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创新
2019-09-10崔永平
崔永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二元化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金融失衡引起更多人们的关注。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深化金融创新,发展普惠金融”创新理念的提出,迎合了社会金融需求。普惠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使得发展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农牧户及贫困群体等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以长安银行为例,分别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等视角出发,详细的分析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研究普惠金融在实践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普惠金融是一种金融体系,并且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有效、全方位的服务,从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普惠金融一词首次是被联合国提出的“发展普惠金融体系”,而后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对此概念进行了大力的推行。中国小额贷款联盟(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在我国最早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普惠金融”这一概念。胡锦涛2012年6月l9日在墨西哥举办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指出:“普惠金融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希望各国加强沟通和合作,提高各国消费者保护水平,共同建立一个惠及所有国家和民众的金融体系,确保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众享有现代、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这次会议对普惠金融问题的阐述是我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正式使用这一概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12日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普惠金融是一种“微型金融产业”,它将零散的小额贷款产品和机构服务整合成为金融整体发展战略,是对小额贷款和微型金融的深化和创新。目前,我国建设和完善了诸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P2P借贷平台等新型的有代表性的普惠金融业务,促进了普惠金融机构的较快发展。但是,我国的普惠金融服务系统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包括农村金融信用不对称、基础薄弱、风险大;民间融资环境不稳定;小型社区类金融机构发展不完善;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部分金融创新业务需要进一步规范等。这一全新理念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普惠程度,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
1 长安银行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创新性
由于金融体制的原因,传统金融特别是银行机构是一个“劫贫济富”“嫌贫爱富”的角色,在银行机构具有资金贡献最多的零散的存款用户不能享受平等得到信贷资金或者银行融资服务的权利,这种付出和回报是不对等的,普通用户深受其害又无能为力。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恰好弥补了这种缺陷,并且给传统金融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危机感。
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中面临的问题可以有效的通过金融互联网化解决,它具有网络覆盖广、复制推广快、信息储量大以及综合成本低等优势,金融互联网化的出现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所以,商业银行要想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商业模式需要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从而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模式下实现商业的可持续性较为艰难,很多金融机构在这种模式下都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探索和实践发现大部分机构均面临机构专业人手不足、网点覆盖率较低、信用信息采集较难等方面的问题。长安银行作为一个新组建的股份制银行,探索建立长安银行普惠金融模式,初步实现了商业银行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和追求商业可持续之间的平衡。积极推行“深化金融创新,发展普惠金融”经营理念,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探索长安银行完善与发展普惠金融体系。
1.1 制度创新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长安银行突出强化了制度和组织管理体系建设,重点再造了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按照前、中、后台分离的原则,调整优化了各級行的组织管理架构,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一是加强治理层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司治理,坚持围绕陕西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及其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开展金融服务工作;二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突出管理部门责任,建立了信贷评级与评估分离、授信、用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重点风险部门推行专职风险管理制度,加快信贷、理财等产品创新步伐;三是调整优化薪酬管理体系,细化岗位职级序列,推动薪酬合理增长;四是加大检查监督和审计工作力度,重点推进了定期检查、滚动排查、内部审计、员工教育及问责追究等工作,深入推进了效能监察工作,及时发现并积极妥善地处置了个别机构存
在的风险隐患;五是强化风险管理,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落实年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内外部审计监督机构检查发现的突出问题,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持做好夯基础、利长远的基础工作。
