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多重维度,指导文本解读

2019-09-10费晓丽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19年6期
关键词:底蕴社会学角度

费晓丽

文本解读指的是通过语言媒介理解文章,接收文章中的信息,来体验和感悟文章的过程,通过文本解读,读者能从文章中获得美感,体会到文章的深刻内涵,和作者产生共鸣。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入手,进行文本解读。在这样的多元化解读中,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自主进行建构,这对于学生赏析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侧重现实意义

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解读。社会学角度的解读指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侧重于文章的现实意义,将文章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探究。在社会学解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不是文章的字词是否优美,是否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而是要注意作品的思想性,要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体现时代感,展现现实意义。

在学习八年级《桃花源记》一课的时候,如果没有将文章放在社会学的角度解读,那么或许学生只是认为这是一篇唯美的作品,表现的是作者想象中美好的世界。但是,如果能让学生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首先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学生可以发现,当时的政治环境十分恶劣,东晋王朝的官员都处于争名夺利之中,官员贪污腐败,民不聊生。再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就可以知道,作者身为知识分子,还是想要报效国家的,但是他无法和官员搞好关系,他秉公执法,一上任就从清查户籍做起,因此得罪了当地的官员,陶渊明因此而“被隐退”。由此可见,作者创作《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为了展现美好的乌托邦家园,并且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如果学生能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分析,就不难理解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讽刺现实意义,而不仅仅只是一篇美文。

在引导学生围绕作品展开社会学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作品创作的时代是否有足够的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所以我在教学中一般会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阅读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生存境况。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上网自主搜索。在这样的补充阅读中,学生能更好地挖掘作品的社会学意义。

二、从文化学的角度解读,挖掘思想底蕴

文化学解读也是展开文本解读的一个角度,在文化学解读的过程中,要对作品的文字语言展开文化学分析,要对作品展开纵向的超时代分析,尝试探究作品的思想底蕴。要注意的是文化具有跨学科、交叉性、总体性的特征,所以在文化学基础上阅读分析文章,应该将作品放在全民族甚至是全球化的形势下研究,也就是要展开大文化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底蕴。

七年级《散步》一文展现了一家人和谐相处的场景,故事虽小,却给人溫馨的感觉。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化学的角度入手分析,或许就能挖掘出更多的思想底蕴。首先,我鼓励学生思考作者为何描写春天之美,母亲为何一开始不愿意出来,但是后来又愿意出来了。从这些内容的解读中,学生可以发现,这篇文章展现的是“和”的状态,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协调相处,也体现了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其实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重要思想,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分析“我”为何背着母亲,而母亲和妻子为何总是听从“我”的意见。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孝”和“从”,而这些同样是传承千年的文化。中国人一直都认为要尊敬老人、帮助老者,同时,由于中国一直是男权社会,所以讲究妇女听从男子的主意。这样一挖掘,就不难分析作品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人类实践和信仰的积累,是一种在社会交往中起作用的共同符号。文化体现了人类能力的高度发展。因此在基于文化学的角度展开文章解读的过程时,不能拘泥于个别的词句,也不能仅仅拘泥于作者创作作品的时代,而应该将眼光放得更长远,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底蕴。

三、从审美学的角度解读,建立期待视野

审美学解读也是文本解读的一个好方法。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要基于美学角度展开解读,要在期待视野的基础上挖掘文章意义中的不确定性,继而展开个性化的解读。在审美学解读的过程中,我首先唤醒学生自觉的期待视野,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再创造,尝试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是一篇唯美的文章,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则学生能更好地形成和作者的共鸣。我给学生介绍了作者当时的生存状态,同时播放了和文章意境相同的图片、音乐,唤醒学生的审美感悟,鼓励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品意境。学生可以发现,这篇文章语言简练,整齐之中又给人错落有致的感觉,体现出一种如同交响乐一般的美感。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欣赏小石潭的景物。学生可以发现,作者和自然展开了交流,从游鱼的身上得到安慰,这对于处于贬谪状态的他来说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在这样的品味中,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可以更好地感受作品的韵味。

在指导学生开展审美学解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概念的不同。文本只是作品自然展现出来的状态,而作品则是读者在阅读后,将自己的主观审美经验融入进去之后得到的产物,是审美的对象。在组织学生赏析作品的时候要唤醒学生的审美经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指导学生展开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除了本文介绍的这些审美角度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语义学角度、文体论角度等其他的维度入手展开赏析,这样也能让学生从文本解读中获得不同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猜你喜欢

底蕴社会学角度
神奇的角度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倍er高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