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山西财经大学

2019-09-10郝泽谭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双元制启示职业教育

郝泽谭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遭到破坏的德国在短短的时间之内迅速崛起。德国采取的以企业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元制是由负责实践培训的企业和负责理论的职业学校两者在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之下,以企业为主,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培养拥有熟練技术工人为主的职业培训体系。最终为当地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通过简单地了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操作,并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从而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行的意见。

关键词: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 启示

一、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德国的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四个阶段。

学前教育的学生一般是处于三岁至六岁的年龄段。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进程中的最初形式,学生一般是处于六岁到十岁的年龄段。中学教育分两个阶段,即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德国的学生一般是六岁进入小学,直至18岁完成法律规定的12年义务教育。

学生完成小学学业后,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教育选择,学生可以升入初中阶段进行学习。从而实现第一次教育分流。目前,德国把“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国民中学、综合中学”。作为初中阶段的四种类型不同的学校。学生完成初中学业之后又面临着第二次教育选择,这部分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优势进行选择,大体来说有三类选择:继续读普通高中或接受职业类高中或接受双元制教育。从而实现第二次教育分流。学生从高中毕业之后,可以选择进入综合类大学继续深造。其中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仅仅是德国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双元制处于中学阶段的开始阶段,并把该阶段称为德国职教体系中的中枢阶段。所以双元制对学生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选择,大约一半的学生会选择一个国际公认的专业学习,职业教育的第二阶段也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内。双元制教育下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将进入企业工作,选择就业。

在德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拥有着相对完善灵活的连接体系,为学生在每次分流的阶段提供了相对灵活的选择。“像综合类大学,教育、神学、艺术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院,专科学院,职业继续教育类学院均属于高等教育”[i]。学生在第二教育阶段的选择直接关系着第三教育阶段学校入学的具体要求,从而实现了第三次教育分流。

“第四教育阶段涵盖着所有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非正式学习,职业类、普通类和政治类继续教育等正式学习”。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成与特色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成

双元制起源于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学徒制。16世纪到18世纪的德国,同行业工会操纵着手工业生产,为了摆脱经济衰退的现状,政府出台了全国性的保护条例。德国在1733年颁布对学徒制实施集中管理的条例。政府在1897年颁布的《保护手工业法》中规定了政府在产业,手工业和商业实践的界定,试图使兼职学校更加专业化,保持手工艺品的制作与具体实践相连接,以维护手工业性质的生产;1908年政府又颁布了一个手工业指令,该指令规定,所有的企业生产者在从事实践和培训之前,自己必须通过国家认定的资格考试才可以。这一系列改革,不仅刺激了经济发展的改革方案,提高了工艺品的质量,同时也为建立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创造了条件。

(二)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表现

(1)双元教育主体,双元管理主体,被培训者的双重身份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一元指的是对学生进行传授理论知识的职业学校;另一元指的是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操作地点的企业”[ii]。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存在两个主管部门,“即职业学校和企业分别由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实施主管”[iii]。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或者被培训者在学校是以学生身份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企业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行实践知识的学习。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当结束一阶段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拥有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下一个教育阶段的权利。像双元制教育这种以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形式展现了其互通性和灵活性。德国这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原则上等同的观念基本上是受其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传统影响着该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德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认为,尤其是按照中世纪当时的习俗,年轻人应该寻找拥有熟练技能的师傅做他们的老师。虽然教师的地位很高,但青年学生也没有自卑的感觉,也不会感觉被社会遗忘了,他们的努力可以使他们成为高手,让学生可以专注于这个充满希望的工作。“这种重视技能的优良文化传统影响着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公众看来,接受职业教育并不是被动的选择,而是主动的需求”。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革新理念,完善法律

学校一直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教育中心,更多强调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理论,往往忽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识别率还有待增强。因此,政府、学校或企业需要对以前旧有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革新。为调动企业和行业协会参加职业教育的热情,政府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性保障。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技工的优厚待遇。引导全社会树立新型的职业教育观念。增强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并且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让企业可以切实的享受到优惠。同时,还要鼓励行会参与进职业教育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变革课程体例、教育内容和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的主体一般是公立性质的各种职业学校,不管是培训内容还是培训方法基本上都是学校机械的按照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来决定,自由灵活度不够高。造成学校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灵敏,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现象。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灵活应变,为实现教育与就业之间的无缝衔接而努力。我国要借鉴德国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不管是专业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或方法,都重视市场导向作用的经验。因此,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学校与企业要加强沟通,信息要互通;并且,企业和学校还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来调整学习的内容,确保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匹配。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的“零过渡”,解决学生毕业之后专业不对口,就业率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海宗,陈磊.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0-101.

[2]江奇.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24.

猜你喜欢

双元制启示职业教育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