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病毒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2019-09-10杨俊伟王建军李彦良贾鑫赵变平杜彦超杨海鹏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综合防治玉米

杨俊伟 王建军 李彦良 贾鑫 赵变平 杜彦超 杨海鹏

摘要 玉米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其病毒病害在玉米生产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和症状表现,做好矮花叶病、粗缩病和条纹矮缩病等主要病毒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对这3种玉米病毒病害的发病症状以及综合防控措施等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玉米;病毒病;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6-006-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6.003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ments of Maize Virus Diseases

YANG Jun-weiet al(Maize Research Institute to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Xinzhou, Shanxi 034000)

Abstract Maize was an important crop in the world,and its virus diseases caused huge economic losses in maize produc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symptoms of the virus diseases,and do a good job in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main virus diseases including dwarf mosaic disease,rough dwarf disease and streak dwarf disease,the symptoms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three kinds of corn virus disease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Key words Maize;Virus diseases;Integrated control

玉米病毒病是影响玉米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被农业工作者称为“玉米癌症”。自然条件下可以侵染玉米的病毒有50多种,其中有8种可以对玉米造成产量损失的危害[1]。近年来,我国(尤其是黄淮海地区)玉米病毒病总体发病情况趋于严重,一方面受种植结构调整、环境气候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生产上缺乏对病毒病高抗或免疫的玉米品种(系),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和制约其产量提高。为此,需了解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和症状表现,做好矮花叶病、粗缩病和玉米条纹矮缩病等主要病毒病的综合防治工作,为玉米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1 玉米病毒病的发生特点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主要以蚜虫为传毒媒介,玉米蚜、禾缢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棉蚜、桃蚜、苜蓿蚜、豌豆蚜等均能传毒,人工摩擦汁液也可传毒[2]。玉米粗缩病病毒(MRDV)不能通过种子、土壤和接触传染,灰飞虱是唯一传毒媒介,且为持久性传毒,但不经卵传递毒源。玉米条纹矮缩病病毒(MSDV)也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毒,带毒灰飞虱及秋季带毒越冬的冬小麦病株成为第1代灰飞虱的毒源。灰飞虱一经获毒可终生间歇传毒,但不经卵传递。病毒在虫体内的循回期,因温度而异,从8~35 d不等[3]。

春玉米发病普遍重于夏玉米,早播春玉米粗缩病严重,而矮花叶病则随播期推迟而加重。一般表现为大田杂交种发病偏轻而亲本种子繁殖田发病偏重。邻近田边、菜地、果園、路边和渠边以及低洼地带的玉米发病率明显偏高。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和土壤肥力低、出苗弱的地块玉米也易感病[4]。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病毒流行的重要因素。

2 几种玉米病毒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2.1 玉米矮花叶病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矮花叶病是北方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又叫玉米花叶条纹病、黄绿条纹病。玉米植株发病初期,在最幼嫩的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不规则褪绿小点,断续排列成虚线形条点花叶状。后期随着病斑扩展至全叶形成明显实线形黄绿条纹,叶脉保持绿色,叶肉失绿变黄。发病严重时,叶片全部变黄,最后叶尖、叶缘变成红紫色直至干枯。感病品种的发病时间越早,其产量损失越大。苗期感病的,病株显著矮化,雄穗分枝减少,乃至退化,果穗变小,秃顶严重或不结实,甚至出现植株提早枯死的症状。拔节期至抽穗前感病的,病株稍矮。抽穗前后感病的,株高接近正常,仅植株最上部叶呈褪绿病状,产量基本无损失。病株根系不发达,后期易萎缩腐烂[5]。

春播区发病较轻,夏播区发病偏重,玉米幼苗至抽雄前均可感染矮花叶病毒,夏播区玉米七叶期前后发病最重,尤其夏玉米播种时间越晚其发病越重。因为此时田间地边的杂草较多,为带毒昆虫媒介物栖息提供了场所,如果在6—7月降雨较多、雨量充沛,不利于蚜虫迁飞传毒,玉米生长发育快,发病较轻。

2.2 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玉米粗缩病俗称万年青玉米、生姜玉米。发病初期,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线点增多,直至心叶、叶鞘和苞叶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白色、黄褐色或黑褐色蜡泪状突起。病株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节间缩短,植株严重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减少。另有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发病愈早,受害愈重。幼苗受害,病株叶片浓绿,根系少,植株矮化,故有“生姜玉米”之称,一般不抽穗,雄穗严重退化,无果穗,或果穗极小,不结实。成株期受害,植株中上部的节间缩短,雄穗花轴缩短,果穗短小,结实少;抽穗前后受害的,仅植株上部1~2节稍短,尚能较正常抽穗结实,只是千粒重降低[6-7]。

从苗期至抽雄期均可受害。在北方玉米区,粗缩病毒可在冬小麦上越冬,也可在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及传毒介体灰飞虱体内越冬。凡被灰飞虱为害过的麦田及杂草丛生的作物间套种田,都是该病毒的有效毒源。在华北地区,玉米出苗至七叶期的感病期为5月初至6月中下旬,正与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和1代若虫的盛发期完全吻合,因此麦套玉米和春玉米田以及杂草丛生的田块发病重,而直播夏玉米田发病轻。水肥不足,有机肥施入偏少,造成玉米免疫力减弱,也利于病害发生。冬季气温高,早春温度回升早,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发病就重。田间杂草毒源多,传毒昆虫发生数量大,自然带毒率高,极易造成病害的发生。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硬粒型品种抗病,中间型品种次之,马齿型品种易感病。

