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

2019-09-10杨梅

高教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双创职业

杨梅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逐步加深,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提高大学生竞争能力的一种手段,对大学生科学就业与创业至关重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如何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当前需要研究的内容。故文章立足于 “双创”背景,以河南省农林畜牧类的M高校为例,了解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该类高校其存在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新背景下为探索出有效改善大学生職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的新思路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双创”精神;地域差异;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6-0032-04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s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Career plan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important for their scientific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when they have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mselves. With the spreading idea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how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M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in area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Henan Province, to unco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Under which we analyze the universal and particular problems in these universities and have explored new way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Keywords: career planning;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egional differences;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当前,“双创”已经已成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1],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双创更是被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里面,国家开始陆续出台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活动,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现在有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现实情况不够了解,在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会有盲目性,通过科学的规划有助于学生对社会发展现状以及个人现状进行了解及熟悉,并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石。只有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实现大学生“人人成才”的发展目标[2]。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当前严峻形势下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3]。在此背景之下,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如何?在当前大学学习阶段,是否为今后进入职业生涯阶段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方法学习以及思想认识等准备工作呢?此外,作为人才培养方的高等院校,是否能够贯彻落实“双创”背景下所提出的时代精神,真正融入到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去,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凝聚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高校方面为大学生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指导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出了哪些努力,又存在什么样共性的问题?尤其是以农林畜牧类高校为例,这类高校中的大学生更多的来自乡镇和农村等不发达地区,试图通过学习相应实用的技能和技术而顺利进入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并迫切需要能够尽快改善自身及家庭的社会经济生存环境。那么针对此类特征的研究对象,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认识和现状是否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高等院校又该如何因材施教,结合此类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教师安排以及采用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形成正确、健康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观念,为下一阶段步入社会,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做好充分准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现状

(一)调查样本的数据结构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调查问卷,主要针对郑州市M高校(农林畜牧类)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发放。经过对问卷数据的清洗,删除无效问卷和未完成的问卷后,共收回有效问卷600份。其中男生227人,女生373人,占总样本的比例分别为37.83%和62.17%。本次调查对象的年级涵盖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但由于大四的学生很多已经外出实习,在线问卷的发放范围并没有实现有效覆盖,所以该类样本的数量相对较少,总的来看各年级学生比例如下:大一占54.17%,大二占31.83%,大三占31.83%,大四6.17%。按照专业分类来看,其中文科和理科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6%和34%。样本中家庭所在地的分布比例分别为:城镇占27.67%,农村72.33%。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大部分集中在初中水平,有53.5%的父亲是务农;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72.33%,有实习或兼职经历的占75.83%,接受过生涯辅导的占55.83%。总体来看,整体样本的各个指标的样本分布情况较为合理,在家庭出身和父母职业等情况中也体现出了该调查群体的一些典型特征,具体是否会在相应的调查结果中体现出显著差异,将在接下来的具体数据交叉分析当中进一步解释。

(二)调查结果分析

这里主要对问卷调查后收集的数据进行详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对相关变量的数据交叉分析,进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剖析数据结果的内涵。虽然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群体,但是从问卷中所获取的相关数据来看,总体上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对职业规划的认识上和高校提供职业规划教育的水平上两个角度来具体说明目前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相关问题。

1. 大学生层面

(1)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在本次调查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了解(及以上)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25%,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及以上)的学生占45.84%,对自己的优势了解(及以上)的占到42.66%,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了解(及以上)的占到总人数的35.83%,了解(及以上)自己所期望的职业的工作内容的占总人数34.5%,了解(及以上)自己所期望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占34.83%,了解(及以上)相关就业制度或政策占到22.66%,了解(及以上)相关的创业知识和政策占21%,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规划认知、自我认知及专业认知,笔者经过分析发现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够重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学生从小到大接触的都是传统教育,对学生来说,专业课程的学习才是重要的,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甚至有些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的设立没有意义,学生旷课的情况比较常见。另一方面,虽然学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到教学里面,但是该校一般都是在大一上学期安排该课程,而且课时较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就业还早,进行职业规划尚早。

