵇春艳 王岳

摘  要:为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时变性、过程复杂性、效果显现滞后性”的共性特点和船舶与海工类人才“多学科交叉、强系统思维、重跨文化交流”的个性需求,迫切需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长效动态优化调整机制。针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高度复杂性,系统设计了多维度、多时段、多尺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长效难的问题,基于OBE理念和控制论思想,构建了基于培养质量评价的闭环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并针对逐步揭示出的船舶与海工类人才培养中“工程应用、实践创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弱”等问题,多措并举、形成了“行业需求引领、多元平台协同、优质资源共享”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船舶;培养模式;动态;调整;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6-009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argets time-varying, process complexity and lagging effects" in talent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as well as the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emphasi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ship and offshore talents cultivation demands, it is urgent to build a long-term dynamic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talent training mode. Aiming at the high complexity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a multi-dimensional, multi-period and multi-scal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is designed systematically.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dynamic adjustment of long-term difficulty in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OBE concept and cybernetic thought, a closed-loop dynamic optimiz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based on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was constructed. Aiming at the gradually revealed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practical innovation, solving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and weak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the training of Marine engineering talents, a comprehens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tegrating "industry demand leading, multi-platform collaboration and high-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has been formed through multiple measures.

Keywords: ship; training mode; dynamic; adjustment; curricula system

自2012年起,中國造船三大指标及海工装备占全球份额均排名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造船第一大国。随着“造船强国”、“海洋强国”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对船舶与海工类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

为应对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国家大力开展“深海空间站”、“豪华邮轮”、“万米载人深潜器”、“超大型海洋钻井平台”及“南海岛礁超大型浮体”等高技术船舶与海工产品研发,迫切需要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江苏科技大学作为船舶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被誉为“造船工程师的摇篮”,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机制,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自本世纪初开始,我们即开展基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船舶与海工类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机制的探索和实践。2011年起江苏科技大学连续七年将以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工程列为重点工作强力推进。在机制建设方面,针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高度复杂性[1],系统设计了多维度、多时段、多尺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长效难的问题,基于OBE理念[2]和控制论思想,构建了基于培养质量评价的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在机制应用实践方面,针对逐步揭示出的船舶与海工类人才培养中“工程应用、实践创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弱”等问题,多措并举、改革创新,形成了“行业需求引领、多元平台协同、优质资源共享”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思路

(1)调整机制建立:针对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主要依赖经验和惯性、缺乏系统性调研和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等弊端,构建长期有效、动态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机制,保障调整机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让多年积淀形成的教改成果真正产生实效。

(2)机制实践应用:针对运用构建机制所发现的船舶与海工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方法等核心要素,满足船舶与海工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举措

(一)构建动态长效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机制

运用OBE理念和控制论思想,设计了长期与短期、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船舶与海工类人才培养质量多维度、多时段、多尺度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明确了行业技术需求引领的主导地位,构建了基于培养质量评价和信息反馈的船舶与海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动态优化调整机制。

(二)建立多元协同、开放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强化系统思维,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了行业需求引领、自有科技型企业牵引的多元平台协同、工程应用软件全覆盖的 “三类课程、三个环节、五个方向”的开放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先进制造技术方向”优势和“舾装方向”特色(全国唯一)。

(三)校企深度融合,重大科研成果和企業专家进课堂

结合“981平台”及“蛟龙号”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采用“教学内容与工程项目动态对接”、“课堂与企业对接”的案例式教学,聘请企业教授承担教学任务,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密切结合。

(四)构建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系统思维培养

系统构建了覆盖设计、制造、生产管理、性能分析与动力装备全过程、“虚实结合”的“三层次、四平台、五结合、多辐射”动态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了学生系统思维和创新意识,实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全覆盖。

(五)多措并举,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以“中乌合作办学”项目为抓手,打造了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及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等船舶与海工类人才联合培养基地;通过讲学→合作→聘用的阶梯式 “递进引入”国际顶级专家为本科生授课;采用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世界知名高校设立培养基金等方式相结合“定向培养”教师实施双语(或全英文)教学;通过全额资助学生赴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等大学开展夏令营和短期课程研修等方式为学生营造国际化培养氛围,让其在学习到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提高了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成效

(一)学生受益,企业欢迎

通过对船舶与海工类学生培养各环节的全覆盖应用,培养质量显著增强,近年来,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获奖70余项,其中国家级56项,获批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7篇,学生为第一申请人或参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共有130名学生获瑞典SOLUTION公司颁发全球通用造船工程师TRIBON证书,升学率逐年提高(如表1)。

学生培养质量行业影响力大,国际知名船企及船级社争设奖学金。近年来,英国劳氏船级、美国ABS船级社及日本NK船级社等国际知名船级社和招商局重工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均设立或续签9项奖学金。

培养的本科人才就业优势明显。虽船舶行业形势持续低迷,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仍超过98%。连续12年是我国主要造船企业如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等在船舶与海工类专业招收毕业生数量最多的高校。

目前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及地方等知名船企中,“近1/3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来自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工类专业”,如以我国最大造船企业——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共有205位技术骨干毕业于我校船舶与海工类专业,同时在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中层以上领导中,有1/3以上毕业于我校船舶与海工类专业,也是高水平人才培养数量最多的高校。

此外,在江苏船舶企业中船舶与海工类毕业生更是发挥着领头羊作用,特别是江苏省船舶中小型企业1/3以上都是由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工类毕业生创办的。

(二)推广应用,示范辐射

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已在校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焊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等三个江苏省品牌专业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校品牌专业得到了率先示范,同时已进一步向浙江海洋大学、盐城工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进行了推广应用。

构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先后为省外高校(山东交通学院等)、省内其他本科高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和高职院校(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等)所借鉴,系统构建的“船舶与海工装备虚拟仿真平台”得到国内外高校(上海交通大学、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专家和学者一致肯定。

(三)媒体聚焦,反响强烈

提出的培养模式优化调整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实际成效,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现场考察专家的肯定和好评(注重基础、通专结合、强化实践、注重特色,突出实践教学重要地位,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吃得了苦、扎得下根、干得成事”的人才特质——摘自评估专家组报告),人才培养举措分别在“江苏高校专业建设校长论坛”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领军者研讨会”上进行大会交流。

借助于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合作共建江苏科技大学等“政产学”平台完成的,2016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与我校签署“校企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列入长期合作内容,将围绕战略定位,探索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成功的新模式。

《光明日报》、《中国船舶报》等新闻媒体对毕业生深受社会和企业好评情况进行了多次报道。

参考文献:

[1]戴跃伟,唐玉斌,王树利.基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反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98-101.

[2]赵健,范士杰.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8(20):32-34.

猜你喜欢

动态培养模式船舶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项目管理技术在船舶建造进度控制中的实践
项目管理技术在船舶建造进度控制中的实践
中国造!全球首艘智能船舶交付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船订单骤降 价格低位震荡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