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思维品质培养为视角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2019-09-10刘阳

求学·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思维品质阅读教学

刘阳

摘 要:本文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角度,分析归纳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问题设计方面存在着缺乏层次感、比例不均衡、缺乏整体意识和设计意图不明确四个方面的不足,并以一线教师的优秀阅读课为例,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提出问题设计要服务于目标,要兼顾问题类型,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围绕文本主线四个建议,让英语阅读中的问题设计更科学合理。

关键词:问题设计;思维品质;阅读教学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对思维品质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征求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阅读是一个获取信息并在头脑中解码的过程,所以在阅读中对语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教师搭建的台阶,它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起着关键的作用。

问题的目的并不只是对学生阅读结果的考查,也是对学生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笔者以我校近三年的校级公开课和研讨课为研究对象,以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视角,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不足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以几段教学案例为例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提出建议。

二、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不足

1.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感

英语阅读的问题设计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事物发展的逻辑进行设问,然而在实际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层次性和连贯性,通常在字面阅读的设问之后,直接进入到评判性阅读的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只是浮于文本的表面信息,学生很难对评判性阅读的设问进行深度的、全面的思考。

2.问题类型的比例不均衡

阅读不仅要求学生read the lines,还进一步要求学生read between the lines和read beyond the lines。阅读中问题的设计是引导学生读出阅读言外之意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英语教师习惯于设计过多的对事实性信息查找的问题,只满足于学生对文本浅层信息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低阶思维阶段,而缺少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探究,无法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文本的弦外之音,推测作者意图等深层意义,从而影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3.问题零散,缺乏整体意识

阅读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拓展内涵、发展思维的一个连续的过程,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突显整节阅读课的主线。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缺乏整体意识,设计若干问题只让学生提取零散的细节信息,各个问题之间缺少相关性,没有主次和重点,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呈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问题的答案,在提取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感知和欣赏文本。

4.问题设计的意图不明确

明确的问题指向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信息梳理更加细致、思维活动更加缜密、语言表达更加精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设问不明确,导致学生很难明确问题设计的意图,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在学生展示答案时,教师再通过一系列的追问来获得自己期待的問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的效率,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不连贯。

三、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建议

1.基于教学目标设问,让问题服务于目标

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手段,也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工具。在阅读课的目标设计中必然要包括知识目标、领会目标和运用目标。知识目标和领会目标属于阶段性目标,运用目标属于最终目标,所以问题的设计要为目标的达成而服务。为完成知识目标,应设计提取文本事实性信息的问题,然而对于问题的设计方向应指向于终极目标;同样,为完成领会层次的目标,应设计归纳文章主旨、推理作者意图等方面的问题,设问的方向也要指向于终极目标。对文本的细节信息和深层含义的设问要为实现终极教学目标做铺垫,让学生在回答教师的设问中逐渐完成学习目标。

【案例1】

以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三模块My First Ride on a Train一课为例,教师对前三段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提取作者第一次旅行的基本信息;领会目标——分析作者对第一次旅行的感受并归纳总结文章的基本结构;运用目标——描述自己的第一次旅行。针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来完成教学目标:

Para.1 What's the name of the writer? How old is she?

Who did the writer go together with?

Point out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nd point of the ride on the map.(知识目标)

Para.2 Put 3 pictures in correct order and give key words to describe them.(知识目标)

What did the writer describe in Para.2? (领会目标)

Para.3 What did the writer do on the train?(知识目标)

Did the writer enjoy the ride on the train? Find evidence in the text.(领会目标)

What did the writer describe in Para.3?(领会目标)

Summarize the structure.(领会目标)

Add one adjective in the sentence “What a/anride!” and give your reasons.(领会目标)

Basing on what we learn today, talk about your own first ride on a train/plane/bus.(运用目标)

教师对文本的段落进行逐一分析,首先通过对基本信息的提取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然后对文本段落的主旨大意进行归纳,为后面总结文章基本结构做铺垫,同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感受的句子,为分析作者对第一次旅行的态度做铺垫;通过对文本逻辑和篇章结构的总结和归纳,可以更好地完成最后的运用目标。问题的设计和教学目标一一对应,让教学流程和目的更加清晰明确,同时也可以更容易地完成教学的终极目标。