(2)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

通过分析发现,在职业规划方面,做过较详细的远期规划的学生只占到总人数的8%,有较详细的近期规划29%,其他的学生基本没有做过任何职业规划。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缺乏积极主动性,大学生在校也参与过很多创新创业的活动,很多学生参加了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认知。这里也从侧面印证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的实际情况,正是由此导致的大部分学生没有做过这方面的职业规划设计。其次,职业定位不切实际,就业目标模糊。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眼高手低,同时没有明锐的观察力和对自身实际能力的准确评估,盲目追求优越的工作环境,甚至私下里表达想要寻找的高薪但是轻松的工作岗位。这样的现象也充分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认知,不了解专业特点,对自身没有正确的定位,所以很多时候会错失良机。

(3)学生对未来就业缺乏信心,且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

从获取数据的总体情况来看,在对目前就业形势中最担心问题的调查结果中,感觉压力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占到68.67%;担心由于职业规划不清晰,而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学生比例占到64.33%;担心自身的能力和专业水平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的学生比例占到样本总量的比例为73%;剩余的三个选项中的问题分别是有信心找到工作、没有考虑过该问题和其他,相应选择的人数比例均不超过总样本量的10%,故这里不再详细赘述。

此外,通过对上述数据统计结果与家庭所在地变量相互交叉后分析可知,选择前三项的大学生群体中来自农村的人数比例均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比例。进一步分析可知,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接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影响相对城镇大学生来说会有更多的缺失,因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从父母那里受到的有效影响和耳濡目染对其整体职业生涯价值观的影响是会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这一点从本研究中大学生的父母教育程度差异性的统计数据就可见一斑,具体来说,父亲学历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城镇大学生所占比例为36.75%,而农村大学生的比例为77.19%,父亲学历在高中及以上的城镇和农村大学比例分别为63.25%和22.81%。类似的,母亲学历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城镇和农村大学生比例分为40.6%和84.9%,而在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城镇和农村大学生比例分别为59.4%和15.1%。从上述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农林畜牧类高校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家庭成员所受教育水平显著低于来自城镇大学生,由此导致其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所受到的家庭影响差异显著,也就奠定了两类群体在进入到大学学习阶段后形成的积极就业观和对将来步入职场后强大自信心形成方面的巨大差距。

(4)创业意识不足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毕业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只占到样本总量的7.3%左右,其中农村籍学生比城镇籍学生创业意识高一些。这主要由于农村籍学生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务农,通常情况下父母在工作方面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很多情况下要靠学生自己去找工作,但是在就业的竞争力方面,农村籍大学生显然比城镇籍大学生的弱一些,同时农村籍的学生在工作中不容易得到领导的认可,反而更喜欢自己创业。城镇籍学生一般受家庭的影响比较大,在本次调查中,城镇籍学生的父母一般学历较高,都有固定的工作单位,他们希望子女将来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冒险创新意识不够强。

2. 学校层面

(1)学校对职业规划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虽然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内,但是和基础文化课程的安排课时和排课时间分配等相比还是存在差距,职业规划指导相关的软硬件整体配备并没有达到要求。如专门机构的设置,虽然各个高校都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该校刚刚成立就业创业教研室,虽然有教研室,但是流于形式,而且教研室的人员是由招就处的老师担任的,开设的这门课程也只是依托于学校的招生就业处,并没有形成一套自身有关职业规划课程的完整教学体系。

