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悬念激活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2019-09-10廖换梅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19年6期
关键词:悬念队长逆向

廖换梅

悬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期待,对文本内容的期待,对接下来将要发生故事情节的期待,甚至是对自己内心设想与原文吻合度的期待。那么,能让读者产生这样的期待感,无疑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开端。拓展到语文阅读课堂上,也不能缺少了这种期待,即要善于利用悬念指导课堂,让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期待,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一、用逆向思维巧设教学悬念

从心理学讲,气质类型不分好坏。不论是胆汁质还是粘液质,也不管是多血质还是抑郁质,都有优缺点。而在这样多种气质类型的作用下,学生的性格也是千差万别。面对这些性格各异的学生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用逆向思维分析问题,能够填补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逆向思维是指和普遍思维不尽相同的思维方式,运用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往往能够发现问题的对立面,并且通过正反两面的综合考虑实现对立统一。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逆向思维来拓宽学生思想维度。例如《不懂就要问》这一课,就是通过分析孙中山先生的逆向思维来突出“不懂就要问”的主题。

本文主要讲述了孙中山读私塾时的一件事情。那时候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没有多少自主权,因此教师让学生读什么学生就读什么,至于书中的意思,教师并不讲解。背景交代至此,不妨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谈论“从来不讲”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要教育孩子“不懂就问”,但是先通过思考“从来不讲”,运用逆向思维更容易突出中心。让学生自己思考,有的学生说,不知道意思就不用动脑子,只是读就好。也有的学生说,很多时候自己也不知道在读什么。不知道意思就不好背诵,读起来很吃力,也没什么兴趣。经过这样的逆向思维训练后,学生在情感上更倾向于能理解书里的意思,从而顺势引导学生“不懂就问”。

二、从不同角度设置悬念改变惯性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通过对一个动作的不断重复形成某种习惯。依据这种习惯,我们可能做到坚持不懈,完成一个目标,习惯也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规律。对于成人来说,年龄越大越不喜欢改变,因为改变就代表着要冲击他们的习惯。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改变他们的惯性思维也同样困难。小学生虽然生性活泼,但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教师一方面要促使他们养成习惯,另一方面又要打破他们的惯性思维。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则可以从不同角度设置悬念。例如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里,就可以看出此举的必要性。

课文讲述的是“我”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将秋天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美的兴致在文后“要不是怕上课迟到”好像受到了阻隔。倘若不需要去上课了呢?对这个话题孩子明显产生了兴趣,也使文本有了新的悬念。回到文本中,作者记录的是上学的路,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如果不用去上学,就可以在这条路上边看边想边思。路边的法国梧桐树也有了自己的名字,欢快的棕红色小鸟也开始一首首唱着动听的歌曲,金色水泥道上的金色巴掌也窃窃私语,诉说着自己的经历……由此,学生的惯性思维被打破。

三、补白悬念,启发学生个性思维

学校教育虽然是群体性行为,但是依然要服务于养成学生个性的目標。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要让他们全面发展。理所当然,个性发展也是全面发展的一种。什么是个性?在教学中它不是单指行为上的与众不同,就像一些特立独行的标新立异,穿着奇装异服并不算有个性。个性,应该更多指向思维,即一个拥有个性思维的学生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有个性。那么,怎样训练学生的个性思维?这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例如在《一块奶酪》这篇课文里,就可以通过补白悬念的方式启发学生个性思维。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中对蚂蚁队长的描写用了较多笔墨,同时作为公平公正代表的蚂蚁队长,也是文中最受争议的人物。中国有句古话,“不患寡而患不均”,文章一开头就设置了悬念,用小蚂蚁的嘀咕挑战蚂蚁队长的权威,而蚂蚁队长义愤填膺地“同样受罚”让大家都来了劲。可是后来面对丢了可惜,吃了违规的奶酪渣子,每个蚂蚁都面临了灵魂的拷问。这个时候,让学生自主来补充留白,将各个蚂蚁的内心世界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便开始模拟不同蚂蚁的立场,展开了个性化思考。例如对蚂蚁队长来说,奶酪渣子的诱惑让它动心了,那么就可以细化它的内心世界。而那些迟迟不愿离开的蚂蚁,它们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经过这样补白悬念的方式,学生会更加理解蚂蚁队长最终作出这种决定的不容易和令人佩服,文章的中心思想也顺势而出。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巧设悬念、善用悬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猜你喜欢

悬念队长逆向
逆向而行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Captain Marvel 惊奇队长
逆向解答
这样的队长大家很服气
中国式好队长
克里斯·埃文斯 论队长的独一无二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