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电气技能考核鉴定柜的故障检修训练探讨
2019-09-10黄永开
黄永开
摘 要:针对很多职业院校都在使用类似“SX-602B型机床电气技能考核鉴定柜“的设备进行机床电气故障训练或考核,该设备故障点设置灵活方便,在实习教学中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但苦于没有一套较完整的教学方法,给教学带来了不便,本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教学方法。
关键词:电气技能考核;实习教学;故障分析;故障范围
机床电气故障检修是维修电工实习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都使用类似“SX-602B 型机床电气技能考核鉴定柜”的训练设备,该柜内安装各种机床(CA6140车床、Z3050钻床、X62铣床、T68镗床等)电路,柜内能方便灵活设置故障点(设置故障点由一组开关控制),通过训练对提高学生机床电路故障能力很有帮助,但在实训中,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设置好故障点,然后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步骤进行故障排除,刚开始学生由于不知道故障点的位置,一般会按要求进行排查,但时间长了,一些学生就会把很多故障点的具体位置牢记在心里(因为每个故障点在故障设置面板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接下来进行故障排除训练(特别是考核)有些学生就会投机取巧,不按要求或者假装“摸索”一下,然后就直接把故障点位置告诉老师,显然这样的故障排除训练或考核就失去了意义。如何杜绝这种现象发生,制定一套较规范的故障训练的方法就变得很有必要,下面我就以我校“SX-602B 型机床电气技能考核鉴定柜”为例,谈一谈机床电气技能考核鉴定柜的实习教学的体会和做法。
一、制作科学合理的故障检修报告单
为了规范学生训练的步骤和方法,制作一张科学合理的故障检修报告单是必须的,该报告单上主要有故障检修的步骤及要求,如图1-1所示的上半部分,主要是:第一步,要求学生通过通电试验,根据电气工作过程,操作相关的开关、按钮,仔细观察被控制的接触器、继电器以及对应电动机的动作情况,然后把故障现象写出来;第二步,要求学生会根据故障现象结合电路原理进行故障分析、判断,在电路原理图上确定最小故障范围(要求用笔在电路原理图上画出);第三步是要求学生在已确定的故障范围内,用万用表等工具进行电路故障排查,进而找出故障点的具体位置(要求用笔在电路图上画出)。故障检修报告单,建议把故障检修报告单和待检修的机床电气原理图印在同一张纸上如图1-1所示。
二、严格按照报告单上的步骤和要求训练
准备好了故障检修报告单后,在接下来的机床故障检修训练中,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报告单上的步骤进行训练,下面以CA6140车床电气故障的检修训练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假设已经在CA6140车床电气柜设置好1个故障点):
第一步,通电试验观察故障现象:合上总开关QS,电源指示灯有亮;合上开关SA2照明灯有亮;按下SB1,KM1接触器无动作;按SB3,KM3会点动。通过一边操作一边观察,然后把这些通电试验的故障现象认真的填写在报告单对应的表格中,如图1-1所示
第二步,确定故障范围:根据第一步的故障现象,通过结合电路工作原理进行故障分析和判断,最后在电路原理图上确定最小故障范围,并在电路原理图上画出,如图1-1所示。
第三步,找出故障点:利用万用表在已确定的故障范围内进行故障排查,找出具体的故障点,并在电气原理图上标出,如图1-1所示。
最后,切斷机床总电源,提交故障检修报告单以及标上故障范围和故障点的电路图。
通过以上步骤操作就完成了一次故障检修训练的全过程,规范了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操作。
三、综合评价故障检修成绩
学生训练成绩的评定,除了观察学生在故障排除过程是否安全、规范等因素外,主要依据学生所提交的故障检修报告单以及标上故障范围和故障点的电路图进行成绩的评定。例如:通电试验所描述的故障现象和在电路图上确定(画出)的故障范围是否相符,范围是否最小;所确定的故障点是否标在所确定的最小故障范围内。评分标准如表3-1所示(参考)
采用以上故障检修训练方法,基本就能杜绝学生在故障检修训练或考核中投机取巧的问题,使学生必须按照一定的故障检修过程进行操作,逐步学会根据电气原理对故障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判断,确定最小故障范围,达到准而快排除故障点的检修效果。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习好的“尖子生”,努力培养“尖子生”的技术水平,使之成为教师的左右手。教师可以让“尖子生”给其他学生设置故障点,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巡回指导,而且“尖子生”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另外,教师在实习中应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全面、及时的检查和指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作集中指导,对个别出现的问题作耐心的指导,同时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使实习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广东三向教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技术部编《SX-602B机床电气技能考核鉴定柜实验指导书》,2002年;
[2]李敬梅,主编《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三版),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