(2)专业老师的配备问题

由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在大学生有关职业规划课程配备老师成员的构成上所体现的观点上,希望由校外企业人员、创业者加入到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中的占到69.7%,该校学生对职业指导类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非常满意的占到15.83%,满意的占47%,一般的为34.67%,不满意1%,非常不满意0.83%,同时学生希望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的教师由辅导员担任的占8%,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師担任的占62.33%,企业成功人士担任的占29%,其他的占0.67%。就此,在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期望的理想老师已经十分清晰,相对社会上已经成功的企业人员和创业者来说,希望有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来授课的呼声甚至更高,当然选择前者的人数也紧随其后。整体来看,当前大学生在职业指导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人选方面,既十分苛求能够有相应专业知识的认识来规范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又需要所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与当前社会的发展能完美接轨,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自被提出以后,各高校已经陆续开展相关课程,但是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老师,很多情况下职业规划课程都是由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行政人员担任,但是行政人员限于自身行政事务的繁忙且并没有职业指导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往往造成职业规划课程实际开设质量并不让人满意。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形成体系,教学内容单薄

该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在大一开设,而且课时非常少,从学生的问卷中可以看出来认为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类课程对自己非常有帮助的只占到10.17%,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学内容方面,67.83%的学生希望可以到企业参观、实习,有66.67%的学生想得到个性能力测定及职业测评,61.83%的学生希望能够获得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求职面试技巧。职业前景与行业资讯57.17%、一对一的职业咨询52%。但是该校的情况是课堂上基本上都是一些职业规划基本理论的内容,同时理论课程偏重就业指导,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有所欠缺,鼓励学生创业的情况不多,在本次调查中,选择就业比创业人数所占比例更多。对于大学生整体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传授过程中系统性和完备性还有相对较大的进步空间。

(4)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在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堂上,学生希望老师采用最多的授课方式是案例分析,占到总人数的72.33%  其次是讨论法65.67%,讲授法61.17%,练习法40.67%,座谈法40.33%,角色扮演53.33%。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在教学方式上各类型选择的人数比例相差不大,即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科的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形式持有积极的态度,同时学生希望在课堂教学中能提高自身的课堂参与度。但实际情况是,该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很多情况下理论知识的讲述,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平时的讲座也主要是偏重单一的就业技巧,并没有结合具体的实践机会进行就业能力的实际应用,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从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满意度来说,非常满意的只有9.17%,满意的占41%,一般45.17%,这里也可以看出真正选择满意的人虽然占到了一半左右,但是选择一般的人也有相当的比例(45%左右),这类人群的态度明显是对此类课程的开设持有“无感”的态度,即并没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或者对本校此类课程的开设质量比较失望,但是保持中立的看法。

二、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建议

通过上述调查数据的相关分析,本研究从M高校的实际调研情况的分析,进一步深刻了解了当前农林畜牧类高校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认识,以及该学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安排和设置方面出现的问题。下面我们针对上述分析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的政策建议,并分别从大学生和高校两个视角来进行详细阐述。

(一)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自主意识,完善高校相关的课程规划建设

首先,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至少对于农林畜牧类的高校大学生来说,较为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认知,尤其是对该类课程开设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清晰的意识。从分析结果也能判断,这种现象在出身于农村家庭的大学生群体当中尤为突出,而农林畜牧类高校的大学生又更多的来自农村地区,所以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因此,大学生首先需要从自身角度着手,通过学习和查询资料等手段从内心深处去主动的真正认识和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以及对今后自身职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出身农村家庭大学生,需要通过多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尽力摆脱原生家庭环境对自己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活跃思维并保持与“双创”时代精神同步接轨的良好状态[4]。

其次,对于高校来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首要任务,也应该就是有效提高大学生对此课程开设重要性的主观认识,进而才能推进对其进行“创新、创业”精神的启发与培养的教学目的。其次,这样的任务也需要依托于学校对职业生涯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建设,不仅需要安排专门的教室、成立专门负责的教研室和形成专业和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时间安排,更需要从整个学校的层面重新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连续动态性和大学全过程的贯穿性。因为大学生本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备连续动态性的特征[1],即处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本身由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性差异,对于自身职业生涯构建的认识和需求都是不同的,整个大学四年中始终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故在大学学习期间,“一次性的”教育课程是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学习的需求的,也是无法起到有效教学效果的,所以学校在课程规划的前期就需要着眼长远,并针对大学生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辅导课程[5]。

