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2019-09-10宋春芳
宋春芳
摘 要:阅读,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一、巧用文本,学会方法,拥有阅读的深度;二、读写结合,会用方法,拓宽阅读的厚度;三、开展活动,乐用方法,打造阅读的宽度。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习得方法,能够独立阅读,自主学习。
一、巧用文本,学会方法,拥有阅读的深度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传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文本,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并逐步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达到不待老师教自己就能学的能力。
1.读文本,会提取,会概括,明了文章内容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培养。曾国藩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之法。关键处要精读,其他的地方可以略读、浏览一下,学会提取关键信息梳理情节,概括出文中的主要内容。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进行概括,学生由此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此学生总结出写事的文章都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进行概括,得出要素概括的方法,并由此运用到后面的《灯光》、《桥》《穷人》等文章的概括中。
2.品文本,品语言,品情感,明了文章主题
阅读是一次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在交流中作者把自己的写作意图告知给读者,读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地升华主题。文本中的遣词造句都表达着一定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去品味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句来体会,比如在教学《桥》这篇课文时,学生就抓住老汉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环境描写的语句:“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感受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的舍己为人、忠于职守、大公无私。
3.析文本,析结构,析写法,明确表达手法
分析能力是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读懂文本。在分析中,学生不仅要知道文本语言上修辞手法等的运用,而且还要能通过分析得出文本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比如在教学《桥》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后面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呢?学生由此得出作者结尾的巧妙,这样出乎意料的结尾更令人震撼,无私无畏的老汉形象更加高大,同时还留给了读者更进一步地想象空间,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4.评文本,评语言,评人物,感受文章妙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阅读同一篇文本的感受和体会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评价文本的方法,评价语言,评价人物,感受文章的妙处。比如在教学《桥》这篇课文时,我还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特点,学生发现整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短小,但却非常生动,非常富有韵味。从而让学生知道作者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的高手:这样简短的语句起到了烘托的作业,突出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加强了故事的悲壮气氛,更进一步地突显老汉的舍己为人的伟大形象。在教学《在柏林》这篇课文时,我用之前学过的策略(抓住环境、情节等描写)让学生聊聊文中的人物,学生都能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环境描写来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读写结合,会用方法,拓宽阅读的厚度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读写结合,教会学生如何在阅读中学会写作,从而在写作中提高阅读水平。
1.抓住文本的妙处,进行句、段、篇的仿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儿童时期,就有摹仿的本能,他们因摹仿获得初步知识,摹仿就是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爱摹仿的这一特点,根据文本的巧妙之处,进行句、段、篇的仿写。如在教学《竹节人》这篇课文时,学生分享到同学们玩竹节人入迷时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回忆某个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样子,再写一段话,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文字:
他骑着有点老旧的自行车,着急地往前赶。忽然,他的眼角瞄到了什么东西,急忙刹车,转过头,华丽而不失端庄的戏服映入了他的眼,紧咬着的面包掉到地上,可他却浑然不知,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场景。他穿着斑斓夺目的戏服,唱着悦耳动听的曲目,跳着眉目传神的舞蹈。他痴迷地笑了,整个人似乎都被带进去了,像喝醉了就一般,陶醉其中,无法自拔。“喂!干嘛呢?”一个声音贯彻他的耳朵,把他从舞台中硬生生地扯了回来。
2.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想象练写
文本中有许多空白之处,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进行写作,以便对文本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学《桥》时,当学生分享到“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老汉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读写训练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想象能力也得到提高。
3.抓住文本的精彩处,书写感受体会
文本可以催生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每个人面对同一篇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开展活动,乐用方法,打造阅读的宽度
学生习得的阅读方法是否已经掌握要经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进行检验。
1.课前好书推荐会
学生的阅读要从课堂走向课外,读完一本好书后,要让学生互相分享,交流彼此的读书心得,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会经常让学生推荐自己的读到的好书,开展课前好书推荐会活动。
2.读书笔记展示会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课堂走向课外,去积累,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笔记,摘抄好词好句,背诵好词佳句,并灵活地进行运用,这样才是真正地做好阅读了。在教学中,我会让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并在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
3.阅读交流分享会
如果说阅读是一个输入学习的过程,那么交流就是一个输出学习的过程。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收获与大家进行分享。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开展阅读交流分享会的活动。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学生才会更好的阅读,并喜爱阅读,从而逐步形成一种阅读习惯。愿我们能给孩子播下閱读的种子,让孩子的阅读之路芬芳灿烂、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读书有用》,季羡林著,中国书店,2008.
[2]《书·阅读》,(英)霍尔布鲁克·杰克逊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