1.2 组织创新
(l)加快分支机构建设,提高信贷资源供给。分支机构的加快建设,可以增加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机构数,提高了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覆盖率,解决了网点机构竞争不充分的问题,从而对新型金融机构的培育和发展起到了加快推进的作用。2014年8月末,长安银行实现了12家机构开业,8家机构获准筹建,营业网点总数达到99家,较开业时增加24家,计划于2015年底完成陕西省内100余家社区和小微企业等专业化支行的建设为普惠金融进行社区创造条件。同时与交通银行合作开通“柜面通”业务,实现长安银行和交通银行柜面业务互通,有效解决长安银行物理机构少和省外无机构的缺陷。
(2)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缓解小微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长安银行积极推广“租金贷”业务,加强与担保机构和小贷公司的业务合作,与省内51家担保公司开展业务合作,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突破32亿元,累计为省内6家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约1.8亿元的信贷资金,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深耕政银业务合作,推动西安区域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通过与西安市财政局签订“助保金贷款”合作项目,将为中小企业提供5亿元“助保贷”资金支持。报告期内,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7 80亿元,余额列省内金融机构首位。
1.3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普惠金融的实践试点过程中,长安银行也紧跟步伐,在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方面作出很大的转变。
(l)在公司金融业务方面,主动加强负责管理,努力优化负债结构,推动存款增长。积极加强与省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努力抓住行业营销特色,发展“渠道”营销模式,不断探索新型融资方向,努力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有力支持了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报告期末,本公司对公存款余额497.01亿元,较上年增长112.67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00.02%。本行对公存款日均余额422 6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0.20亿元,完成目标任务l54.75%。本公司大中型贷款余额227.23亿元,较上年增加92亿元。
(2)个人金融业务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加快产品创新,拓宽业务渠道建设,取得基金销售业务资格、推出与交通银行“柜面通业务”,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业务规模和客户总量不断扩大。报告期末,公司储蓄存款余额165.22亿元,较上年增加39.12亿元,增长31%。公司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35.9亿元,较上年增加9.3亿元,增加34.7%。个人不良贷款余额22万元,不良率0.0l%,贷款质量优良。全年累计发行理财产品129期,共募集资金171.7亿元。全年完成兑付理财产品122期,兑付资金178.1亿元,存续期理财产品31期,余额共计39.3亿元,产品全部运行正常。公司个人客户达到86.6万户,较年初增加23.1万户,增长36.4%。
1.4 服务创新
为了维护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必须努力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长安银行在产品与服务创新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一是加快网点建设,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显著增强;二是创新发展思路,设立北京、上海、金融市场分部,延伸业务触角、强化同业合作;三是先后取得了外汇交易、基金销售、公务卡等业务经营资格,发行30亿元小微企业金融债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四是开通金融IC卡和“柜员通”业务,继续实行收费优惠,惠及市民,每年度免除各类收费2000余万元;五是认真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先后组织开展反洗钱、反假币和机构信用代码推广应用宣传工作,通过各类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金融知识;六是强化示范引导和服务监督管理工作,先后组织了全行服务工作专题培训班、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大赛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员工的服务意识,提升了服务技能和水平。2014年,长安银行针对具备一定场地规模和商户数量的商品交易市场内的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推出“市场贷”金融服务方案。“长安贷”商圈金融服务方案具有担保方式灵活、批量操作,办理效率高等特点,满足了小商户的融资需求,快速解决现金流周转问题,为科技型企业开辟了崭新的融资渠道。长安银行西安未央区支行针对商会团体模式小微企业推出“银会通”金融服务方案,建立会员企业资金池,简化贷款办理流程,为小微企业提供批量授信,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1.5 技术创新
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包含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信贷技术等。信贷技术的创新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要以信息科技建设为支撑,加快综合业务系统建设,积极研发和推广新业务、特色业务,提升业务和服务品质创新的能力。长安银行投产了电话银行,交通银行柜面通系统、银校通系统、支付宝快捷支付、商品预售房资金监管系统、企业征信改造及国库集中支付改造等十余个系统,丰富了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完善了业务功能。实施了服务器接入网络安全改造、桌面安全管理系统、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化测试平台等项目,提升了信息安全技术保障。
从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伴随着各个区域对其逐步的应用和发展,“普惠金融”已由最初單一性的概念升华为多元化的概念,并且其发展的必要性和功能性逐步增强。一是扩大了金融机构客户的覆盖面,金融机构通过普惠金融模式逐步将客户群体由低收入群体扩展到了中高收入群体,覆盖区域逐步发展到了欠发达地区,覆盖产业也逐步扩展到了弱势产业。二是丰富了金融机构的产品和功能,基于传统业务产品之上,创新和拓展了许多表内外业务,丰富了金融机构产品种类的同时,也提升了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金融互联网化的发展,促使普惠金融模式由单一的线下业务丰富
