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献述评
2019-09-10冯琳鸽
摘要: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来,学术界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入手,对其内涵、理论逻辑、发展目标任务、认识误区、实施路径做了梳理。以期为系统把握和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定价值。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前所未有,党中央据此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调控总思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很多学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分析。鉴于此,本文从其概念、必要性、理论逻辑、发展目标任务、认识误区、实施路径等方面对近期国内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界定是从供给、生产端人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廖清成(2016)提出,供给侧改革是通过采取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税费负担和深化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方式,使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产业充满活力、创新在体制变革中蓬勃发展。第二种是从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角度对供给侧改革进行定义。第三种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拆分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拆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应“问题一原因一对策”逻辑路线(黄群慧,2016),“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才是命题核心,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学者们主要从需求不足、供给约束、供需失衡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需求不足论。我国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去刺激总需求(李翀,2016),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供给约束论。在生产要素、产品服务、劳动和社会发展领域的供给约束,抑制了供给侧活力,迫切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范必,2016)。三是供需失衡论。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如果供需出现矛盾,则会引起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的出现。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市場经济的原则,坚持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把握好“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条逻辑主线:明确“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的目标:促进“转型、创新、改革”三大动力的形成。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认清以下几个误区:不能将“供给侧改革”与美国供给学派混淆(张弛.2016):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注意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辩证关系,要将两者齐抓并进: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黄群慧,2016);合理发挥政府作用,防止其越俎代庖:统筹好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正确区分各种要素的性质与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实施路径则是要做到以下几点: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要做到以创新为核心,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加合理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实现从政府管制向市场管制的转变;实现供给侧要素结构调整、供给主体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过剩产能、“僵尸企业”;推动行政体制改革、财政金融改革、土地户籍制度改革和国企改革。廖清成等(2016)主张从“个人需求、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制度结构、社会共享”五个层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六、总结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学者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缺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证研究,对改革进行结果评价的偏少:缺乏对各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研究,对各地实践经验概括总结偏少:目前研究多集中在经济学领域,而对文化、法律、哲学等领域研究较少。在今后研究中,应充分运用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定量统计等方法,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证研究、对各地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研究: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分析,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群慧,论中国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2016(9).
作者简介:
冯琳鸽,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