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旅游的发展和对我国的建议
2019-09-10张振振陈晨冯涛高健林香红刘依阳
张振振 陈晨 冯涛 高健 林香红 刘依阳
摘要: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南极旅游资源,促进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文章从旅游人数、旅游线路和方式以及旅游客源3个方面概述南极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在南极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旅游人数1994—2017年经历增多、减少又增多的过程,并于2017年达到新的峰值;西线和乘船是南极旅游的主要线路和方式,其中登陆游客占比较高;美国是南极旅游的最大客源国,我国于2016年成为第二大客源国;面对南极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法律和管理体系不足以及市场利润和话语权缺失的问题,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发展旅游企业和建设基础设施。
关键词:南极旅游;旅游产业;旅游客源;高端旅游;南极条约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19)06-0059-04
The Development of Antarctic Tourism and Suggestions for China
ZHANG Zhenzhen1,CHEN Chen2,FENG Tao2,GAO Jian1,LIN Xianghong3,LIU Yiyang1
(1.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2.East Sea Information Center,SOA,Shanghai 200136,China;
3.National Marine Information Center,Tianjin 300171,China)
Abstract:The paper outlined the development of Antarctic tourism from 3 aspects: the number of tourists,tourist routes and methods,and tourist sources 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develop and utilize Antarctic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fields in China.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faced by China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tarctic tourism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Antarctic tourists experienced an increase and decrease in 1994 to 2017 and reached a new peak in 2017.The west line and boat trips were the main routes and modes of Antarctic tourism,and the percentage of landing visitors was relatively high.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largest source of tourists for Antarctic tourism,and China became the second largest source of tourists in 2016.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ntarctic tourism,China has faced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lega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lack of market profits and discourse power.In the future,the legal system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nterprises accelerat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creased.
Key words:Antarctic tourism,Tourism industry,Tourist source,High-end tourism,Antarctic Treaty
0 引言
地理意義的南极指60°S以南的地区,包括大陆、水域和岛屿等[1]。科学考察、旅游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是目前人类在南极的主要活动,其中南极旅游指在南极开展的非科考和非政府类的活动[2-3]。我国自1984年开展南极科学考察活动,1985年加入《南极条约》并陆续建立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等科学考察站;2007年我国首条由官方认可的南极旅游线路成行,至2016年我国发展成为南极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国,且旅游人数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首次由我国航班运载乘客平安飞抵南极。
1 南极旅游的发展
1.1 旅游人数
现代意义的南极旅游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智利和阿根廷用海军运输船向设得兰群岛运送500余名付费的游客为标志。自1991年国际南极旅游组织行业协会(IAATO)成立以来,南极旅游发展较快。根据IAATO官方网站的数据统计,1994—2017年南极旅游人数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南极旅游人数1994—2007年总体呈增多趋势,其中1998年突破10 000人,2003年突破20 000人,2006年突破30 000人,2007年增至46 069人并达到峰值;受全球经济危机以及国际海事组织(IMO)禁止使用和运输重质燃料油等因素的影响,南极旅游人数自2008年逐年递减,2011年减至26 509人;2012年全球经济回暖,南极旅游人数又逐渐增多,2017年增至58 131人并达到新的峰值。
1.2 旅游线路和方式
南极旅游主要有2条线路:东线由澳大利亚、新西兰或南非飞往南极东部大陆;西线由阿根廷或智利乘船前往南极半岛或南设得兰群岛,或由智利南部城市彭塔阿雷纳斯飞往南极乔治王岛的马尔什站[4]。近年来,西线成为绝大多数游客选择的线路,且超过90%的游客选择乘船前往南极半岛,主要有4个原因:①气候较温和舒适;②岛链景观尤其是动、植物群丰富独特;③沿岸浮冰密度较低,易于登陆;④众多科考站形成独特的“南極社区”,可领略各国风貌[4]。
乘船是南极旅游的主要方式,乘飞机虽耗时较短,但费用较高和观光点较少,选择的游客极少。根据IAATO的规定,南极旅游的船只分为4个类型:①载客不超过12人的帆船或机动游艇可正常登陆;②载客13~200人的传统探险船可正常登陆;③载客201~500人的中型船可正常登陆;④载客超过500人的游轮不能登陆。根据IAATO官方网站的数据统计,2010—2017年南极旅游登陆游客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登陆游客占比较高且基本稳定,绝对数量有所增多。根据IAATO的规定,南极的每个地点、每次只能有1艘船只靠岸,登陆的游客不得超过100人,且每20人至少配备1名导游,以此控制登陆游客的数量[5]。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和罗斯海沿岸是集中登陆区域,游客每天可参观2~3个景点,每个景点可停留2~3 h[6]。2017年的热门景点包括纳克港(Neko Harbor)、雷麦瑞海峡(Lemaire Channel)、库佛维尔岛(Cuverville Island)、半月岛(Half Moon Island)、高迪尔岛(Goudier Island)和捕鲸湾(Whalers Bay)等,旅游活动包括小船巡航、皮划艇、远足、露营、攀岩、游泳和潜水等。
