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空间中虚拟社区的身份认同研究
2019-09-10吴庆富
摘 要:赛博空间拥有现实世界不可比拟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虚拟社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信息获取以及信息互动的新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赛博空间中寻求第二身份甚至更多的身份,发掘自身多元化兴趣爱好的愿望比以往更加强烈。具有相似特质的人聚集到一个虚拟社区,并出现了制度化和规模化形态的社区运营。随着虚拟社区文化的发展和成型,社区成员的身份认同在客观规律驱动下成为必然,笔者以虎扑体育社区为例,对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认同这一过程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赛博空间;虚拟社区;身份认同
1.虚拟社区的出现
1.1问题的提出
赛博空间是计算机领域和哲学领域中的一个抽象概念,指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于1984年在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吉布森的著名小说《神经漫游者》中普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数字化生存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催生下的概念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后,赛博空间的研究适逢其时。
随着赛博空间的成熟与发展,其孕育的虚拟社区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新生代“网络原住民”的成长而走向制度化和规模化。当一个虚拟社区吸纳的成员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先加入者比后加入者拥有更高等级的权限和话语权,一个维稳的秩序和社区文化随之出现与成熟,社区成员之间将因为共同的社区文化,出现一个身份认同的过程。比如虎扑体育,“湿乎乎的话题”是一个NBA板块中拥有高知名度的虚拟社区,普通游客或者普通虎扑用户在这个社区只有浏览信息、查看评论、分享等准入操作权限(普通游客的操作权限随着虎扑App的版本迭代会有所不同)。如果用户想获得高层次的社区互动,比如拥有参加评论、话题的生产等高级别的操作权限,则需要通过社区的准入考试。考题通常为虎扑体育的守则以及该社区的一些相关话题和常识,对社区具备一定了解的答题者方能通过考核。
虚拟社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产物,探究其中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认同建构与获得认同的规律,是赛博空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2虚拟社区概述
社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首次提出,意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赛博空间的成长,瑞格尔德于1993年提出“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一词,意指“互联网上出现的社会集合体,在这个集合體中,人们经常讨论共同的话题”1。在虚拟社区上,内容生产者们会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进行文化内容生产。在社区内容的生产、加工与传播过程中,社区成员完成身份认同的建构。
虚拟社区生长于互联网环境中,目前,各大新闻门户网站、游戏官网、移动端App等大部分都拥有自身的社区。有的社区用于用户互动,提高平台的用户黏性,也有的社区仅仅是作为用户意见反馈的一条通道。虚拟社区一般具有超时空性、符号性、群体流动性和虚拟性,社区成员的互动是社区发展的关键。
2.虚拟社区的边界与身份确定
2.1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
赛博空间中主体依然是现实世界的社会成员,他们在赛博空间的行为活动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荒诞或者不合群的行为,在网络的掩护下得到释放。一些次元文化、网络文化正从虚拟世界蔓延到人们的真实社交中。比如,网络词语向现实生活的渗透,“尬聊”、“佛系青年”、“C位出道”、“Skr”等网络词汇,爆发式地从网络空降到现实世界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原本只在赛博空间中流行的亚文化随着群体的壮大。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化经由资本的包装和运作,在现实生活中变成营销的驱动点。虚拟社区中的身份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正名,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2.2虚拟身份的多元化
