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2019-09-10陈慧英
陈慧英
◆摘 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分析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路径。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素资源上的不足,应以教学为中心,构建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搭建面向应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学科建设为载体,汇聚“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以产出为核心为“后创业”提供坚强后盾。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评价
从世界范围来看,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提出“为方便毕业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人们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加之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任重道远。
一、应用型人才需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基于应用型人才作为将来的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对技术的应用和集成创新是必备的素质与能力,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具有专业背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符合应用型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应用型人才应当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就业和自主创业,如果说对口专业的就业是应该倡导的就业导向,那么大学生依靠专业创新成果和经验进行创业才是高质量的创业实践。只要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引导,就能够充分把握好这一机遇,激发自身潜能,实现人才价值。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统一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
对大学生而言,创新教育是“用以致学”的教育,学生通过创新实践项目训练,提升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业教育则是“学以致用”的教育,通过基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创业实训,培育大学生建立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价值观,逐步形成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对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基本意识和素质。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统一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创业需求引领创新过程,创新成果助推创业实践,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能“用”之才,即培养能够适应国家产业发展需要的,能够主动服务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具有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三、加强“创前”培训,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正确认知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应作为一种能力去培养,更应当在校园文化上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科学和弘扬“三创”精神。在学校加强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创业的“创前”辅导。既要肯定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又要使学生对创业有着清醒理性的认识,避免轻率创业对学生造成的打击和伤害,对学生创业热情实施保护。要通过“创前”辅导为学生补充必要的创业认知,在一定深度上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讲解创业申报流程、政策导读等知识,讲解创业中常见问题和解决方式。要针对每一个创业项目帮助学生分析创业面临的机遇和风险,要设立专门人员为学生创业提供风险评估,提升创业成功率。还要通过学校的人才资源平台帮助搭配创新团队,帮助创业者组成结构合理、具有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创新队伍。
四、培育“双师结构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大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培训,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开展境内外创业教育专项研修,定期组织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培训和交流,鼓励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凡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作,一律计入教学科研工作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围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创新创业学学科建设不仅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的“基石”,也是融通校内、校外两支教师队伍的有效渠道。此过程有助于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技术成果和产业创新实践经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创新学、创业学专家学者和学者团队,有助于最终建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共同体,真正实现校内外教师资源的集聚与共享。
五、设立专业创业服务机构,为“后创业”提供坚强后盾
创新创业的成功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成功的标志,有的会成为学校的业绩或名片。而一个项目从成长到成熟以至成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当前激烈的创新创业竞争中,任何一个单一团体的努力都没有优势可言。学校对于好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关注和支持要跨越校门这个空间界限,充分整合和利用高校资源,成立专门的涵盖校园内外的创业服务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人才、设施和技术上的支持,使创业者能有一个可依靠的坚强后盾,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新创业优势。同时,成功的创业团队也会为学校提供更多的资金、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回报,并对其他创业者形成强烈的激励效应。总而言之,创新创业是时代发展的主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将成为当前一段时间教学提升的重点内容。但创新创业教育又是一個系统工程,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式的发展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系统谋划,潜心实施,各环节统筹共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六、结束语
总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完成由传统教育模式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张辛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10-12.
[2]黄志纯,刘必千.关于构建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0):78-79.
[3]周雪.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前沿,2016(12):66-70.
[4]沧浪.以创新创业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研究生,2017(1):12-13.
[5]赵云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作用和路径选择[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31-36.
[6]吴晓燕,许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科技世界,2014(32):31-32.
[7]王茜,杨凤祥,张骏.应用科技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22):76-78.
项目编号:QY2018-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