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学于传统中国画发展裨益之我见
2019-09-10耿萌萌
摘 要:我国古代文化传承以家学为主,但家学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克隆与复制,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学习和理解,会加入一些自己对文化新的认识,世代相传下来。在中国画的家学继承当中,子女受父辈祖辈的影响走上绘画道路,那么父辈祖辈的思想以及审美观也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以清初四王和任氏家族为例来说明家学的两面性。对于当下中国画学院的教育而言,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继承地域、学院、老师的优势,也要博采众长,开拓思路。突破南北界限、时间界限,站在全国,甚至整个美术史的高度去取法乎上,思考创造,像任伯年等人一样突破家学的壁垒,创造出多彩的个人艺术新风格。
关键词:家学;中国画;教育
“家学承继”不仅是家族血缘关系之间的继承,还可以是师徒之间的文化继承。传承相对于“失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保护与发展。“家学”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两层意思:一种为“家庭里世代相传的学问”,第二个则为“家塾”的意思。在《辞海》里解释为“家传之学”。“承继”就是“继承”的意思。“继承”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泛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后人继续做前人遗留下来的事业。”由此可以得出,“家学承继”不仅是家族血缘关系之间的继承,还可以是师徒之间的文化继承。
一、家学的形成与特点
由于我国家族成员之间注重伦理观念的教育和培养,且以前的学堂里没有中国画这门学科,学习中国画只能找相熟的长辈或亲属朋友,由此导致家学风气盛行。这种家学继承不仅仅是家学的传递,也是中国画传承的一部分。
(一)家学的形成
1.伦理教化
中国的傳统伦理就是将家庭、家族关系中产生的伦理道德作为基础,向家庭家族外扩展,所以家族对画家本身的影响也很大。
2.教育条件
我国早期,教育机构并不发达,家学作为家族中世代延续学问、家族的治学方法和治学特色,在中国历史上起源很早。陈寅恪先生曾说:“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所以,自汉以后家学盛行。当时的学堂,国画并没有被设立单独的学科,也没有老师教授指导,这也是导致家学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二)家学的特点
1.天然便捷
“家学”既然是世代相传的学问,那么“家学继承”自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家庭中,子女总是最初以父母为榜样,父母也会用自己全部的生活经验去影响教育子女,并期望子女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有价值的选择。所以父母是教育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子女可以不出家门就可以受到家学的熏陶和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分很多种,有些是教孩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而有些父母只教授技艺,很少提及思想层面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画家自身发展很好,后辈却只是技法传承而未创新,止步不前。在家庭范围内传承家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天然便捷都是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这种便捷如果不好好利用,也会成为绘画发展的局限性。
2.异子而教
“家学继承”是一种知识学问的传承,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这里所说的“异子而教”是一种师徒关系,与现在的学校教育模式有些共性。例如,现在高校的工作室制度,以及研究生、博士生教育结构,都属于“异子而教”也就等同于古时的拜师学艺,拜师学艺的画家一般都没有便利的家学条件,所以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所以,在中国绘画史上,有成就的大家往往都是通过拜师学成的。例如:著名画家吴昌硕先生,幼时虽受父亲指点学习书法篆刻,但16岁时因战乱与家人失散,绘画拜任颐为师,得法,创自家风格。同是任伯年的弟子,任霞和任堇的成就平平,所以家学条件下画家的发展各有不同。
二、中国画家学传承的主要内容
绘画领域中的家学继承最大的特征就是对风格技法的传承,这种风格特征的代代相传往往会促成一个绘画流派的产生,如“米氏云山”就是米有仁的后代对其风格的承袭而形成的。这些画家的子女后代往往会跟随家族中的长辈学习绘画,长此以往,绘画风格自然相似,画派也由此产生。这些人学习国画的条件相对好一些,毕竟家学为其提供了天然的学习资源,家族中长辈的画风及技法就是子女学习的模版。技法学习是我们学习中国画的必经之路,要想有进步还需要我们提高精神层面。
如果说继承者对家学绘画风格的继承是一种家学外在形式的承袭的话,那么,对前人绘画精神的继承才是家学的内在传承。精神继承即一改摹古之风,既承袭古人技法,又敢于叛逆古人的新风神。我们现在大都提倡文人画,文人画多是运用古人技法加以创新,画面中抒发个人情感,这也是作品的一种升华,精神传承也可以理解成是对某一画风的学习加上自己的创新,由此而形成一种新的绘画风格。
三、通过家学继承的艺术家
(一)清初四王
王时敏,本名王赞虞,字逊之,明末官至太常寺奉常,家中很多古代书画名作,这样的家学环境使王时敏少时便开始学习书画,这样的的家庭环境,使他对宋元名迹,无不精研。
