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家庭教育中幼儿自尊感的培育

2019-09-10张晓莹

青年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张晓莹

摘 要:培养富有建设性的未来公民,应从培养幼儿自尊感着手。在幼儿自尊感的培育方面,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目前的幼儿家庭教育,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倾向,而幼儿自尊感的培育却严重缺失。家庭教育亟需改变错误模式,端正教育理念,借鉴行之有效的进步主义教育观,从心理品质、游戏学习、同伴交往、理想塑造几方面,发现和培育幼儿的自尊感。

关键词:幼儿自尊感;家庭教育;进步主义教育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人格和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与这种发展要求相对应,幼儿教育也成为人生教育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环。与人生其他阶段自尊感的培养相比,幼儿自尊感的培养与获得,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4 岁和7岁可能是儿童自尊发展的转折年龄。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最先影响幼儿自尊发展的外界因素。父母应从幼儿生理机能和心理特点出发,实施难度适中的家庭教育,不断激发其自尊感,使其逐步养成应对外界、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幼儿自尊感培育缺失的两种主要倾向

幼儿自尊感的获得是幼儿健康、顺利成长的重要保证,理应得到广大父母的重视。目前,一些知识素养较高的家庭,尚能关注幼儿自尊感的培养;但在绝大多数普通家庭中,幼儿自尊感的培育却普遍缺失,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教育问题,极大阻滞国家未来健全人才的形成。大部分的父母都没有接受过科学的训练、科学的育儿知识的培训,缺乏原则性的引导,很容易犯错,在孩子的教育上容易随波逐流,常出现两种比较极端的幼儿教育模式。

(一)家长注重孩子认知技能的培养,忽视幼儿自尊感培育

这类家长受所谓“不要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错误观点的影响,除进行常规的认知技能教育外,还让幼儿参加各色各样“兴趣班”“补习班”的学习,如美术班、书法班、英语班、珠心算班、小记者班、舞蹈班、声乐班、乐器班、国学班等等,五花八门,多不胜数。幼儿白天在幼儿园正常学习,夜晚和周末还要在各种兴趣班之间穿梭、奔波。在这类小学式甚至初中式的高强度学习过程中,幼儿体验到的更多是疲劳、乏味、艰难和痛苦,而不是快乐和满足,自然也体验不到自尊感。由于幼儿身心发育尚未健全,体力、精力和智力都十分有限,极有可能导致各科目、诸技艺的学习进步缓慢,收效甚微,于是不少家长得出结论:我家小孩不太聪明,确实需要“吃补品”,于是变本加厉地填报各类兴趣班、补习班。如此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幼儿便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聪明的孩子也会变“傻”。笔者建议,家长要注意甄别幼儿的真正兴趣,尊重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选择其中一两种进行学习。

众所周知,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者应根据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实施教育,從而达成教育目的。同理,幼儿教育也应当结合幼儿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来实施;如果忽视幼儿身心发育基础,违背幼儿教育规律,不切实际地拔苗助长,甚至贪多务得,则势必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已有的跟踪研究表明,幼儿期机械记忆大量知识,习成若干技能,与成年后的成功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反之,如果在幼儿时期被误导,被鲁莽地超常训练,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种现象的出现,又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人父母者不懂得教育规律,更不懂得如何利用教育规律来培育自己的孩子;二是中小学以考试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和持有过高期望值的家庭教育,交相为患,共同引发不良效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评价部门目前执行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偏离了原初设立的教育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以考试的优良率、合格率、升学率为主要指标来考核学校的所谓教育质量。与此相应,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高期望值的家长们也闻风而动,裹挟着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加入了拼命“赶”的大军。这种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所带来的痛苦,已使教育失去原本应有的闲适和美好,剥夺了幼儿美好的童年时光。

(二)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美其名曰“自然成才论”。

这类家长的育儿理论,其实是建立在对子女的完美预期或预期缺失之上的。我国北宋哲学家邵雍在《戒子孙》一文中曾说:“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邵氏此说精警明晰、高度概括、影响深远。惜后世不少家长断章取义,或是一厢情愿地认定自己的孩子就是可以“不教而善”的“上品之人”,或是自甘堕落地承认自己的子女就是“教亦不善”的“下品之人”。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邵雍已经认识到,人与人天赋虽然有别,但差距甚微,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弥补的,所谓“教而后善”。

诚如《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与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学习才使得他们千差万别。广大父母须明白一个道理,即除少数天赋极高的孩子外,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教而后善”的“中品之人”,而子女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长期工程,非殚精竭虑、长期坚持不能收效、成功。对子女教育完美预期却撒手不管的家长,其实是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至于那些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畏难情绪、不愿付出、预期缺失的父母,其实质更多是缺乏为人父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合理的幼儿家庭教育应给幼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协助孩子做出选择兴趣班的决定,在引导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发现、激励和培育幼儿的自尊感,并进一步利用业已养成的自尊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这一点上,进步主义教育观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家庭教育中幼儿自尊感培育的主要途径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该如何借鉴进步主义教育观,培养幼儿的自尊感呢?笔者以为,父母首先应当明确幼儿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其次还必须掌握科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家庭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合理目标

1.认清幼儿期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家庭教育在幼儿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幼儿获得自尊感、主动感,克服挫败感、盲从感等幼儿发展危机,进而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父母要根据事情的实际情况采取“家长幼儿分工合作”“幼儿独立操作”等方式来保护幼儿的主动性,使幼儿在做事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尊感。要明白父母包办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幼儿获得自尊感的机会。当然,对于危险的对象,如火、电、煤气、热水瓶等,则要严禁幼儿单独操作,并告之严重后果。

