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通安全公益海报中的多模态隐喻
2019-09-10乔丹
乔丹
摘 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机制,多模態隐喻则能够从多个层面来传达信息。发达的交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享受交通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意识到交通事故所带来的痛苦。本文以交通安全海报为对象,对其中所包含的多模态隐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交通安全、海报
一、引言
交通安全海报是一种由图文模式共同构建的宣传手段,意为通过图案并文字的方式来传达劝诫或警示信息。隐喻在日常生活无处不在,它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众多学者从言语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渐渐喜欢通过多种方式感知世界,除了纯粹的语言信息,更多多模态的传达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如图像信息,声音信息等等以及一些其他的非语言符号。正是由于人们在认知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模式的转变,从单一的语言方面到多模态方式来研究隐喻也已经提上日程。正如拍照一样,我们可以从点、线、面、颜色以及空间等诸多方面来构建隐喻。因此,仅仅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隐喻是并不全面的,相比只关注语言层面的隐喻,我们应该从多种模式的角度来研究隐喻。多模态隐喻研究基本上围绕语类展开,受关注最早、最多的语类是广告。电视公益广告是图像、语言、文字和音乐等符号相结合的多模态语篇。视觉内容是公益广告的重要元素,制作精良的图片及 其内在的情感吸引力,再加上恰到好处的文字语言,可以使受众心理朝着广告制作者的预期方向改变。非语言声音和音乐是电视公益广告里不可或缺的部分,起着暗示、强化画面、烘托气氛的作用,因此多模态隐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俞燕明以新闻漫画为例对多模态隐喻模态配置的类型、特点及理据进行了研究。得出新闻漫画隐喻表征的模态实现和配置呈现规律性,主要可分为六类,这六类与映射内容和映射方式密切相关,并受制于其他相关因素,具有相当的理据性,并呈现出鲜明的语类特点。他认为新闻漫画隐喻表征方式研究对认知语言学理论本身和信息时代语言教学与研究新发展都有启发意义。官科将“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作为对象来研究多模态隐喻,从认知视角出发,以其中的一组广告为语料,探讨了表征广告主题的多模态隐喻类型和相应的模态配置情况,以此考察多模态隐喻在“中国梦”这一特定平面公益广告中的语类特征。文章进一步剖析了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体验和文化认知基础,以探寻该系列公益广告广泛的社会接受度和民族认同度背后的认知理据。史岩以交通安全广告为例,研究了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成,得出公益广告的说服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信息功能,唤起功能和审美功能,因此可以更好地实现广告的说服功能。张李红和王丹以央视春晚《包住篇》为例,对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了认知解读,认为其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使用恰到好处,给广告从业人员带来新的启示。尤其是商业广告可以借鉴经验,利用多模态转喻的铺垫,更好地为多模态隐喻服务,从而制作出更加精良、效果更好的广告。
二、交通安全公益海报
多年以来,交通事故对人们的财产及生命安全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发达的交通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时刻都在提醒人们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据报告显示,2012年后的五年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审审案件量为四百四十九点一万余件,占同期全国民事一审审结案件量的比重为百分之十点一五。可见交通安全事故对人们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除了制定交通安全规范以外,交通安全管理部门还可以使用广告或海报等方式作为辅助来增加宣传,帮助更多的人了解交通法规。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交通安全公益海报是非常常见的,这类海报主要依靠图形以及文字来传递信息,起到劝诫或者警示的作用,如为了宣传禁止酒后驾车的安全法规,海报可将杯子中的酒喻成血液来表达酒后驾车的危险。相比于单纯的文字叙述,图形的视觉感能给人们心灵上最直接的冲击,因此,图文并存的形式更能吸引人们注意力,进而将安全信息以多模态的形式更好的传递给人们。
三、多模态隐喻研究
在对交通安全公益海报的多模态隐喻进行分析以前,首要的事情是要清晰了解什么是多模态隐喻,该说法中涉及了“隐喻”以及“模态”两个概念,接下来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分析探讨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多模态隐喻。
