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
2019-09-10邱永秀
邱永秀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具有很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较好的语文审美能力、较高的探究能力,形成很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便形成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语文教学要目中有“人”,“做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一起“探究文本”“研究作者”才能“体验生活”“品味文化”“内化心灵”。
关键词: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素养
“人生是树,语文是根”可见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学生也深知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但如何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我们一直在探寻。在此,本人就追寻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作一些探究。
一、语文课堂教学追寻目中有“人”
(一)“探究文本”
就是把作品中的人物看做“人”,而非阶级或者身份地位的符号,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属于一个时代,而应该属于各个时代,应该总是和人们社会生活密切相连,具有很大的可读性,本人认为木心《文学回忆录》“伏尔泰的意义比较大,具有世界性。但是鲁迅比较国民性、三十年代性”的说法是有些偏颇的。“语文阅读就是再创造”讲一课之前,对作品较深入的拓展延伸,多讲一些学生不知道的知识,对课文作较深入的分析,咬文嚼字,作品都是作者呕心沥血字字斟酌出来的,精品没有赘语!走近作品,与作品中人物对话。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活跃课堂气氛。如通过探究《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言行举止透析这个典型人物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等,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是时代悲剧还是性格悲剧还是命运悲剧,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从而激发文学阅读兴趣,提高审美和文学创造能力。
(二)“研究作者”
就是“知人论世”,即是把握文本内涵的基本原则,理解一首诗,品读一篇文章,必须了解写作的社会背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因为“文如其人”,虽然现在的阅读理论百花齐放,但我们还是应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文本作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解读。在阅读中,既要有从文本到作者的过程,即从语言层面进入作者的过程,又要有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精神状态进入语言层面的过程,这才能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着的这个“人”,深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
(三)语文教师做个有教学智慧的“人”
现在是万物皆媒时代,是流量为王时代,“有问题找百度”知识信息无限量。做为语文老师,单单传授知识是远远不能吸引学生的,课本上所有的知识,学生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从互联网上全部找到,老师却要大量的时间耐心细致地讲授,学生哪来的兴趣和耐心啊!所以,老师必须有独特见识,来激发学生的深思,启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的感悟。教师最好是全能王,这是理想化的,但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可以用自己鲜明的积极个性影响学生,语文课并不只有一种模式,它可以变得像数学课一样有思维,像美术课一样有趣轻松。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现代与古代结合,散文与诗歌并驾,文学与历史搭配,趣味又不乏哲理,深刻而又具体。语文课要集思广益,透着浓厚的文学气息和历史沉淀更不乏新闻热点,不能只是单调地拘束于课内文章。做个课堂调剂师,能在学生感到疲惫时调动学生情绪,课堂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外小知识(甚至生活技巧,知识小百科)或典故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整个课堂洋溢着一种和谐轻松活跃欢乐的气氛,如一个大家庭,不存在师生等级划分,活泼而不失礼,安静而不死寂,大家积极向上。她能有一套完善的学习知识储备,引经论典,让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捷径。“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不用敲黑板划重点了,老师不用唾沫横飞苦口婆心反复强调了,也不用反复催债似的追学生交作业,或者抱怨语文是后妈养的,不被眷顾。“好学”才会有良性的“学好”。
(四)“走进学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备课首先要“备学生”。“备学生”就是指了解学生情况,课前抽空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学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不是死板地教授,而是力求让学生细听、多读、多思考、多说、多写,静动结合;课后学生能对知识要点有系统简洁地归纳。本人一直认为学生是最博学的、最有可塑性的,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致,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学生有无限潜能,一旦激发出来,学生很有成就感更加自信。
比如,本人在教《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有教无类》时,注重目中有“人”——
学习者特征分析,众所周知学生害怕文言文甚至更怕古代文化经典阅读,如果按一般教学法,把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的虚、实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作为课堂重点,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浅尝辄止。新课标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我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将充分展示学生的积累,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亲身体验,用学生游孔庙孔林的现身说法和孔子的言行等故事解读孔子思想,让孔子思想通俗化,让学生不怕文化经典阅读反而悦读经典。而且抓住课眼即全文总纲“教”与“学”,用说文解字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由课内素材的挖掘向写作和生活社会延伸,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关注社会,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高,我有针对性地补充五则有关教育的社会热点材料,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一课一得甚至一课多得。让学生不仅记住、理解孔子思想更能完善自己的思想,达到文化传承与理解。
所以,为了让语文课更加高效,教师必须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文本,更要关注学生,简化头绪,扎实教学,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实践中追寻目中有“人”
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开学第一课”做了如下尝试,用以备学生,研究学情,学生有如下反馈:
1、请学生们用140字以内博文的形式,写“我爱什么样的语文课,写已经体验或期盼的课堂都行”(“课堂分享”)
2、我的姓名故事及寓意
3、我的阅读(已读或在读)读名著感悟
4、自我评价语文学习优弱处,
5、青春印记(语文成长记录:每次考试成绩跟踪质量分析)
6、语文活动建议:
①早读:读的方式(可请代表带读齐读,之后自由读。细读慢读),读的内容,(老师指定内容;要预习的课文;名著,名篇背诵;字词;课外素材)
②课前三分钟,师生评价打分;周记(名人名言,经典故事,课文素材,哲理故事,我读名著情节、人物分析鉴赏、好坏辩论,好书推荐,名人轶事,美文欣赏,座右铭,词语典故,时事点评)
③课前小测:名著,名句背诵,字词成语(演讲者准备)
④开设活动课:自行阅读课(做人、心理、企业管理方面的书),阅读小组分享自己的读物;成果交流课(周记每周两千字左右交流,学习困惑方法心得经验,小组探究成果展示);限时训练,作文课,辩论赛、剧团,图书漂流活动,语文知识问答,猜谜语,征集对联,班级贴一些散文诗歌明理之类的佳词美句,有文字控气息;学生创作小说;特别节目《百家讲坛》《我的一本课外书》《成长无烦恼》等。定期好书推介会,语文知识讲座,比较喜欢的座右铭,当一回现场直播记者等。语文与生活(广告化用名言诗句、故事新编、语文与美育德育)。
7、有效学习共享:
①背诵技巧、读名著,课前预习,作业后记,抓住一切可利用时间进行背诵,如上学放学路上(校外不可,交通安全第一)、每天做操排队时间等等;每周摘抄一篇美文,既可达到练字的效果,又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身心得到放松;有空写写随笔心得,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流于笔端,这是一种倾诉。
②请教学哥学姐和语文优学者
新课改理念的核心是“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语文教学不仅抓分数,更要學生的心理动态,作文、周记等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课前三分钟演讲也可以察言观色了解学生的语文积累语文素养,了解学生的性格情趣,是自信大方还是内敛自卑还是谦虚谨慎等等。教师都要把握机会及时引导,拉孩子一把,助他们一臂之力。让他们体验温暖,感受到离开家在学校学习的快乐充实。
四位一体,教学相长,目中有“人”就会有交流,有交流就会有发现,有发现就会有惊喜!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心沉书海,志荡天涯”的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3
[3]木心《文学回忆录》4:《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