2.3 玉米条纹矮缩病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玉米条纹矮缩病简称玉米条矮病,是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玉米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病后病株节间缩短,株型矮缩,初上部叶片稍硬、直立,沿叶脉出现连续的及断断续续的淡黄色条纹,自叶基部向叶尖发展。后期,叶脉向上产生坏死斑,呈灰黄色或土红色,病叶提前枯死,病株上部多向一侧倾斜。叶鞘、茎秆、雄花的小梗及苞叶均可受害,产生淡黄色条纹及褐色坏死斑。

灌溉多或阴雨多,杂草繁茂,则利于灰飞虱的生长繁殖。若灰飞虱密度大,带毒虫数多,则发病重。

3 造成玉米病毒病流行暴发的主要原因

3.1 品种抗病性差,种子带毒率增加

当前生产中使用的大部分品种都不是高抗病毒病品种。由于一些親本的高感毒性,造成自交田和制种田发病比大田还要严重的状况时有发生。

3.2 一些栽培管理技术和耕作制度有利于媒介昆虫的传毒和发生

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复种指数的增加,以及间作、套种和贴茬抢种玉米的面积迅速扩展,大大提高了传毒昆虫的存活率,使玉米播种到收获均受到危害,发病严重。一些周年性生产的地块,如保护地蔬菜面积的不断增加,增加了传毒媒介物的越冬空间,有利于其越冬与繁殖。同时,耕作栽培管理粗放的地块,为蚜虫和灰飞虱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扩大了它们的栖息场所。不合理施肥的地区,忽视有机肥的施用,造成土壤板结及微量元素的缺失,也是玉米容易感病的重要原因。

3.3 气候条件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

全球气候变暖对传毒昆虫的越冬十分有利,玉米生长前期的春旱又促进了传毒昆虫的繁殖,但对玉米生长却有抑制作用,造成弱苗,容易感病。夏季多雨季节使气温降低、玉米受涝,延长了作物感病敏感期,进一步加重了病毒病的发生。

4 综合防治方法

4.1 减少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压低种子带毒率

一要因地制宜逐步减少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大力推广抗病耐病品种。二是严把药剂拌种关,大力推广种子包衣剂,在重病地区实施种子统供、统一配方、统一拌种包衣,早期防治传毒昆虫。三是对亲本田和制种田通过除草除虫等有效措施减少病毒媒介传播,尽可能在无病毒病发生的地区制种,压低种子带毒率。

4.2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

第一,提倡覆膜栽培,连片种植,尽量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合理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缩短苗期时间,减少传毒机会,增强抗耐病害的能力。做到齐苗壮苗,提高苗期抗病能力,在夏播区矮花叶病常发区要适时进行早播,尽量早播种或只作春播。结合早定苗、拔病株、除病源等措施调整播期,使苗期避开传毒昆虫的迁飞盛期。第二,加强田间管理,冬春季和玉米播种前后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传毒媒介物的栖息繁衍场所。第三,加强保健栽培措施研发,合理调节水肥,喷施生长调节剂和叶面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第四,重病区减少麦田套种玉米的面积。

4.3 进行化学防治,尽早防除病原媒介物

苗期根据预测预报对灰飞虱和蚜虫要尽早进行防治。在冬初,特别是冬灌时,以及6月中旬防治灰飞虱,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5 000倍液,均匀喷雾,对沟边、道旁和杂草多的地块要重点防治,注意防治套作、间作玉米田,减少传毒昆虫的为害。玉米定苗后喷药1~2次,药杀传播蚜虫,注意用药适期要掌握在蚜虫向玉米田迁飞盛期,以防止病害的发生。玉米苗期喷施病毒抑制剂,发现病株拔除深埋,并喷施赤霉素等制剂,促进玉米快速生长。

5 结语

玉米病毒病的致病机制、毒源种类和株系以及病害的流行消长规律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品种抗病性的筛选鉴定和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也应深入开展,各科研和推广部门应把研究和调查、监测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有效的监测预测方法和防治技术手段,才能尽快使病毒病得到有效控制[8]。

参考文献

[1] 鲁洪斌. 玉米病毒病发生规律及田间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2017(12):32-33.

[2] 蒋军喜,李桂新,周雪平.玉米矮花叶病毒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 (5):77-81.

[3] 杨满昌,陈巽祯.玉米粗缩病毒介体灰飞虱的传毒特性[J].河北农学报,1985,10 (4):28-30.

[4] 阎愫.玉米病毒综合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1997(4):28.

[5] 朱淼. 安徽省玉米几种叶斑类病害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J]. 农业灾害研究,2016,6(7):5-8.

[6] 董金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 徐洪福.植物保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 张存娣.河西地区几种新发生玉米病害的诊断病因及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6 (10):18-19.

责任编辑:郑丹丹

猜你喜欢

综合防治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为什么玉米长“胡须”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探讨
浅析大豆食心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