让·鲍德里亚认为,我们时代赋予特征的革命是非确定性的革命—非确定性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我们的身份认同感2。通过信息与传播技术,个人的身份在赛博空间重新建构。不需要维系于地理位置,与国家法律和国家地域分割关系充分弱化,身份的构建变成了更为灵活的交互式的网络,在赛博空间中寻求多重身份的自我。例如,一个人在现实中可能只从事医疗行业,但在赛博空间中他可以在不同的虚拟社区分别拥有赛车手、篮球运动员等虚拟身份。
在多重身份的体验中,个体其实也是在探索“我是谁,我们是谁”。赛博空间赋予人们极大的自由度和操作空间,人们在虚拟社区的多元化自我展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追求寻求自我的可能性,获得身份认同。
2.3虚拟社区“迷群”的“抱团式”聚拢
关于赛博空间的“迷群”研究,安德里亚·麦克唐纳的《不确定的乌托邦:科幻"迷群"和网际交流》和科尔斯顿的《我爱Xena.com:创造一个网上迷社区》等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区别于过去对现实世界“迷群”的研究,他们通过个案分析发现"迷"的实践活动的变更轨迹,通过个案分析发现"迷"的实践活动的变更轨迹3。
各个虚拟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分割和意识差异,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群体对这个社区的基于不同程度的认同度,容易产生“抱团感”。社区能够提供最新的信息咨询,人们对一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会下意识地投入时间和精力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具有共同爱好的人群汇集到一个虚拟社区,自发进行信息的分享与互助,在这种“抱团式”聚拢中,加深彼此的身份认同。
赛博空间的建立,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之外,提供多种可能性的虚拟身份选择。约斯·德·穆尔认为,赛博空间不仅是一种新的实验性维度,超越了我们日常生活发生于其中的地理空间或历史时间,它是后地理和后历史的,而且也创造出与我们日常生活几乎所有方面的种种的杂交关系,是“超空间”3。
一个虚拟社区的形成,需要聚集一定数量的社区成员。基于特定的需求,潜在成员会经过种种搜寻方式,最终找到合适的社区实现自我满足。
渴望建立全新的网络人际关系也可能是成员聚集形成规模,建立虚拟社区的因素。虚拟的关系由于其天然的匿名性与高度自由性,往往是一种脆弱的关系,但并不影响个体在社区里实现超现实的互动,建立起一种区别于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在虚拟社区,基于成员间共同的兴趣爱好,成员们的言语表达与行事作风与现实生活迥然不同,话题讨论与活动发起可以随时进行,也可能戛然而止。
3.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建构与认同
3.1虚拟社区的身份建构
赛博空间带有表演性质,虚拟社区的成员按照内心所思打造自己在社区里的形象。通常地,虚拟社区的成员拥有自己的昵称、喜好、地位和权限。约斯·德·穆尔在《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中论述超媒体自我时写道,“对个人与文化身份的建构与交流而言,主页是一种卓越的形式”,在社区里,成员在其主页精心构建个人形象,“这种虚拟环境提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语境,人们可以在此语境中进行塑造自我身份的实验”3。
同时,成员身份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虚拟社区的成长随着信息传播的更新,以及该社区与现实空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成员的社区身份发生变动。例如在一些网络游戏的社区中,随着成员在社区中的行为活动活跃而有效时,其头衔的变化就会模仿游戏中获得的等级提升而更替头衔名称。
3.2获取身份认同
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头衔名称的变化其实是成员在获取身份认同中的一种具体的映射。具有相近或相同的事物认知的个体分别汇集成团体,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虚拟社区。赛博空间不要求个体对其虚拟身份的创造,是否是一种永恒的表达还是一时心血来潮的表演。当个体使用某个身份进入赛博空间的时候,在里面发生的行为活动有可能是其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也可能只是一种猎奇心理的尝鲜而已。由于個体在赛博空间中获取虚拟身份的数量并不受到外在环境的限制,所以在经历了获得、流转、弃用、或者持续活跃的体验后,会在某个虚拟社区寻找到共鸣,并对这个身份完成了自我认同。
更重要的是,单个个体需要取得虚拟社区的其他成员对其身份的认同。吴静在《御宅族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影响身份认同的外在变量包括:界限设定与互动环境、互动内容与情感交流、身份符号、文化资本与互动信任、互动频率、互动参与程度等4。在亚文化繁衍较现实环境相对自由与开放的虚拟社区,人们可以寻求兴趣化和专业化的社群实现在虚拟空间的聚集,通过答题界限的设定、网络资源的共享,以及围绕社区话题进行互动交流等形式,都能使得社区成员在虚拟空间找到归属感,甚至获得安全感,从而建构起社区成员之间的身份认同,并随着虚拟互动程度的加深和互动频次的增多而提升身份认同感。
