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下一颗“灵动”的种子,让语言表达生根发芽
2019-09-10潘艾茜
潘艾茜
【摘要】纵观小学一年级小朋友,他们说话的无意识性太强了。“老师,上厕所;老师,去装水;老师,语文书不見了……”听了让人哭笑不得。鉴于上述所言,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训练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运用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让他们语言表达准确、清晰。笔者通过这期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不会说发展到会说,最后说得很好。笔者从中领悟到:积累、培养的过程,归根到底,就是离不开语文教学的根本——听说读写。巧妙运用之,可以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埋下一颗“灵动”的种子,让语言表达生根发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百度百科中输入词条“语言表达能力”,摁一个回车键,大家便可以清晰地看到——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说话、演讲、作报告)及书面语言(回答申论问题、写文章)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仅盯着“字词句段”这四个字,就可以感悟到:语言表达不是单纯地与生活密切联系,它更多的是与我们的语文素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受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叙述简称为《课程标准》)中最前面两个句子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启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时常思考一个问题:语言表达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还写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无独有偶,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对他智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鉴于上述所言,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是的,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训练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运用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一颗“灵动”的种子,还要让这颗种子在孩子的身上生根,发芽,开花,最终酿成甜美的果实。恰巧,笔者有幸重反一年级的讲台,便开始对一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进行初探。
刚踏进校门的一年级小朋友,他们说话的无意识性太强了。“老师,上厕所;老师,去装水;老师,语文书不见了……”这就是他们的言语表达。听了让人哭笑不得。要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让他们语言表达清晰。这期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不会说,发展到会说,最后说得很好。
《课程标准》中指出: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笔者从中领悟到:积累、培养的过程,归根到底,就是离不开语文教学的根本——听说读写。
一、起:呈示于听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口语交际目标: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的确,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多听,能有效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多听别人的说话,加以模仿,从中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听不同的朗读,潜移默化,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的积累。这是培养一年级小朋友语言能力的第一步。
1.学会听“讲”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在小朋友们刚入学的第一个月,笔者就开始训练孩子们学会听“讲”。在学校多听小伙伴讲话;在课堂多听老师的语言表达;在家里多听家长的讲话;听电视广播里的播音。为了巩固孩子们的听,在班上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话音传送”“千里传音”。主要检测孩子们是否认真听,听完别人的话语后转告下一位小朋友时是否传达正确。
“听”是接收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在训练孩子学会听“讲”时也注意到,一年级的小朋友要强调他们有意注意地听,否则,小朋友“听”的效率不高,接收的信息不强,那么,他们积累语言的程度就会减弱。如何听,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呢?那就要对“听”有要求了——眼睛要看着说话者或是老师,或是同学,或是父母;说话者说完后,小朋友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者复述说话者的说话内容、句式等等,也就是是说要有互动,要有交流。听“讲”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语言的积累才能在小孩心中萌生。
2.学会听“书”
朗读大师特雷斯说:“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比自己看得懂得语言要丰富,程度要高一些。”威斯康辛大学专门从事语文学习研究的查普曼证实:孩子的语言学习应在人生的头一年开始,而且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听书”,孩子会从深度聆听中奠定深厚的根基和阅读兴趣。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不多,“听书”即可以增加孩子们的识字量,潜移默化地增知广识,陶冶情操,为语言表达埋下伏笔。
①听语文书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故事性强,琅琅上口。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各种形式让孩子们听,听语文书中的课文朗读。可以借助录音磁带、电脑中的课件音频、或者老师的范读,让孩子们对语音、语感,语调,语速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基本的意识。为他们的说,埋下种子。
统编教材中还保留了《四季》一文,教学《四季》一文时,笔者采用教师范读、借助课件音频的范读,在听中感受四季的美丽,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接着才到学生模仿读、自由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形式,有梯度地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儿歌的教学目标。在语文课堂上,经常让孩子们听课文朗读,有助于他们对语文书中名家、名篇语言表达的积累。
②听故事书
