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寓教于乐

2019-09-10王琳

高考·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历史教育教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范文澜先生因对史学有兴趣,而甘吃冷猪肉、坐冷板凳,终于在延安艰苦的条件下写成了《中国通史简编》;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引发兴趣,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是教学生新知识、新方法,更要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其以学习为乐趣,以获取新知为享受。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寓教于乐。

快乐教育的实施离不开追求卓越、治学严谨的学校气氛,而营造理想的学校气氛最终离不开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怎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之持久呢?下面就浅谈一下我的几点体会,错讹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一、提高教师素养,为快乐教育提供基本保障

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养,营造活跃的、能激励学生不断上进的课堂气氛。为此,我们除了认真备课外,还要阅读一些史料、历史人物的故事和有意义的历史典故,以便在教学中应用。如在讲罗马法一节时,先提出大家为什么经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解释罗马大道是现代柏油路和高速路的肇矢;同样如今各国用以维持秩序的现代法律也肇始于罗马,罗马法最开始不是成文的规定,只是约定俗成的、口头的,所以叫习惯法。学生们听了,兴趣就来了。

二、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导航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例如在讲新中国成立背景时,先教学生一个顺口溜“国民党主力被击溃,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政协会议全面筹备”,学生兴趣大增,继而引导学生从教材中了解相关内容。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西柏坡精神和《共同纲领》。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活动中深刻高效地掌握到了新知识。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欲。因为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才能有效地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立足现实需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高中的学生理解能力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這一阶段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启发他们理解学习历史知识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主要作法包括“把历史知识与当代现实联系起来,也就是指出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如在讲授《汉代儒学》时,把新儒学中提倡的道德规范和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相结合,把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与和谐世界的构建相联系,将“诚信”“义利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相融合。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历史学习是有用的,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现实热点问题,“因而就会加强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

四、用热心与爱心去感召学生,你是幸福的,学生就是快乐的

没有爱的教育,犹如干涸的池塘。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所必需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曾教过有一个学生,刚开始时,他每节课都睡觉,作业也不做。一次查作业,他说不会做,我给他讲道题,发现他脑子很灵,学得很快。后经了解,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功课越差越多,以至于什么都不会了。于是,我每节课都提问他,只要答对了就鼓励他,并单独给他留适当的作业。在我的帮助下,他学习进步很快,越学要有信心,还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成绩。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上好了,从而达到了“尊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动机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取得的成功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历史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第三次成功进发,形成持续稳定的动机。所以,教师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造更多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五、以纪律为准绳,让学生认识到“我必须学”

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好的,但若“任何情境,都一味温和心软,不能坚持原则,也不会得到学生的尊敬”,更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没有严明纪律就没有好的学风,“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纪律是学习的保证和准绳,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固然重要,但教学管理是快乐学习的保证,只有搞好课堂管理,使课堂张弛有度,既不松松垮垮,又不刻板教条,才是好的快乐教育。

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我们只有从挖掘学生的个性出发,从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着手,“不刻意以华而不实的动作、言语博得学生听课的兴趣”,“不滥用已形成的威信压制学生,剥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克服教学中的缺点,提升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论语·雍也第六》。

[2]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3]《荀子·劝学》。

作者简介:王琳,1986年9月,河北保定人,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历史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新历史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