3.3社区成员的活动
个体从资讯页面转移到组织化、制度化的虚拟社区时,首先需要获取社区“前辈”对其进行身份认同。成为虚拟社区的一员很多时候只需要点击“关注”即可,但这与获得身份认同有着很大的区别。以百度贴吧“李毅吧”为例,作为一个拥有2000多万“吧友”的“帝吧”,“帝吧出征,寸草不生”的印象早已深入人心。在2016年1月20号,“帝吧远征Facebook”事件,是一次打着爱国旗号发起的赛博空间之战,影响巨大。虚拟社区的身份认同体现在这一次的网络集体行动中,“吧友”通过团结互助,有计划有秩序地参与到“出征”当中,通过意见表达产生网络文本,利用媒介文本进行表演,将自己呈现于Facebook,在“帝吧”中取得了身份认同。此外,许多虚拟社区存在着规范的准入考核机制。例如虎扑社区,新来者都需要经过在线答题测试等形式的考核。
3.4以虎扑体育APP“湿乎乎的话题”社区为例
虎扑体育是一家集新闻资讯、社区互动、商城于一体的互联网体育综合平台。目前,虎扑体育在篮球、足球、健身、电子数码、游戏等领域均开设了频道和社区。虎扑体育的用户被称为“JRs”(网络释义为“家人们”),社区成员之间团结有爱,自觉抵制破坏群体感情的言论,是虎扑体育APP社区长久以来培养起的群体认知和社区文化5。在虎扑社区,由虎扑官方团队制定社区守则,社区成员自发维护社区的日常正常运转,维护社区气氛。而虎扑官方团队负责处理社区成员的反馈,同时是社区内容的“把关人”。
“湿乎乎的话题”是虎扑社区中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美国职业篮球联赛)话题讨论最火热的社区。其社区简介只有短短几句话,“工业时代是干巴巴的,我们在虚拟世界的关系是湿乎乎的。每一个话题,都会让我们更多一些交集,更多一些黏着力”。长期以来,“JRs”又被戏称为“贱人们”,意指社区评论风格独特,幽默风趣、言之有物成为评论的标志。虚拟社区活跃度主要依靠高质量社区话题以及话题互动进行维护。每个社区成员都可以成为版主,选择话题和内容进行发布。社区成员通过话题互动,其评论的被点亮次数和被回复的质量,都是提高个人声望值的一个途径。与此相对应的是,话题版主因为参与人数和亮评等,也会提高个人声望值。而在虎扑社区,声望值是社区成员积极参与话题互动的内在动力,是判断身份认同程度的关键因素。声望值越高,代表着成员在虚拟社区的地位与影响力越高,意味着成员获得了更高的虚拟身份认同。
此外,“湿乎乎的话题”时常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维持社区的活跃度。版主们通过在现实世界的人脉与资源,为虚拟社区成员提供NBA见面会的入场券、球鞋球衣的赠送等活动奖励。活动的热烈程度影响着社区的活跃度,这种属性在本质上与现实世界是共通的。虚拟社区和现实的边界趋于模糊,而虚拟身份的认同也在这些活动中变得愈加稳固。
4.关于虚拟社区的延伸思考
虚拟社区形式多样,无论是抵抗主流文化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社区,或是狂热于某个特定明星或事物的社区,实际上都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延伸。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人体的延伸”,依托于技术而产生的赛博空间,赋予人们逃离现实追寻更大自由度和可能性的机会。虚拟社区的存在与发展,也为世界上少部分人提供了群体聚集的空间,实现身份认同。比如同性恋群体、恋足癖群体等等一些在现实世界很难公开表达自我的群体,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拥有与普通大众一样的生活,在某个虚拟社区找到了一群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同道,进行自我解压,探寻自我的存在。
另一方面,虚拟社区的互动终归是电子时代的产物,与现实世界依然存在边界,沉浸在虚拟社区的成员,如果因为获得虚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而逃避现实世界的压力,就成了工具的“奴隶”。身为“社会人”,无论在赛博空间获得多高的身份认同,仍需回归现实,从事维持日常的生产劳动。
参考文献:
[1] 王玉.从“自我认同”到“群体认同”—弹幕网站“迷群”的“身份认同”[D].安徽.安徽大学,2016.
[2] [荷兰]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M].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3] Rheingold,H.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MIT press.1993.
[4] 吴静.御宅族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
[5] 苗晨晨.虎扑体育App构建的社区思维[J].新闻研究导刊.2016(9).
作者简介:
吴庆富(1993.6-),男,汉族,籍贯:广东高州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广告学,研究方向:数字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