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对财务数据影响探讨
2019-09-10鲁云雪
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者惯用的管理手段,这种行为短期内对公司具有一定益处,但从长期来看,也会对公司发展有一定的危害。本文通过对各种盈余管理手段的详细介绍,分别就各种手段对其公司短期和长期财务数据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识别盈余管理行为和认清盈余管理的实质影响提供借鉴。
关键词:盈余管理;手段;财务数据;影响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对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进行操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区别于财务舞弊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合法性,它是基于会计政策可选择性以及交易的可操纵性产生的。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取消后进先出存货计价方法、规定资产减值不得转会、扩大了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等,都在一定程度压缩了盈余管理范围,但管理者似乎又在不断挖掘盈余管理新途径。管理者出于各种动机运用盈余管理达到目的,但这种行为却对公司长远利益埋下了隐患,对广大利益相关者评估企业真实价值、做出重大决策产生了影响,也扰乱了证券市场的秩序。因此识别盈余管理手段和分析其对公司财务数据影响变得十分重要。
一、盈余管理手段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学术界普遍将盈余管理分为两类,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手段切入点不同,分别从会计政策选择和实际经营交易人手对公司财务数据进行操纵。
(一)应计盈余管理手段
应计盈余管理也被称为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对财务报告编制过程的干预。它源于会计准则给予公司一定的政策选择权力,使得上市公司有机会在会计政策变化中调节盈余。
1.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含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以及年数总和法。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当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发生重大改变,或者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后就可以改变折旧方法。管理者采取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或是重新估计折旧年限和残值,可以改变当期折旧额的大小,进而影响当期利润。
2.改变发出存货成本计价方法
新会计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的发出存货成本计价方法,现行的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以及移动加权平均法四种。由于各种方法计算当期发出存货成本不同,管理者在必要时可以改变发出存活成本计价方法改变当期营业成本,进而影响利润。
3.改变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原则上企业所有资产出现减值时都应该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涉及的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模式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新准则前,管理者多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可转回,管理者则从其他方面操纵。例如我国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分为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企业可以自己选择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这样管理者完全可以根据所需选择计提范围、提取方法、账龄划分、提取比例操纵当期利润。
4.运用公允价值属性
我国会计准则中为防止计量属性的变更虚增当期利润,规定同一资产计量属性变更时要进行追溯调整,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间的差额计入留存收益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同样,当其他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要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但管理者判断一项资产未来期间公允价值会持续上升时,将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会不断增加各期收益。例如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改为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就会逐年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而提高盈余。
(二)真实盈余管理手段
真实盈余管理又被叫做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变更实际经营决策,使真实交易活动偏离正常营业状态的行为。真实盈余管理多发生在接近年末,管理当局为粉饰财务报表而操纵正常的经营活动,短时间内能够改善盈余业绩。
1.加速销售调节利润
这种手段是指公司未了改善业绩而偏离正常经营模式,运用各种方法在当期尽量增大销售额,提高本期利润,出现异常销售行为。例如采取非正常的商业折扣、销售折扣降低价格,或放宽信用政策,如放宽信用标准、延长收款期间、加大现金折扣等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量,提升本期业绩。
2.过量生产调节利润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固定成本具有不变性,因此产量会成为调节利润的一大手段。管理者经常会选择扩大产量,这样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会降低,单位产品的总成本也会降低。过多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作为资产堆积在账面上,这样大量固定成本会随着销售的产品转移到下一会计期间分摊。由此当期的固定成本降低,利润上升。
3.操纵费用支出调节利润
除了扩大产量转移成本外,管理者往往还会通过减少成本支出和缩减三项期间费用来提高利润。管理者为了追求短期财务数据的美观,往往会偏离正常费用支出,采用裁减员工,减少员工福利,缩减广告投放量,减少研发支出等方式缩减费用,调增利润。
4.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很多上市公司之间在供、产、销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法。当一家公司经营出现问题而将要发生亏损时,关联公司就会伸出援助之手。即使这家公司处于市场需求不佳的情况下,也会将产品以较高价格销售给关联公司,或者以较低价格购买关联公司产品,从而缓解当期业绩压力,提升利润。
