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资源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2019-09-10邵琛
邵琛
摘 要:通过分析现今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从教学设计的有关理论基础着手,结合同构异构资源《超重与失重》对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同课异构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实行的策略。以期为高中物理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引言:同课异构目前尚未有专门的定义,专业人员一般认为它指不同的教师遵循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具体的情况进行独立的教学设计。目的是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超重与失重》这一章节涉及到了具体的实验,学生学习具有较大难度,因此采取同课异构对于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超重与失重》为例,采取对比法优化教学设计
下面我们将对“实验法”和“启发式讲授法”两种教学设计进行对比讨论。
(一)实验法
二、学生实验,引出概念并总结 [引导实验]
学生亲自挂上砝码,拉动弹簧,观察示数的变化
[讲解提示]
同学们注意上升瞬间的示数 观察到如下现象:
匀速上拉,不变;
突然上升,变大;
突然下降,减小。
[思考] 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发现问题,主动思考
实验一:弹簧秤实验 [引发思考]
弹簧秤的数字代表什么力?把示数的变化转换为拉力和重力呢? 拉力与重力在三种情况下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从物理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实验二:体重计实验 [引导实验]
根据教师指导,学生在两种情况下观察体重计示数变化 学生观察到如下现象:
下蹲时,示数变小;
起身时,示数变大
引入概念 总结两个实验,解释概念 [思考]
弹簧秤突然上升和人快速起身时,示数都变大,反之则都变小
三、探究、分析实验 [引导提问]
为什么会出现超、失重现象?
[引导实验]将弹簧拉力器转为力传感器,记录拉力变化
[原理分析]
分析钩码向上加速运动过程的受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思考]
分析法和隔离法在受力分析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引导总结]
通过教师的概念和公式讲解,学生分组讨论超、失重的特征 [总结]
超重时,加速度方向都向上;
失重时,加速度方向都向下
(二)启发式讲授法
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中引入概念时,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显示的不同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写表格。
师:这个实验中涉及到了三個变化的量,拉力、速度、加速度。那么同学们,速度和超重、失重现象有关吗?
生:没有。
师:那超重和失重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生:与加速度和拉力有关。
师:那我们之前学过的定律里哪些涉及到了这两个物理量呢?
生: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和加速度同向,拉力和重力的合力就是钩码所受的合外力。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我们知道该现象与速度无关,而拉力和加速度又有密切联系。
生: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存在加速度,是因为物体所受的力产生了变化,超重是由于拉力大于重力,加速度向上,反之则产生失重现象。
二、同课异构下的教学优化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前首先要明确的内容。只有目标足够细化,教师的教案设计才会更有针对性、讲课流程也更加清晰。如果目标不够准确,都是“了解”、“掌握”等词语,没有具体到学生应该就某个知识点达到何种理解程度,那将会极大地影响教师的授课质量。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上述两种教学法在目标的明确性上有待提升,但都包含了三个目标维度,并且维度之间并不是割裂开的,学生能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因此,教学目标一定要使用准确性词语,最好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便于教学工作的展开。同时注重加强三维目标的联系程度,提升课程质量,促进学生水平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流程的优化
教学流程就是将授课者在教学设计中蕴含的思路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设备和教材向学生们展现出来的过程。一般对学生进行流程图的展示和讲解会提升学生参与感。
实验法的教学流程主要是围绕真实的实验情景推进,引发学生思考总结实验原理。而讲授法则是通过教材上的问题逐步引入教学内容,通过讲解、提问、解答、引导学生观察反思完成教学计划。方式的不同与他们考虑的对象是有关的。偏重实验是因为考虑到物理学科本身是一门依托于大量实验的学科。讲授法的教学兼具逻辑性和发散性,这是依据高中学生本身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决定的。共同点是两种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4]。因此,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授课风格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流程进行授课。
(三)教学模式的优化
教学模式目前主要有四种:高度集中型、温和型、放任型、管理型,实验法采取的是温和型结合放任型的模式,能够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讲授法采用的是管理型中的程序教学模式,二者都各有侧重。在物理课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在一堂课内融合两种不同的模式。比如超重与失重这节将温和型和放任型相结合,在教师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由实验和讨论。
三、结束语
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流程,选取恰当的教学模式,以完成三维目标。通过对《超重与失重》采用同课异构方式探讨优化教学设计的措施,期望教师能够运用于实践,切实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军.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探讨[J].新课程(下),2016(7).
[2]李哲君,苏卡林,李科敏,等.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设计与科学素养的提升[J].物理教学探讨,2017,35(9):73-76.
[3]罗增儒.“同课异构”视角下的课例点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旬刊,2016(12):32-38.
[4]顾健,陆建隆.基于同课异构的物理教师的思考[J].物理教师,2017,38(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