2.兼顾问题类型,让问题多样化

按照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可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性问题。展示型问题是为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设计的,考查学生对文本表层信息的查找和理解;参阅型问题是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拓展内涵设计的,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和运用,并能找到足够的信息来佐证答案;评估性问题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进行进一步思考,通过已有认知对其评价和表达观点。在英语阅读的教学中,应兼顾这三类问题的设计,并合理地分配三类问题的比例。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逐步升高,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法,三类问题的数量也应依次递减,层层递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案例2】

以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三第六模块Old and New中的阅读部分The Three Gorges Dam一课为例,教师首先通过设计展示型问题让学生获取三峡大坝的地理位置、高度、宽度、发电量等一些事实性信息;然后教师就前三段设计如下参阅型问题,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

(1)What does the “walls of stone” in the poem refer to?

(2)What is the meaning of “harness”? Can it be replaced by “use”? Why or why not?

(3)What is the function of using Mao Zedong's  poem ?

(4)Use som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ree Gorges Dam and find supporting sentences in the___________passage.

(5)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Mao Zedong and Sun Yat sen?

教师通过以上参阅型问题 1—3 引导学生总结第一段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毛主席诗词的分析既帮助学生分析了长难句,也引导学生分析出毛主席对三峡工程的期待,为之后的评估型问题做准备。问题4训练学生在提取文本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总结三峡大坝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细节信息和总结概括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文本逻辑。最后教师通过设计分析作者和学生对三峡大坝的态度作为评估型问题,让学生基于文本内容分析作者的态度,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帮助学生内化课堂所学内容,也对所学内容进行创造性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这三类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学生分析课文的难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问,让问题有连贯性

阅读是一个渐进的理解过程,问题设计要有层次,问题难度要形成一定的序列,遵循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序列性,即上一个问题要为下一个问题做铺垫,同时下一个问题也是上一个问题的延展,要通过问题的设计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以外研版选修六第五模块Frankenstein's Monster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快速通读文本Part 2回答“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然后让学生进行第二次阅读并设置如下问题:

What did Frankenstein want to create?

What did he do in order to create what he wanted?

What did he really create?

What did he do after he saw what he created?

在学生正确作答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弗兰肯斯坦对所创造的怪物的情感变化以及怪物对弗兰肯斯坦的情感,并用形容词概括总结。

教师在处理这篇文章时,首先通过“Who?”“When?”“What?”三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然后通过设计四个事实性问题,引导学生获取文本的浅层信息,并为下一步的阅读与设问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回答这四个问题,可以明确地看出弗兰肯斯坦在创造怪物前后行为的变化,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为接下来分析弗兰肯斯坦对所创造之物情感的变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最后,教师让学生合作探究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分析、总结和归纳。

教师的每个设问都为后面的分析情感变化做铺垫,很大程度地降低了问题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围绕文本主线设问,让问题系统化

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围绕文本的主线,让学生在教师的设问中沿着文本主线逐渐由浅入深地全面理解文本,使阅读过程更流畅,让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具有整体性,从宏观的层面感知和欣赏文本内容。

【案例4】

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语》必修四Unit 2中的Life in a Violin Case一课为例,教师通过一个排序的练习,让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梳理文章脉络;然后教师围绕文本的暗线decision进行如下设问:

What were the three decisions the author made?

Why did he decide so? Wha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all his decisions?

How did he feel after each decision? Find the  supporting  sentences in the passage.

教师在处理这篇文章时,首先让学生按照文章的明线——时间顺序对文章的脉络进行梳理;然后又对文章的暗线——decision进行设问,分别对“What?”“How?”“Why?”三个方面进行设问,让学生思维围绕decision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对文章的细节信息通过图示的方式进行整合,并使其结构化。教师围绕着明线和暗线两个主线进行设问,让原本分散的细节信息逐渐变得清晰、简单。阅读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做出清晰简明的梳理,更激发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四、结束语

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探究文本内涵、体会文本思想的过程。问题的设计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全方位的角度解读文本,设计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平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陈胜.从思維品质培养视角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7(4):10-14.

[2]葛炳芳.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梁美珍,黄海丽,於晨,陈一军.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梁美珍.高中英语文本处理阶段的问题类型与设计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4):1-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思维品质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精设计,巧提问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