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措施

2019-09-10蔡方杰

大东方 2019年6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措施

蔡方杰

摘 要:历史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对历史教学效率的要求也更高。而今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不足的情况,没有问题点的驱动,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意识;培养措施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习问题,分析并解决,从而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提高对学生问题意識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传授知识以外的重要任务,才能在教学实践探索中寻求高效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方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要在课堂上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历史问题,教师首先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对课程问题进行归纳,并有针对性地将其设计在教案当中,再完整展现以教案内容为主线的教学大纲,将提前准备的问题穿插在教学大纲当中,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逐一发现,挖掘学生的历史学习好奇心,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回归教材,从教学内容中找出答案,解答问题[1]。

比如学习《秋收起义》时,教师设计的提纲就可以分为秋收起义的原因、目的、结果三大部分,这些主线均体现在提纲后,确保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去发现秋收起义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基本原因的问题,在总结问题的过程中回归课本,再次发问:到底“秋收起义”是怎样的一次起义?有着什么重要意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这些有效问题的衔接离不开教师备课时整合内容大纲的初始提问,适时进行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再发现问题,将问题间的相关性进行连接,更好地串接历史学习内容,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提高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点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加强有效引导与点拨,提高学生问题质量

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问题产生的质量程度是重点,教师绝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要确保提问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生的期待值,尊重学习个体差异性,有区别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此外,教师要认清问题的刁钻程度并不能决定其有效性,容易导致问题走入形式化的歧途,但刁钻程度不够,又会直接影响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平衡度[2]。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过程中要加强有效引导与点拨,确保问题质量。

比如教学《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对不同历史知识的兴趣点,杜绝采用单一问题引发思考的情况,可逐层引导,适时点拨。如简单层面的“洋务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人物”,深入层面的“洋务运动开展的目的”,以及需要应用辨证思维思考的“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学生的兴趣点和探究会结合问题的层次感和相关性激发起来,教师的适时点拨则能提高问题意识的持续性,最终保证问题的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强化学生求知欲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化教学的高效应用方法,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中得到教师与学生广泛的认可,而问题情境则是情境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要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结合拓展或延伸的教学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体验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性。这个过程也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比如学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在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时播放《十送红军》的教学背景音乐,以多媒体直观、生动的形式为学生创设问题,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更好地引出提问:这首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是什么?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同学们知道长征途中有哪些有名的历史事件吗?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转折作用?探讨这些问题过程中,教师再延续问题情境的创设,比如为学生播放《长征》电视剧“飞夺泸定桥”与“过草地”的相关片段,为学生还原长征的情形,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也由此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4.利用知识矛盾冲突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过去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之所以低效,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教师的授课平铺直叙,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乏味,导致学生无法激发学习思维,问题意识也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发挥问题的创设技巧,巧妙应用历史知识的矛盾点和学生理解知识的冲突点,引发思维的碰撞,进而开发思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渗透知识内容,便于后续的深入分析[3]。

比如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出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对比性探讨,让学生从两者间均为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改革运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方向思考,为什么结局却完全相反的问题。这样的矛盾冲突点整合了两节历史知识点的重难点问题,要求学生回顾所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而整合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培养了问题意识。另外,对比的过程中,求异的学习思维也将得到开发,教师引导学生对矛盾点进行思考,辨证分析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更投入地代入问题当中,提高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但能借助问题趣味的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课堂,提高学习效率,还能由问题的本身展开,引出历史学习的重要知识点,拓宽和延伸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在探究和思考中整合相关知识,提高思维辨证能力,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问题意识,为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善于和发现启发问题的有效措施,正视当前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5,12(5):144.

[2]沈璐.传承与发展——论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偏移与创新改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2):128.

[3]李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7,8(24):100-101.

(作者单位:灵山县丰塘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措施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漫谈
怎样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意识
关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高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研究
论中学生排球战术意识的训练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