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路径

2019-09-10邱捷

青年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创新

邱捷

摘 要:全面风险管理机制能够促进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推动政策性银行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的政策性银行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本文通过对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分析,提出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措施,以期能够推动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政策性银行;创新

一、我国的政策性银行简介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那时的政策性金融归属于中国人民银行。1978年,我国进行了改革開放,由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逐渐的发展起来,此时,我国的政策性金融归属于四大商业银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政策性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于1994年,将政策性银行从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剥离出来,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随着三家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我国根据三家银行的特点,在2015年,我国将国开行定位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从政策性银行中剥离出来,尽管国开行已经从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中独立出来,但是其仍然从事着许多政策性的业务。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银行业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逐渐由从前的单一的信贷风险管理向各种风险管理并举、资产与负债管理结合、技术创新与风险管控方式创新的管理模式转变,全面的风险管理逐渐的应用到各大银行中。作为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其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于我国的金融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政策性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还没完全建立起来,为了更好的适应应对金融风险,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亟需建立起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

二、政策性银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政策性银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制的必然性。一方面,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帮助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创新力与竞争力;另一方,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立有助于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银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是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必然要求

首先,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是政策性银行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途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励,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快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政策性银行降低自身面临的风险,提高政策性银行的效益,从而增强政策性银行的竞争力。其次,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是政策性银行实现财务可持续性的要求。随着市场多样化的发展,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多样化,并且政策性银行现在内部控制薄弱,风险意识较差严重影响了政策性银行财务的可持续性。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有助于政策性银行把风险管理与资本使用以及各种业务的优化调整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财务的可持续性。最后,建立全面风险机制是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必然要求。从外国的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来看,都把风险管理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全面风险管理作为政策性银行体制建设的关键内容。随着我国对于金融改革的深化,我国要想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全部作用,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起适合于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

(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环境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已经由过去的注重“量”的发展到现在注重“质”的发展,我国经济面临这经济下滑的风险,而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严重。如果政策性银行出现风险失控,必然波及我国的金融机构,必然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软着陆,使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我国这些年来逐渐的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政策性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必然要对其加强监管,降低其风险,使其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作为一种全面的监管风险的机制,其的建立,有助于我国加强对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有助于减低政策性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助于其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性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已经开始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但是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一)全面风险管理控制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起步较晚,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更多的根据政府的需求,进行信贷业务,市场化的程度较低,使得我国政策性银行的风险意识较差。尽管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已经开始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体制,但是人们的思维仍然停留在之前的风险管理中,使得我国的政策性银行的各个机构内部的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当前,我国的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方式较为船用,量化的手段、组合管理以及风险的测度等方面信息化的程度较低,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信息化的有效管理,尚未建立起专门的风险管理的数据库以及信息收集系统,影响了我国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侧重于业务的学习与管理,忽视了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使得我国的政策性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的数量较少,并且缺乏精通计量理论与风险管控的高精端人才,使得我国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控制的建设缓慢,严重影响了我国的风险管理控制的有效性。

(四)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完善

政策性银行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其全面风险管理的政策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必然有所不同。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我国的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还有建立起来,缺乏必要对于该体系的监督,风险管理的执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效果需要时间的检验,使得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

四、完善政策性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全面的风险管理是政策性银行实行本身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在政策性银行内部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文化,引导政策性银行的从业人员把全面风险放在关键地位,树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把政策性银行的发展与全面的风险管理结合起来,实现政策性银行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推进风险管理机制创新

要根据自身政策性银行的特点,推进政策性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创新与改革。要不断的完善风险监测的体系,挖掘政策性银行内部的数据与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风险管理方法以及模式的创新,拓展风险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切实的提高政策性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预警能力以及风险的化解能力,从而降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风险,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三)切实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

政策性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首先,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教育,要让这些风险管理人员具有全面风险管理的思维;其次,要根据政策性银行的特点,定期对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最后,要引进外部的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鼓励他们之间进行良性的竞争,以期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政策性银行要尽快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控制的规划纲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与法律规范,健全风险管理控制的治理框架,深化风险管理研究,鼓励风险管理机制创新,建立合适的奖惩机制,提高政策性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推动政策性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强.砥砺前行助力改革农发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7(11):66-68.

[2]王悦.提升政策性银行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8,No.689(18):146-148.

[3]谢小璐.政策性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评价方法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7(7):99-110.

猜你喜欢

全面风险管理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我国航空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构探析
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