为线上线下业务并行,提升了金融机构产品业务的功能性。三是转变了“普惠金融”的理念,它既不是单一的政策性金融工具,也不是政府用来扶贫的手段,它需要履行社会的一定责任,但是前提是要遵循可持续性的商业原则。
2 普惠金融实践存在问题剖析
2.1 机制不健全诱发金融市场紊乱
目前,由于国内外关于推广普惠金融服务的实践经验相对比较困乏,我国在实施普惠金融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政府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力等,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普惠金融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水平。目前在我国的金融法规中并没有直接限定关联企业和股东的参股权,事实上有实际关联关系的企业和股东同时参股一家金融机构是不受限制的,这些关联企业和股东通过拥有较多的表决权对那些投资规模小、股权相对集中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实现了事实上的控股。此外,一些投机食利者和金融诈骗分子利用金融市场服务机制的漏洞,扰乱部分民间资金市场,增加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企业资本的监管体系要不断完善,提高风险防范控制意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金融服务意识淡薄引发金融市场失衡
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各家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的金融服务意识仍有待提高。大部分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的应用均是形式重于实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原因是激励机制和扶持的优惠政策缺失。同时,金融机构习惯运用传统的金融工具进行金融服务,经营理念没有得到较大、及时的转变,面向弱势群体的金融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农村日渐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2.3 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导致金融交易困难
由于社会弱势群体如小微企业、个人等缺少有效的担保品、信用记录缺失,致使金融机构获得有效信息和甄别信息的能力降低,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金融交易风险加大。为了规避防范金融市场的风险性,银行可能会征收较高利息,对小微企业及部分个人等社会弱势群体造成很大的压力。此外,由于单笔交易金额较小、难以发挥规模效应,造成普惠金融业务运营成本过高。加之一部分金融组织资金来源途径较少,资金缺乏,减弱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例如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注册资本金、同业融资和吸收的存款等,但是大部分的村镇银行均设立于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当地的农民和企业闲置资金较少,致使其存款来源较少,制约着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从而减少了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之一;村镇银行网点少,服务的辐射范围较小,如若满足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就需要较高的运营成本,为了提高利润,村镇银行大多选择降低运营成本,导致大多村镇银行不愿意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金融服务,致使普惠金融业务难以开展。
2.4 监管之难激发市场异常活跃
普惠金融的有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以及民间和政府的资金融通状况支持,这些方面也是衡量普惠金融体系能否良好的建立并且可持续发展应该考虑的重要方面。但是,如果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不到位,就会使利处发展成为弊处,造成随意性、不规范性、缺少核实与核准现象出现,这将增加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普惠金融的健康良性发展中制度、产品、机构及人员队伍的建设,都对金融监管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
3 深入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1)加强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产品研发投入,突出金融产品的差异化、简单化和社会化。
随着金融互联网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需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加强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一方面,普惠金融要为所有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这需要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消费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创新产品,提高客户对金融产品的体验满意度;另一方面,普惠金融强调为客户提供方便、优质、快捷的金融服务,包含要在产品操作方面更加简单化的内涵。中低端客戶对金融服务接触较少,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了解也相对较少,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时更需要从简单易解的产品人手。此外,商业银行要继续增设网点服务、定时定点服务,利用POS终端取现服务和安装ATM服务等金融便民服务的基础上,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创新方式,如在空白乡镇发展电话银行业务,方便空白乡镇农牧民利用电话和移动手机办理查询、转账、汇款、消费、缴费等相关业务,引导金融机构在空白乡镇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创新,大力推进小额贷款业务,扩大普惠金融服务领域和服务效率。
(2)强化金融服务意识,提高流程化服务建设水平,拓展金融服务边界。