1.隐喻
隐喻也被称为暗喻,是指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产物,是人类利用某一特定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活动。在构建隐喻的过程中,涉及到两个主要的构成元素,即本体和喻体,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常用比喻词“是”、“似”、“变成”等连接,有时也不用比喻词。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本体和喻体被称为目标域和始源域,该理论认为隐喻便是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交通安全海报中常见的本体多为抽象的事物如安全事故或是事故为人们带来的伤害等,以及具体的事物如马路或是酒精等。海报将抽象事物隐喻为具体的存在,从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于本体的理解,使得信息以更加形象的方式传达。这也是为什么隐喻在电视广告以及各类漫画中被频繁使用的原因。
2.模态及多模态隐喻
在了解多模态之前,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模态。霍颖将模态简单的归纳为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其中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此外,Forceville还区分了“单模态”和“多模态”两个概念,“单模态”是指始源域与目标域都只用一种或者主要用一种模态来表示,如只使用文字或者只通过图片来表示。而“多模态”则是指始源域与目标域用多种模态来展现,如广告中通过文字,图像以及声音等多种媒介来呈现隐喻的内容,即为多模态。
多模态隐喻属于多模态话语的认知视角研究,其主要落脚点是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的核心观点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的身体体验来理解和感知抽象的概念;前者是始源域,后者是目标域;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的属性为映射项。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单模态”与“多模态”的区分,可见“多模态隐喻”是指同时使用多种信息传递渠道来呈现的隐喻。在这个过程中,始源域与目标域不止通过文字得到表达,同时借助图像,声音等加以配合,唤起人们对于信息的多方面的感知。如近年来的3D、4D电影便是为了在观影过程中为人们提供更全面的认知线索。
3.多模态隐喻的优点及识别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模态隐喻越来越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学者们对于隐喻的分析也不再仅仅停留于语言符号,更多的关注多模态隐喻的呈现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因为相比于单一模态的表达,多模态隐喻有其自身的优势。Forceville将多模态隐喻的优势概括为四点:1)图像、声音以及手势等具有语言符号所不具备的直接感知性,能够使得表达更加精细。2)在对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上进行揭示的过程中,多模态隐喻可以有更多选择。3)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多模态隐喻更容易被识解和接受,因为相比于语言,图像和声音更具普遍性。4)相比于纯语言隐喻的始源域,多模态隐喻的始源域可能具有更强的情感冲击力。
正如电视广告中借助多模态隐喻来吸引大众一样,励志海报为达到更好的影响效果,也经常使用多模态隐喻。本文以网络电子立志海报为例,分析多模态隐喻在网络励志海报中的应用。在进行分析前,需要明确海报中多模态隐喻的识别,本文采用的是Bounegru&Forceville所提出的三条准则:(1)在特定语境中的两所指应属不同范畴,并在某方而存在相似关系;(2)两所指可分别被认定为始源域和目标域,且二者不可互换;(3)与始源域相关的一个或多个特征能够被映射到目标域。
四、交通安全海报多模态隐喻案例分析
有相关数据表明,多数海报中的文本都会使用隐喻,而在这些含有隐喻的海报中,多模态隐喻也占了比较大的比例。海报中所涉及的模态主要有文字和图像,二者互相配合,便于更加直观生动的传达信息。在众多的多模态隐喻中,通常有几对频繁出现的隐喻本体-喻体对,在交通安全海报中也不例外,接下来,本文便会对个别交通安全海报中的多模态隐喻构成进行分析,得出在众多交通安全海报的多模态隐喻中的几类常见的本体-喻体的搭配,并探究多模态的呈现形式所体现的优势。
首先,在交通安全的宣传中,最重视的便是酒后驾车。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交通事故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车祸致死的首要原因。因此,交通管理部门不管在道路检查还是在日常宣传中都非常重视酒后驾车。