5.利用非经常性活动调节利润
非经常性活动是与正常业务经营无关的特殊交易。利用非經常性活动提高盈余的手段很多,包括资产重组、出售投资、出售资产、股票回购等提高营业外收入或者投资收益,从而增加利润总额。例如期末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中,根据换出资产为存货、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分别确认营业收入、营业外收支以及投资收益,这些项目均影响当期损益。
二、盈余管理手段对财务数据影响
(一)应计盈余管理对财务数据影响
应计盈余管理是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操纵利润,会计政策的变更一般会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由于这种方法并不是企业真实创造的利润,因此在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盈余管理手段只是起到转移、分摊、平划企业各期利润的作用。
1.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影响
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般会使各年折旧额发生异常变化。此种手段实质是改变各期费用的分摊,起到平划利润的作用。在总折旧额不变的情况下,若本期经营业绩不佳,改变折旧方法将本应发生在本期的折旧费转移到未来承担,缓解当期压力;同样,当本期业绩乐观的情况下,管理者也可能改变折旧方法在本期多计提折旧费用,来缓解未来压力。
2.改变发出存货成本计价方法的影响
改变发出存货成本计价一般会使销售成本变化异常。此种方法也是一种操纵各期利润转移,来缓解某一期业绩压力的盈余管理手段。例如在物价持续上升的情况下,管理者往往选择先进先出的发出存货成本计价方法,能够降低当期销售成本,提高当期利润。但降低当期销售成本同时,较高的存货成本也会转移到下期承担,使下期销售成本升高,盈余下降。
3.改变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的影响
改变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一般会使各期资产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准备变化异常。由于资产减值损失是资产账面价值高于预期可回收金额的损失,而可回收金额也具有较大估计性,因此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多少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从长期来看,资产在最终处置时无论是出售、转让还是报废毁损,因该资产确认的损益总额是不变的。例如资产前期确认的减值准备多,出售时确认的处置资产损益贷方就高:前期确认的减值准备少,出售时确认的处置资产损益贷方就低,各期损益之和只是资产原值与最终出售金额的差额。
4.运用公允价值属性的影响
这种改变计量属性的方法会使一项资产在之后随公允价值变动而确认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般会发生大幅度变化。但此种方法从长期来看也是利润转移的作用。例如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本期公允价值增加,会增加当期利润;但长期来看,当该资产最后处置时,是要对该资产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进行反向结转,以相同金额减少处置期间利润。
(二)真实盈余管理对财务数据影响
真实盈余管理是从真实交易中操纵利润,因此这种手段并不是利润的转移,而是获取真实利润。但这种偏离正常业务活动的做法只是短期带来一定收益,从长期来看,它给公司和利益相关者带来的损失更大。
1.加速销售的影响
加速销售的盈余管理手段是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了销售,因此和其他会计期间比较而言,当期的营业收入会在短时间内大幅上升,应收账款也随之大幅增加,在低毛利率的情况下最终提高了利润。但这种手段只是短期内业绩上升,从长远来看,却加大了应收账款的坏账可能性,也严重侵害了公司未来发展能力和机会。
2.过量生产的影响
过量生产的盈余管理手段一般会使当期存货大量增加,销售收入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单位营业成本下降。这种手段片面的追求当期利润,会造成产品积压,产品过时,使下一期销售出现更大问题。而且会造成销售量大的会计期间利润下降,反而产量越高的会计期间利润越高,这样会使公司出现注重产量而忽略销售的错误想法。
3.操纵费用支出的影响
操纵费用支出通常会使报表上营业成本和三项期间费用异常减少。公司经营期间正常费用支出是为了获得相应的收益,而管理者往往为了改善短期业绩而偏离正常经营交易,故意利用裁减员工,减少员工福利,缩减广告投放量,减少研发支出等方式缩减费用,这种做法缓解财务压力的同时,也会削弱公司后期的获利能力。
4.关联交易的影响
一般来说关联交易操纵越频繁,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中关联方所占比例越大。这种手段短期内是可以增加当期利润,但如果公司过分依赖与关联方交易产生的利润来粉饰报表,而忽略自身盈利能力的发展,会使公司丧失独立性,市场竞争力下降,对后期的业绩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5.非经常性活动的影响
由于非经常性活动不属于企业日常的业务运营,因此管理者短期利润操纵大多会反映在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资产处置损益等科目上,使这些科目收入在收入总额中占比很大。非经常性活动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关系不大,却轻而易举就使公司扭转亏损局面。但这种手段获得的利润并不具有持续性,过分依赖非经营性活动获得的收益会分散管理者对主营业务活动的精力,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活动。
三、结论
以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其对公司財务数据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应计盈余管理手段大多是利用会计政策可选择性,将各期利润进行转移达到平划利润的效果,因此这种利润并不是企业真实创造的:而真实盈余管理大多是利用真实交易的可操纵性,偏离正常交易活动创造额外利润,但这种短暂的业绩改善却对企业未来长期发展埋下隐患。无论哪一种手段,都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短期非常手段,这种盈余并不具有持续性,因此并不能作为评估企业真实价值的依据。所以公司管理者应谨慎运用盈余管理行为,公司其他广大利益相关者也要通过比较公司财务数据和披露的异常变动辨别出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做出合理决策。
参考文献:
[1]吴芃.盈余管理视角下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92-93.
[2]吴克平.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2,(33):2-6.
[3]周娟,郭汝婷.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4):36-37.
[4]安琪.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手段与约束机制探讨[J].时代经贸.2013.(2):21-24.
作者简介:
鲁云雪,辽宁大学商学院,辽宁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