从国内银行业的情况看,当前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会受到部门分割、条线分割、整体流程化水平较低等问题的影响。在利用金融互联网化助推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以跨部门、跨条线合作的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的建立,切实减少功能重复、数据杂乱、规则不标准化等问题,能够更好的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此外,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将网民的“碎片化资金”以某种方式整合起来,形成巨大的长尾市场,降低了服务门槛,为更多的人提供金融服务。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和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规定最低投资额是1元,降低了理财产品的门槛,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参与,仅仅17天吸引用户251.56万,累计存量转入资金规模达57亿元,人均投资额仅1912.67元,远远低于传统基金户均7-8万元。之后活期宝、现金宝等产品不断推出,满足了普通老百姓的碎片化理财需求,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商业银行要通过一体化思维,实现零活柔性的一体化流程服务。通过流程化建设,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服务,整体解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降低客户服务的营销成本投入,提高客户的粘性,解决中小客户、低收入群体单户对商业银行收益贡献度较低的问题。
(3)推进信贷技术的创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
由于小微企业及部分个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缺乏央行征信系统的信用记录,缺乏房地产等有效抵质押物,传统的信贷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金融体制的要求。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技术手段分析客户交易历史数据,了解客户需求和交易行为,从而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的整个过程通过网络电子化系统完成,降低了边际交易成本,加快了成本低廉的融资模式的创新发展。比如阿里金融的小微信贷技术,通过在自己平台上所掌握的贷款客户过去的商品和货物的交易记录、账户数量、还款情况、行为习惯等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和风险计算模型,这样就解决了传统银行很难解决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估问题。此外,阿里金融小额贷款的申贷、支用、还贷等在网上进行,单笔操作成本仅有2.3元,远远低于银行的操作成本,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较快发展。
(4)提高政府在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中的参与度,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政府要转变金融服务意识,加强正规金融主体的供给。比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针对低收人群体、弱势群体、民族集中地区,政府需要采取补贴或减免营业税,提供政策性的金融服务,推动正规金融机构进行服务方式的创新等机制和办法,更多的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作用。金融机构倡导并树立“发展普惠金融体系”的理念,让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快建立普惠信贷投人保障机制,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调配。
此外,我国要继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信用意识,改善贫困偏远地区的支付结算环境,大力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薄弱乡镇的金融服务环境。同时,要加快对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加快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本数据库建设,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村、社区建设,建立和完善普惠金融涉及的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4 结语
普惠金融体系把那些被排斥于传统金融服务和整体经济增长轨道之外的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都纳入金融服务范围内,让他们能够分享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改善。普惠金融的兴起源于传统金融的内在缺陷。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滞后、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穷人等弱势群体被排斥于金融体系之外,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传统金融的弊病大都可以归结为“二元”金融结构问题。金融抑制广泛存在于目前的金融体系中,金融体系是割裂的,金融资源的配置是不平等的,区域金融呈现荒漠化,必须发展普惠金融体系,让所有人共享金融发展的成果。普惠性金融体系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反思与扬弃,构建普惠性的金融体系迫在眉睫。
普惠金融是一种理念。只有每个人应该拥有并实际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才有机会参与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普惠金融的途径是进行金融体系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机构创新、产品创新和科技创新。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是为传统或正规金融机构体系之外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甚至是贫困人口提供机会,为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业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务。实现普惠金融的制度保障主要有三点:一是在法律和监管政策方面提供适当空间;二是允许新建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三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促进普惠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益处的,比如有国际专家认为,更包容的金融系统允许个人和企业充分利用商业机会、投资教育、为退休而储蓄等,但是普惠金融并不必然产生“普惠”的结果。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对传统金融的反思,结合长安银行的发展实际状况,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探索金融互联网化的改进措施,公平合理的分配金融资源,为满足所有人群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服务,改善收入分配和减轻贫困,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