王鉴,字玄照,亦出身仕官名门,有很好的学习条件。王鉴与四王中的王时敏也有亲属关系,王鉴虽是王时敏的族侄,但年龄相仿,两人相互砥砺。二人同是摹古,但有所不同,王时敏专意于董、巨,最后归宗于黄公望,而王鉴则遍学宋元各大家,除董、巨,“元四家”外,还取法范宽,兼学赵伯驹、伯骕和赵孟頫的青绿法等,兼取南北两宗之长。
王原祁,是王时敏的孙子,早期师法王时敏,后期王原祁还一度为王时敏代笔。王时敏一直潜心栽培王原祁,即使在王原祁中进士之后,王时敏也不忘叮嘱道:“汝幸进士,宜专心画理,以继我学”。可见家学系统下长辈对晚辈的教育也会影响画家,王时敏的六世孙,王原祁的曾孙王宸山水承家学,以“四王”为宗,与王玖(王翬一派)、王愫(王原祁侄子)、王昱并称“小四王”。王原祁在临习“元四家”作品的基础上,创造出“干擦湿染法”,王宸正是继承了这一技法,可见家学的影响力。
王翬,字石谷,与“四王”中其他三位不同,王石谷出身布衣,读书不多,既无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学习绘画的族亲,后由王鉴引介成为王时敏的学生,一生成就非凡,作品雅俗共赏。
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翬四人的绘画手法相似,若作者不写落款很难分清。在一个家族中,这种特有的一脉相承的教导以及带有一定封闭性的学习空间,使每个家族的绘画风格特点不同,但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绘画风格容易相似,甚至以此会出现代笔情况。例如,“四王”中王鉴、王翬等就曾为王时敏代笔,齐白石晚年视力不太好,其子女就为其代笔画工虫,等等。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所以,家学影响下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二)任氏家族
任伯年,初名润,字次远、和尚,后更名伯年、百年、颐。任伯年的儿子任堇叔在一帧任伯年画的任淞云像题识曾提到任伯年的绘画出自家学。后又跟随任熊等人学习绘画,是典型的家学继承。
任淞云,又名任鹤声,任伯年之父。《任伯年评传》中曾写道:“其父能画像,从山阴迁萧山,业米商,伯年生于洪阳革命以前,小随其父居萧山习画”。可见任伯年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在父亲的影响下,任伯年自幼养成观察人物动作及特点的习惯,所以能把人物画得惟妙惟肖。
任薰,晚清著名画家,任伯年族叔。任熊,清代晚期著名畫家,字渭长,任伯年的族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任伯年前往苏州跟随任薰开始绘画生涯,二任的绘画风格影响了任伯年的早期画风,任伯年早期的人物画形象学习任熊,内容上擅长人物画,又特别擅画仕女,有“写真术”的家学渊源。花鸟画也是二任的画风,不论用笔、章法以及赋色都极为相似。到上海后融百家之长形成新的风貌,可见学习环境以及条件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任氏家族除任熊、任薰、任颐之外还有很多小名气的画家后代,例如任预,山水人物画家,是任熊之子。任百衍,任熊的族人,善花卉。任霞,字雨华,任伯年的长女,人物、花卉深得父传。任堇,任伯年长子,工书法,能诗,精鉴别。
任熊和任薰二人的画面极为相似。从任伯年的《蕉荫纳凉》(如图1)和任凇云《击磬图》(如图2)中可以看出,任伯年的人物勾线用笔出自任凇云,画面以写实为主。
四、家学于传统中国画学习上的意义
(一)积极性
传承相对于“失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保护与发展,我国古代文化传承以家学为主,但家学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克隆与复制,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学习和理解,会加入一些自己对文化新的认识,世代相传下来,不同的时期文化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唐宋时期,我国以工笔画为主,设色艳丽,明以后出现写意画,以墨色为主,等等。中国画家学的传承实际上是对之前绘画的一种延续,没有家学便没有传统中国画的今天,所以家学对我们现在学习中国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正因为家学的存在使得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艺术流派“基因”得以保存,也使得中华国画艺术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
(二)局限性
在中国画的家学继承当中,子女受祖辈父辈的影响走上绘画道路,那么祖辈父辈的思想以及审美观也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家学继承也会有局限性存在,随着国画的不断发展演变,家学或许是一种无形的束缚,继承者一时很难走出长辈的影响,由此对绘画产生消极的影响。在祖辈父辈的绘画艺术中往往有自己的审美感受和人生阅历,由于经历不同,思想意识、个人学识等也会有所不同。继承者通过对父辈祖辈绘画作品的解读来学习中国画,往往会有一些偏差和误解。总结来看,都是过于追求形似,包括我们现在的学习也是一样,同一教室跟随同一老师学习,大家最后画出的作品往往太相似,我们跟老师学习的应当是审美、思想层面的东西,现在本末倒置,太过专注于技法上的表现。
继承家学的艺术家相对于其他艺术家而言多了一层“规范”,但这层规范也为他们提供了艺术创新的源泉与动力。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有这层“规范”去引导我们,在这些规范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博采众长,丰富自身,这样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对于当下中国画学院的教育而言,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继承地域、学院、老师的以往优势,也要博采众长,开拓思路。突破南北界限、时间界限,站在全中国,甚至全美术史的高度去取法乎上,思考创造,像任伯年等人一样突破家学的壁垒,创造出多彩的个人艺术新风格。
作者简介:耿萌萌,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