(二)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认识,优化高校专业教师的机构配置

除了上述建议中提到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之外,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对其连续性和整体贯彻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真正意识到职业生涯的规划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不能够也不会是通过几次课程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用心去领悟和体验的。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结合自身专业和学习特点以及心智发展成熟的特殊轨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这样一份规划即使在今后工作学习过程中小的方向还会有所修正,也必然是大学生遵从内心的一份思考,是不会轻易从根本上被自己完全否定或后悔的。

那么,有了学生积极的思想认识做铺垫,高校也需要在此方面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认识特点和开设相应课程的差异性,分别聘请不同类型的任课教师对职业生涯课程的专业讲解和经验传授进行最有效的匹配。如,在大學一、二年级的入学之初,聘请拥有扎实理论功底的相关专业培训教师来为学生普及基础知识,而在大三或第四等高年级的阶段,需要多聘请拥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校外企业成功人士或是社会创新、创业领域的知名人士来校分享自身成功经验,传授自身的成功“秘笈”,更重要的能够是为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榜样等。只有不断优化高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有针对性的合理使用优秀的教师资源,才能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真正落地。

(三)努力缩小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地域差异性,统一和丰富高校培养课程的主体内容

从农林畜牧类高校的大学生视角来看,由于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比例较大,所以地域性差异所带来的各方面自信心差异是十分显著的,其中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等领域的信心构建方面的差异性问题同样突出。鉴于此,大学生应该多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尤其是来自城镇与农村不同地域的同学之间更要加强交流和团结,切记不要以家庭财富或出身为标准自行划分“小团体”,制造人为的沟通与交流障碍,这样不仅不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班级体良好学习和生活氛围的构筑,最终受到不利影响的还是身处班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

高校方面,则需要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方面下功夫,通过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相应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讲座、论坛等环节中实质性内容,最后实现统一、有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讓大学生真正能够从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中汲取到实用的职业规划和创业、就业技巧,同时在此过程中基于所提供的统一、优质的教学资源,让不同基础和背景的学生能够在交流和互动中实现心理地位的平衡,最后实现消除不同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就业自信心的差异性。

(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意识,实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上述研究结果中显示,现阶段大部分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并不突出,更多的还是集中在毕业后要去就业或者深造的选择上。排除现阶段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之外,更多的大学生还是受到家庭和祖辈的传统思想熏陶与影响,对于毕业后的出路求稳、求好的思想仍占据大部分人的惯性思维中挥之不去。这首先需要大学生从自我认识上启动积极寻求改变的机制,能够真正认识到出路不止一条,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向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踏出勇敢的步伐,慎重而大胆选择创业,自此主动的开启创新的闸门,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提供一条虽然可能不够顺利,但是前途无限的出路。

当然,为了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高校方面也需要进行积极地引导。尤其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式上,需要将多种多样的授课方法、授课形式,甚至是授课场景整合进课程的整体规划中来。比如结合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来说,不仅仅局限于正常职业规划理论的授课形式,将讨论式授课、案例讨论式的讲解、名家讲坛式的传授和角色扮演式的演绎方法都可以有所借鉴,最后也可以偶尔采用企业实地调研的现场讲习形式来生动的讲解和诠释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应用知识,促进大学生更加全面、立体的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有所认识,同时开阔固有的定势思维和眼界,为其形成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思维和思考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学亮.“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步德胜.“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高校科技,2016(10):94-96.

[3]汤锐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4):52.

[4]宁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现状调查及课程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13):130-132.

[5]李永霞,张焕荣,郎文革.大学本科全过程贯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07):92-94.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双创职业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