1.3 旅游客源
根据IAATO官方网站的数据统计,2008—2017年南极旅游客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游客约占70%。其中,美国是南极旅游的最大客源国,且具有绝对优势,历年客源占比均超过30%;澳大利亚凭借地理位置等优势,占比较高且较稳定;德国和英国占比均有所降低;加拿大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
2011年以来,我国的南极旅游人数迅速增多:2011年突破1 000人,同比增长88.6%;2012年突破2 000人,同比增长101%,且占比首次超过加拿大;2013年突破3 000人,同比增长43%;2015年和2016年相继突破4 000人和5 000人,占比相继超过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2017年达8 219人,同比增长55.5%。自2016年我国已成为南极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国。
2 我国发展南极旅游面临的问题
一直以来,南极游客大多来自北美和欧洲地区,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观念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地理位置方面,澳大利亚具有开发利用南极资源的先天优势;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南极旅游属于高端旅游,费用较昂贵,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主要消费对象;在文化观念方面,欧美游客热衷于南极旅游的探险性和挑战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极旅游的多样性越来越符合我国游客的旅游观念,近年来南极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且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各主流旅游产品网站均上线南极旅游产品,价格范围为3万~20万元,可选的极地旅游线路超过1 000条;客源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延伸,游客的年龄层次和收入水平均有下降趋势,即“80后”“90后”和中等收入游客明显增多。面对南极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主要面临2个方面的问题。
2.1 法律和管理体系不足
《南极条约》、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和《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及其附件是南极条约体系的三大支柱[7],在涉及南极事务的国际法中占主导地位并发挥最重要的作用。根据南极条约体系,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挪威等国家均已通过国内立法规范和引导本国的南极旅游活动。我国于1985年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1998年加入《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在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和旅游等活动的时间较短。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和管理体系更多地适用于科学考察活动,2018年《南极活动环境保护管理规定》明确包括旅游在内的南极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禁止开展的违规事项和管理办法[8],但仍不够完善和系统。
2.2 市场利润和话语权缺失
虽然我国是南极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国,但我国旅游企业并未获得相应的利润。具有IAATO认证运营资质的多家国外游轮和航空公司掌握南极旅游的核心资源,而加入IAATO的我国旅游企业均负责产品分销,仅可获得少量佣金。因此,我国的南极旅游市场一直以来是资金外流的市场,既未享受发展红利,也未掌握话语权。我国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法律体系
与其他旅游地相比,南极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即不可修复。南极可容纳的游客尤其是登陆游客的数量有限,根据IAATO的规定,游客登陆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且必须严格遵守不得饲喂动物以及与动物保持距离等规定。我国应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控制游客数量和规范游客行为,使南极旅游活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既提升游客的旅游质量,又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
3.2 发展旅游企业
我国应鼓励旅游企业积极学习和掌握南极旅游的国际规则和行业惯例,加快旅游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协调合作和共同发展,支持游轮和航空企业尽快加入IAATO,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参与度,促进南极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3.3 建设基础设施
面对南极旅游活动压力增大的形势,非常有必要加大对南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交通、通信、垃圾处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满足科学考察活动的需求,又为旅游活动提供便利,有利于南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参与南极治理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兰存子.极地旅游:独特资源条件下的高端旅游及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2017(3):70-73.
[2] 顾婷.南极旅游:现实挑战与法律应对[J].政治与法律,2010(3):135-144.
[3] PERTIERRAL R,HUGHESK A,VEGAG C,et al.High resolution spatial mapping of human footprint across antarctic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rategic conservation of avifauna[J].Polosone,2017,12(1):1-20.
[4] 王自磐.中国南极旅游开发探讨[J].旅游学刊,2003(6):95-100.
[5] 陈丹红.南极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应采取的对策的思考[J].极地研究,2012,24(1):73-79.
[6] 郭培清.南极旅游影响评估及趋势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3-16.
[7] 刘泽璞.南极旅游:法律与规制[J].保定学院学报,2017,30(5):90-95.
[8] 唐荣,李萍,刘杰,等.极地旅游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35(6):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