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2019-09-10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在不断地与他人进行交往互动。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人、群体的行为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他人、群体对我们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从众
从众是指我们个人的观点或行为,由于受到群体、大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李姐去菜市场买菜,看到很多人都围在一个卖西瓜的摊位买西瓜。本来当天没打算买西瓜的李姐,也临时决定去买个西瓜了,这就是一种从众行为。从众也分很多种情况,分别为真从众、权益从众及不从众。
真从众是一种不仅行为上与群体行为相一致,且内在想法上也发生改变,也认同群体观点的一种从众现象。真从众是一种心服口服的从众。还是以买西瓜为例,当李姐看到众人都在买西瓜时,自己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想到夏天到了,是应该买个西瓜了。这种不仅在行为上加入到了选西瓜、买西瓜的队伍,在自身想法上也认为应该买个西瓜的做法,就是一种真从众。
权宜从众是指在某种情况下,个体虽然在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了一样的行为,但是在内心中却不认同群体的做法,只是迫于群体压力而发生了行为变化的做法。依旧是以买西瓜为例,李姐去菜市场买菜,很多人都在买西瓜,自己过去看后没打算买。但是刚要离开时,一个声音叫住了她,她发现正在挑选西瓜的人中,有几位邻居。他们让李姐一起来买,其中一位还主动说道:“这家西瓜不错、沙瓤,来我帮你挑一个”。李姐迫于大家的声音,买了一个西瓜。但是一边拎着西瓜,心里却一边觉得这个西瓜真是可有可无,本来不打算买的。这就是一种权宜从众,只是在行为上与大家保持了一致,但是内心中却没有认同。
不从众是从众的对立面,是指在群体中不被他人所影响,始终保持自己原有想法与行为的做法。比如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李姐依旧婉言谢绝,最终没有买西瓜,那么这就属于一种不从众的行为。
从众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行为现象,没有绝对的好环之分。但是它也提醒我们在做决定、做选择时,要尽可能避免权宜从众的出现,给自己留一些时间,让自己在不受他人影响、干扰的情况下做最终的决定。如是否从事月嫂、育婴嫂这项工作、是否进入这家工作等,这些与自身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决定,还是要避免权宜从众的。同时,在工作中,我们也应避免一定的从众行为,如在与其他月嫂、育婴嫂聊天时,当他们在对各位雇主抱怨时,我们应保持理性,客观评价自己的雇主,而不是从众地加入到抱怨的队伍中。
社会助长、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是兩个相对的概念。社会助长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工作效率有所提升的现象。社会惰化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时,个人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的现象。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助长现象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通过避免社会惰化现象的发生来防止工作效率的下降。比如,作为家政公司,在对新月嫂、育婴嫂进行培训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结伴学习,俩人一组互帮互助,在这种相互的环境下,可促进她们更高效、更努力地学习,掌握有关技能。就社会惰化来说,这就要求我们在完成一项工作时,不用把这项工作任务分配给太多人。如给宝宝冲奶粉,最好第一次就确定好由一个人来负责,这样更能保证宝宝按时进食,避免互相以为对方已经为宝宝冲调好奶粉,但事实是谁也没做的情况出现。
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理智和责任感,做出在个人单独时不会做的事情的现象。如当某人想跳楼自杀时,楼下会引来很多的围观群众。当围观群众中有人喊出:“快跳啊!”的时候,很多围观群众也会随声附和,喊出:“快跳啊!”但是,我们静下心来想一下,当我们自己面对一个想要跳楼自杀的人时,我们会对他喊出这样的话吗?很多人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就是一种去个性化现象。去个性化现象是我们需要避免的,很多聚众行为都是一种去个性化的表现。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应理性思考,不参与聚众活动,避免不恰当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