更进一步,保护幼儿的自尊感,一般家长尚容易做到;但是帮助幼儿克服挫败感,却容易被父母忽视。许多家长都没有认识到,当幼儿问“为什么你会,为什么我不会”时,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了怀疑。作为家长,要及时正确引导,而不可以玩笑口吻说:“因为爸爸妈妈聪明呗。”这种不负责任的回答会挫伤幼儿的心灵,幼儿会归因为:“哦,原来是我不聪明,不如别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告诉幼儿需具备哪些知识才能理解这个问题,父母是在什么年龄阶段、什么条件下学会的,让幼儿了解人是在不断发展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这样,幼儿就不会产生挫败感了。

2.明确幼儿家庭教育的合理目标

许多父母并不清楚自己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希望他拥有怎样的人生。其实,孩子的可塑性极强,父母目前的育儿理想,未必代表孩子的未来;更不可将自己的人生缺憾,变相地转化为育儿目标。与其在一些并无充分把握的具体技能上消耗幼儿的智商和情商,还不如从根本入手,培养孩子乐观、坚毅的性情和人格。换言之,各种具体的认知技能只是实现幼儿教育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而不是目的本身。为人父母,谁都希望孩子长大后拥有成功、幸福的人生,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笔者以为,成功而幸福的人生至少应当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终生学习,不断发展;积极乐观,适应社会,遇到困难不退缩,勇于挑战问题,解决问题;有良好的性情和性格,与人相处融洽;连续不断、贯穿一生的自尊感。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其中,第四条最为关键;它既是前三条成功实现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更好地实现前三条的催助剂。达成上述四条,使幼儿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健全的人,一个能经常获得并体验自尊感的人,才是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一旦明白这样的道理,父母就能心态平和、态度端正,既不会因为幼儿在某种具体认知技能上的点滴进步而妄加判断、盲目乐观,也不会因为幼儿在某种具体认知技能上暂时的迟钝或无能而粗暴责骂、灰心丧气。父母应当更多关注幼儿心理品质的发展,以及良好人格的形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从培育幼儿自尊感入手,积极探索最适合每个幼儿自身基础和现实条件的专业方向和发展道路。

(二)培育幼儿自尊感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气质的不同类型,幼儿可以分为多血质气质、胆汁质气质、粘液质气质、抑郁质气质等。幼儿的气质特征比较明显,大多数孩子都是以某种气质为主,而同时又兼具其他气质类型的某些特点,所以幼儿自尊感的培育,应当因材施教,灵活多样,不应也无法整齐划一。我们认为,可以从心理品质、游戏学习、同伴交往、理想塑造四个方面,促成幼儿自尊感的获得。

1.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学习自尊感和交往自尊感形成的基礎。很多父母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知识技能是学到一些,却忽视了幼儿心理品质的培养。比如倾听能力、注意能力较弱的幼儿,上课听讲或与人交流过程中,不能做到认真倾听,讲话、做小动作或思想开小差。这些缺点一旦成为习惯,必将阻碍学习自尊感和交往自尊感的获得,影响孩子的发展。笔者建议,家长在与幼儿对话时,需注意以下三点:一要看时机是否适合谈话;二要看幼儿在交流时,注意力是否集中;三要根据幼儿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语速和用词,以便让幼儿听懂。如果能这样长期坚持,锲而不舍,幼儿就能够在一定时间里集中注意力倾听别人讲话,也就为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打下良好基础,形成获得自尊感的重要条件。

2.采用游戏学习的方法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迅速发展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语和数概念形成、发展的关键期。也就是说,在这段时期内,幼儿对口语和数概念比较敏感。若在此关键期内,家庭教育尊重教育规律,配合幼儿园教学进度,采用游戏学习的方式对幼儿加以适当教导,则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家长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一味“超前教育”或过多挤占孩子的游戏时间,将会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幼儿自尊感的获得。幼儿期的初次学习经验是枯燥痛苦,还是充满乐趣,将会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自尊感的获得。在学习中,家长要有意识的挑选幼儿已掌握的内容,对其进行奖励,强化幼儿的自尊感,避免因学习困难造成已获得的自尊感弱化。

3.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在与幼儿园同班群体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对幼儿来说,是他们当下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们不应忽视。如何协助幼儿成功地解决矛盾并赢得朋友,是家长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家长要诱导幼儿讲述自己与同伴交往中发生的事以及感想,向幼儿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或困难时,要主动告诉父母。为此,家长要做有心人,珍惜幼儿放学回家路上或回家后的唠叨,仔细倾听孩子的谈话并判断这一天的情况。对于那些没有被幼儿强调的不愉快,家长要敏感,主动询问情况。了解情况后,可以和幼儿一起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幼儿存在的不足,要加以教育和引导。问题处理得好,幼儿将变得乐于与人交往,喜欢上学,每天都开开心心。长此以往,幼儿渐渐学会初步的交往技能,就会获得与同伴交往的自尊感。

引导幼儿塑造理想人生理想的培育和塑造,也是进步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教育即生长”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幼儿已学会思考,关注自己的人生方向。比如幼儿会主动提问:“妈妈,我以后长到你这么大时也这么教育小孩吗?”“我长大以后会和爸爸一样工作吗?”“我能考上大学吗?”诸如此类。幼儿处在模仿期,把父母作为模仿对象,父母要适时加以引导,使他们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并激励孩子为实现理想而不断努力。在循序渐进、点点滴滴的成功中,幼儿会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自尊感,而自尊感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理想的实现。

综上所述,幼儿自尊感的培育,确实已成为幼儿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理当引起各位广大家长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借鉴进步主义教育观,运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积极向上、事业有成、人格健全的栋梁之才,已成为广大父母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彭聘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30.

[2]张丽华,杨丽珠.3~8岁儿童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1):12-13.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