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19-09-10张国英

学习与科普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专业成长小学语文

张国英

摘 要: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在文化方面具有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审美情趣、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化素养;专业成长

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教给学生正确的文化知识。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某些概念。给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如开头“山阴道”的案例,如果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就不会出现这样严重的错误。再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小蝌蚪找妈妈》中有一段话:“过了几天,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到底几天呢?教师若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就能笃定地告诉他——每次变化大约七八天的时间,最后变成青蛙,大约需要20天的时间,而且青蛙妈妈一次生100多个小蝌蚪,一天能吃80多只害虫。此时,学生会投给你怎样敬佩的眼神呢?又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丰子恺的《白鹅》:“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里用“净角”的形象来描写鹅,为的是表现鹅形态的高傲。但“净角”是什么,又是怎样的形象?如果老师不清楚,就无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展现给学生,学生便不能建立形象,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常识。

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多角度、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圆明园的毁灭》,对这一课的解读,大多数老师都只是止步于“痛恨”,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恢弘、精美、琳琅满目,感受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残暴,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的情感。而窦桂梅老师却能够站在历史、民族、人类文化的高度,引导学生思考:圆明园被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呢?从而沉淀出理性的情感:从痛恨——耻辱——警醒——历史的责任感和民族的尊严。这是为什么?因为她课前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章,如吕厚龙的《告别圆明园》、樊美平的《透过圆明园的硝烟》、李钟琴的《由庚子国难看“愤青”的虚火》、袁伟时的《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以及李大钊等人写的一些现代诗歌。有了这样多维的阅读和独立的思考,教师便能沉淀出多元的文化视野,使自己置身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之中,思维的高度和广度自然不同。

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文本的主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讲述的是一只鸟儿按照约定于第二年春天回来唱歌给她的好朋友大树听,然而大树已经被人类加工成火柴燃烧了,鸟儿一路追踪寻找到火柴点燃的灯火,对着灯火歌唱。故事语言简朴凝练,情节也很简单,读后却让人唏嘘不已。然而对于它的主题,老师们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赞颂甘于奉献的精神,也有人理解为环保主题,而大多数教师解读为赞美诚信的品格。如果教师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深入了解过作者以及他的作品,就能准确地把握本文的主旨,不会误入纷纭的“众说”。

新美南吉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活了29年。在他短暂的一生里,不仅失去了母亲、哥哥、叔父,还有青年时代的恋人、以及健康……他从幼年时代起,就一直在承受着心灵的孤独和生命的不安与忧愁。这种如影随形的不安和忧愁,使他异常珍视世间一切美好的情感和生命。因为“求不得”,所以更向往。在他的作品里,我们总能体会到纯洁而美好甚至震撼的感情,也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伤逝、幽玄、悲苦和似真似幻的迷离。如《跟在后面的蝴蝶》《一张明信片》以及《小狐狸阿权》等,我们都能感受到深深的情谊和淡淡的哀愁。

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沉淀、理解和深悟的过程。

文化素养依托物质载体而来。一个知识储备匮乏的人是无从谈起文化素养的。作为语文教师,需要积累哪些知识呢?在教师资格考试用书中,“文化素养”部分主要包括五章内容:文化常识、艺术成就、文学常识、历史常识、科技常识。这些都是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会用到。

如“文化常识”中关于“月相变化”部分的知识:

月亮也称月球,古称太阴,是指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其别称可为:

(1)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

(5)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为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9)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月亮的代称经常出现在教材的古诗文中,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如果教師不熟悉这些关于月相的知识,就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掣肘和困扰。

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教师文化素养养成的基础。关于“文化素养”的这些基本常识,必须通过理解、背诵、记忆,形成较全面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才能信手拈来,不致“书到用时方恨少”。

文化的熏陶,可以成就教师精神的广度和深度,表现为教师所秉持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即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每年的大学毕业季,网上都会流行一句话——“大学是座美容院”,就是对文化熏陶最好的注解。很多人读完大学,很久没见的人都说他变了一个样。其实就是在大学期间,学习、阅读、思考以及校园文化的熏染,给学生带来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品位的变化,从而导致气质外形的蜕变。

实践是文化的来源,文化素养的培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积累、理论的理解和观念的确立上,还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体验,才能生动起来,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反思,就是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具有积极的反思意识和良好的反思习惯,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只从“授业”的层面上来传授知识,而忽略作为“传道”部分属于“精神气质”这类真正构成人的素养根基的东西。反思,就能把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涵育熏陶中,使文化底色映照到人的身上,使他们自觉追求自身完善,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形成高品味的文化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素养也得以提升。

除了反思,还要探索多种载体,开展与文化素养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内省自身、感悟教育工作的策略、意义和价值。这种实践过程既是运用文化工具认识教育塑造灵魂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修养的过程。

教师有了这样的自觉,便犹如走过了人生的惊蛰,一切都会欣欣然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谭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中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188.

[2]苏丹.论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塑造策略[J].才智,2018(22):142.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专业成长小学语文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