图1、图2以及图3中给出的是三个宣传酒后驾驶危害的的宣传海报。图一中的图形主要由汽车、酒瓶以及血液构成,文字表述为“滴酒不沾,人车安全”。其中的汽车呈现倒置的状态,同时车前溅出了鲜红的血液,这两个图形正是表现了发生事故的惨状。而汽车与其中所包含的酒瓶图形正是表达了酒后驾车的行为。因此,这张海报中的图形将酒后驾车行为被喻成了酒瓶,而汽车及血液则比喻酒驾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第二张海报中的图形主要是酒杯以及其中的酒,酒杯上面是非常醒目的“拒絕酒驾”四个大字,值得注意的是,四个字中的“酒”字中间是一个骷髅头的形状,且酒杯中的酒是极为鲜红的颜色,可见用法与第一张中的红色液体相似,也用来表示鲜血。此外,如果仔细看的话,我们不难发现酒杯中的液体呈现出的是一种众人挣扎的形态,在蓝天白云的美好场景对比之下,显得极为触目惊心。海报中的文字为人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这样一张海报中,人们的血液被喻成了酒杯中的美酒,而实际上,这种呈现挣扎状态的血液也正是人们生命逝去的体现,“酒”字中间的骷髅头则是比喻死亡,扎根地下在平地凹下的酒杯则是危险的体现,酒杯中禁锢的是千万的生命。相比前两张,第三张海报相对更为简单。文字表述是较有劝说作用的“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请勿酒后驾驶”,图形是散乱的“安全”两个字,顾名思义,即表示安全不复存在,因此在这张海报中生活中抽象的安全状态被喻成了具体的安全两个字。
除了酒后驾驶,在行车过程中系好安全带也是一直以来被大力倡导宣传的,安全带堪称汽车工业出现以来最有用的发明之一。据沃尔沃数据统计,从1958年,沃尔沃的Nils Bohlin发明安全带至其2002年去世为止,他的设计已经在40年内至少拯救100万生命。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的交通安全海报以安全带为主题。
图4中的海报中是一个断开的安全带,以及上面画着的一个人形,文字表述为“分离的不仅仅是你的生命!请系好安全带!!!”。从这张海报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其将驾驶员以及乘车人员的生命安全比喻成了安全带上的那个人形,安全带断开的同时,人也从中间断开,这一断开的形象即表示生命的终止,警醒的图形以及有力的文字使得这张海报起到了极为突出的警示作用。
此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叫“十次车祸九次快”,也就是表达在所有的交通事故中,由超速所引发的数量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事实上,这样的一种说法绝非夸张,在引发交通事故的众多原因中,驾车超速的危险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从图5给出的海报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它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图中的写着“超速驾车,危害生命”八个大字,文字下面是一条望不到终点的道路,但是不远处的上方确是一个骷髅头的图案,海报最底部是一个时速表,表上显示着200千米每小时的行驶速度。首先,正常的道路限制速度最高为120千米每小时,所以可见海报中所体现的时速已远远超出了所有限速中的最高限度,因此这个时速表便是用来比喻超速驾驶行为的图形,而海报中的道路看似是一条延申至远方的普通道路,但是结合道路上方的骷髅头图案,便可将这条道路视为驾驶人的生命或是一生,也就是说,生命的终结在这篇海报中被喻为了骷髅头,而生命便被喻成了这条道路。这篇海报想表达的重点即为:超速驾驶的行为会将生命带向死亡。
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手机已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必需品,但是在享受手机所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的同时,人们更应该意识到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所带来的生命威胁。在我国,每年都有人因为驾驶时打电话而发生车祸失去生命,开车打电话也成为十大最讨厌的交通违法行为之一
图6的海报所展现的正是驾驶时使用手机的危害,海报的图形由一个震动的手机和一个撞到手机上面的车辆构成,配合旁边“珍惜生命,安全第一,开车勿打手机”的文字,明确的表达出开车时使用手机的危险。这张海报中的手机比喻在事故中的最大导致因素,而车辆本身破碎的情况也比喻事故的发生,因此,海报明确的表达的劝诫驾驶员的目的。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多模态隐喻在交通安全公益海报中的广泛应用,并且通常这些海报都习惯于使用骷髅头的图案来比喻死亡,另外一些较为固定的本体-喻体对如酒精比喻血液等,车辆破碎形态比喻事故发生等等也都在海报中起到了极为显著的警示及劝诫作用。由此可见多模态隐喻在交通安全海报中的使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本文的研究较为浅显,没有从更深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官科.“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史岩. 交通安全电视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D].辽宁师范大学,2017.
[3]俞燕明.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研究—模态配置的类型、特点及理据[J].外语研究,2013.
[4]张李红,王丹.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解读—以央视春晚《包住篇》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