学校每周都有一节读书课,笔者认为,可以好好地借用读书课的时间,引入群文阅读的模式,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感悟语言的魅力。读书课上不着急让一年级小朋友自己读书,而是从听故事书,听绘本开始,这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读同一类型的文选。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在读书课上可以找更多的与乌鸦有关的文章读给孩子们听,如《狐狸和乌鸦》《七彩乌鸦》《一只孤独的乌鸦》《小乌鸦和妈妈》,在读书课上运用“1+X”的教学模式。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课程,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听故事中,当老师讲的故事非常有趣,琅琅上口的时候,他们可以模仿其中一些语句或者片段,进行一定的、简单的语言训练,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给孩子们讲《好饿的毛毛虫》绘本时,书本中有一些简单的故事内容,通过老师的二度创作,加入丰富的内容,加入多变的语调,加入夸张的表情,从而让孩子们边听、边看、边学、边感。这就可以给学生留下对语言表述的魅力。
③听音频书
网络冲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音频书应时而生。在家里,父母可能没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关注他们的语言表达。作为老师的我们,可以推荐一些音频书给家长,让他们可以再到网上找音频书籍播放给孩子听。其中,纳米盒这个音频软件,就是笔者推荐给家长们一个很好的有声平台。平台里内容丰富,甚喜欢绘本的“课外阅读”板块,绘本、成语故事、四大名著……的音频应有尽有。通过多听,孩子们就会得到语感的锻炼。
总之,第一部的训练,都是希望通过“听”,让通顺的表达,优美的言语传输到孩子的大脑,让儿童在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的模仿学习中,不知不觉地纠正发音,掌握技巧,语感、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听”为语言表达打下第一层基础。
二、承:巩固于读
《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听是读的基础,一年级的小朋友识字量少,通过第一阶段的训练,同学们基本上都认识了不少字,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读,平时,笔者有意识让学生多读,多读好书,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从书中汲取语言表达的方式,吸取书中的知识,这样会会增加对语言的素材的积累。
1.读“课内”的
多读语文书,因为语文书中的名家名篇有很多词句值得大家学习与积累。笔者认为在培养语言表达中,积累“读”是很重要。这个读更多的倾向于读出声音,若能做到朗读那就更好了。因为我们可以结合《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为语言表达的积累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年级的孩子不懂怎么朗读,就得靠老师的范读带动,或者是音频的带读,让他们夸张的,声情并茂地读。这是打基础,读的时间长了,读得量够了,读的形式多样了,那么他们在读的语感上就会有所收获。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有以“夏天”主题的文章,如《古诗两首》《池上》《小池》《荷叶圆圆》《要下雨了》等,都用优美、简单的文字描绘出美丽的夏日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动学生同样模仿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这样的语言表达积实在是曼妙。
2.读“课外”的
如果按现在的教学大纲来说:紧紧只读课内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让学生读读课本以外的。笔者非常赞同这样的说法。读好语文书中的句段,只能起到一个举例子,表示范的作用。
能让学生从“内”向“外”走,才是培养孩子们把“语言表达”累积起来的一个重要因子。这可以通过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图书室,让孩子们沉浸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于美妙的文字当中,沉淀自己语言积累。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或者课余时间,可以让一年级的孩子读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成语故事》《一千零一夜》……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绘本。与前面提到的一致,“读‘课外’的”,也得读出声音,根据一年级的儿童心理,我们可以这样安排阅读课:前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紧接着10分钟交由他们默读。如此重复两遍,孩子的收获就是丰富的,语言的累积也是多彩的。朗读是语言积累的一个基础,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各层次的朗读。他们之间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进步过程。听是读的基础,读是听巩固,两者相结合,对孩子的语言表达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三、转:发展于“写”
在听与读的基础上,笔者在这里提出了“写”。这一“写”并不是要一年级的孩子们写语段,写文章。其实这个“写”得贴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来设计的。
1.写字词
在口语交际课上是练听与练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或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或做出一些简单明了的动作,让孩子们用最快的速度用单个字或者简单的词语描述老师刚才的语境,让孩子们在用词上有一定的意识。借助简单的关键字、词学说。
2.画图案,写短句。
《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画画,是一年级小孩最喜欢的表达方式,到周六日,要一年级孩子写周记是不太贴切的,于是,我就让孩子们用画画的形式,画出想表达的内容,也可以在图画旁写上简单的短语或句子。在口语交际课上,孩子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简单的标注,说出要表达的事情。
多画、少写,日积月累提升孩子们写的兴趣,在平時的画、写的练习过程中,也可以同时养成孩子们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四、合:归整于说
《课程标准》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多说,并不是有什么说什么,乱说一气,而是有准备、有计划、有条理地去说,或者是介绍,或者是演讲,要说得好、说得精彩,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而这一准备过程和实际说的过程,也就是在练习语言表达的过程。经过“听”“读”“画(写)”为最终的“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课程标准》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结合一年级小孩子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就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说”出字词,“说”出语句,“说”出片段,“说”出文章,“说”出精彩……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为一年级的小孩子,埋下一颗“灵动”的语言种子,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