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本位:阅读教学的应然归宿
2019-09-10付秀娟
付秀娟
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将“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根本任务,将阅读教学的落脚点指向文本本位。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深入的分析,对表达特色进行深入的洞察,实现从“学课文”到“学语文”的转变。教师应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从表达本位的角度,从分析文本的结构布局、写作手法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感知文本表达的精妙。
一、梳理概括,探寻文本的严谨结构
文本结构体现作者的构思与写作思路,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载体。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诸多课文,都体现了经典的表达構思布局。教学中,教师应从整体的视角关注文本,解构文本,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解读方式,引导学生探寻文本严谨的结构布局。
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文本划分为三个部分,得出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布局。其次,教师将文章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对照。第一自然段总写小兴安岭的树木繁多,二至四自然段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分写四个季节树木的特点。第五章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在划分段落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脉络清晰的写作特点。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先写……再写……最后……”的句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强化学生对课文结构的深度感知。在概括、分析和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维被激活,感知到了课文层次分明,首尾呼应的内在结构特点。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分析解构对象。教师通过概括文本内容,探寻文本结构,加深结构认知等步骤,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梳理。学生在概括内容,对应文本结构,复述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感受和学习到文本内在框架的严谨结构,为形成良好的布局谋篇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聚焦细节,体会主题的智慧表达
纵观当前阅读教学,学生难以体会到文本表达的独到和精彩之处。基于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的语言,引领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特别是对于表达事物特点的具体描写,应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和感悟文本语言运用的用意与匠心。
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提取“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个关键词,使学生明白这两个词语表现出了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的主要特征,这两个方面分别指向了西沙群岛的不同特点;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本中哪些地方的描写体现了“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能够找出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成群结队的鱼儿,种类繁多的鸟儿,造型各异的贝壳,可爱有趣的乌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描写海水、珊瑚、动物等具体的句子。为了写出珊瑚的形态各异,作者运用了“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这样的排比句。在分析具体描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语言表达的独特智慧。
细节为文本内容的生动表达注入了生命。为使学生感知具体的细节描写,教师采用逐层深入的方式,紧紧围绕主要特征、主要内容和主要写法展开阅读教学,在对问题的层层深入和具体细化中,引领学生逐渐体会文本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学生在整体感知,寻找内容,感悟描写的过程中,体会到具体描写对突出事物关键特征的作用,加强了对素材与内容关系的理解,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分析、处理材料与内容的方式上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三、突显规律,提取阅读的表达规律
表达策略是作者为了使主题、内容和结构相统一所运用的表达技法。文本阅读中,学生常常难以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独到的表达策略,其原因在于,学生总是以零散的方式寻找文本的写作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站在高屋建瓴的视角之下,对具体的写作方法和策略进行分层化和动态化的展示,体现策略表达的层次性和动态性,进而提炼出表达的规律。
如在教学于谦的《石灰吟》一课中,在分析“借物咏怀”这一写作策略时,教师采用了如下步骤。第一环节,分析物。出示视频,播放石灰的形成过程。观看视频后,教师引导学生以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石灰的形成过程:被开凿出山—被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得清白。第二环节,分析人。教师为学生讲述于谦的一生经历,并要求学生按照石灰形成过程的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概括诗人的人生经历:挑灯夜读—自我磨砺—无情被害—精神长存。第三环节,感悟情。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石灰”的经历与“于谦”的经历的相似之处,学生在比照中得出:作者的一生就如同“石灰”一样,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即使粉身碎骨也一定要保持纯粹高尚的品格。作者是用石灰来表达个人的气节和精神。至此,学生在动态的比照中,通过联想与分析,明确了“借物咏怀”的表达精妙。
分层比照,逐层推进。教师立足物与人两个层面,引导学生逐层进行概括分析,增强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学生按照从表层到深层,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通过比照和分析,掌握蕴含其中的表达策略,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驾驭和结构能力,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学习到了如何运用表达策略来突显文章主题,领略文本表达主题的含蓄之美与艺术之美。
四、范式提炼,模仿表达的实践运用
模仿是学生对语言进行运用的基础。但小学阶段学生认知相对有限,模仿往往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内核与灵魂。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为学生梳理出相应的方式,通过模仿进行实践练笔,增强学生读写与认知能力的提升。
如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教学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结构,让学生体会风和雨两者作为自然音乐家的关系,让学生得出是并列关系;其次,再引导学生分析写风和雨的这两个自然段与开篇和结尾的关系,让学生分析得出文章的基本结构是总—分—总;再次,教师引导分析写法,即为了写出风和雨都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作者采用了“整体概括+细节刻画”的手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和“整体概括+细节刻画”表达方法,仿照《大自然的声音》写一篇习作。
教师以文本为范例,分析了阅读文本的结构特点和写作特点,学生在优秀范例的引领之下,明确写作的方向和方法,增强阅读与习作的紧密关联。学生在对文本的自我探究和自我总结中,发现和总结出写作的范式,更好的理解了文本内容,掌握写作技法,进而更有效的进行文本化的语言实践。
总之,阅读教学中,广大教师应立足文本内容,不断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感悟和体会文本中所意蕴的结构布局、表达手法、写作策略等方面的独特智慧,通过对阅读文本的本位表达,实现阅读教学从“语义”到“语意”的转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