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分析

2019-09-10辛德平

大东方 2019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辛德平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间关系紧密,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并为其开拓了发展路径,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落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联性分析

1.1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有赖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虽然我国在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变化后形成了大量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但因受到当时人们思想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也还存在一定缺陷,其与当前提出的构建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现代化社会的要求有所出入。因此,需要通过积极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与立场,刨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只保留其中的精髓与精华部分,并积极融入时代元素和现代色彩,使其能够重获新生,顺利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而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便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参考原则,但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诞生于西方,因而首先需要对其进行中国化,才能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无缝对接。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奠基

事实上,在我国近代历史中,先后有众多有志之士不惜以牺牲性命为代价探索国家的发展之路,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直至马克思主义的春风传入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带领和指导下,中华民族才重新“站了起来”。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将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予以充分保留,如關注全人类的解放与发展等,在进行中国化并与中国具体国情进行有机结合下,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动态、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具体任务也会产生相应变化。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理论深入贯彻落实到中国具体实践中,使之具有其他思想理念所不具备的先进性与动态性,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指导,不仅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坚实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其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2.1既要弘扬主旋律,也要保持文化多元性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既需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同时也要注重保持文化的多元性。通过大力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牢牢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我党思想理论与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以此有效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拥有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与此同时,为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还需要注重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3]

眼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深化落实,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多元化,使得我国社会生活方式较以往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此影响,文化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通过结合党的十九大会议内容,我国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需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正确方针指导下,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各种不同的先进文化和多样的文化价值,在准确了解我国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下,学会尊重此种文化差异,实现一元和多样的对立统一,进而在积极吸纳和借鉴其他形式优秀文化,达到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加快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2既要注重文化时代性,也需保持民族性

由于受到当时时代发展、生产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影响和限制,每一个时代下产生的思想文化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过程中,糟粕和精华同时存在。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虽然拥有大量包括崇尚自然等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但同样也有诸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在内的糟粕文化,因此需要我们积极树立起科学的态度,采用扬弃的方式筛选、保留和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精髓部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始终保持时代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同样也需要我们树立起开放进取的意识,通过积极学习和吸收各种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将时代的发展元素和发展特色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实现文化创新,从而在平衡好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下,带领其继续走上现代化发展的康庄道路。

2.3积极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产业

作为建设和发展文化的一大重要路径,丰富和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意义重大。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文化建设需要同政治经济建设保持紧密联系,而这也意味着在推动落实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协调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在我国文化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应有作用。在新时期,包括互联网、移动媒体等在内的各项现代信息技术相继涌现,且其成熟度和完善度正在不断提高,而在“一带一路”等开放战略下,各路思潮先后涌入我国,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我国应当通过积极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产业,通过对现有社会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结束语

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重要血脉,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积累形成了众多宝贵且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在新时期下,我国需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机整合,以有效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基于此,本文着重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展开相关论述。

参考文献

[1]李安增,王梅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研究[J].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02):116-133+266-267.

[2]郭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和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6):62-65.

[3]陈秉公.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J].学术界,2017(09):17-32.

[4]杨扬.论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09):114-115.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