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传统村落街巷转角空间特色研究

2019-09-10刘朵朵李志新

小城镇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刘朵朵 李志新

摘要:街巷转角空间在传统村落中形式十分灵活,是形成丰富多变的村落公共空间的重要节点,但是相对于传统建筑通常不被设计和管理者所重视。本文选取西递等皖南传统村落街巷转角空间作为切入点,以村民的各种活动为研究线索,对多种类型的街巷转角空间特色进行分析,以期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做出阐释,对保护规划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传统村落;街巷特色;转角空间;公共环境;皖南地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7.007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7-0045-08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n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LIU Duoduo, LI Zhixin

[Abstract] Street corner space is very flexible in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node to form a rich and varied village public space. However,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buildings, it is usually not valued by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selects the corner spa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such as Xidi as the entry point, takes various activities of villagers as the research clue, analyze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corner space,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public spac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planning.

[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reet; corner space; public environment; Southern Anhui

引言

傳统村落的研究和保护规划,都是基于既有空间上的探索,从人文角度对村落空间特色的研究与文化诠释。以旅行结合田野考察的方法来研究村落中一类特色主题空间,在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如芦原义信、原广司等看来,既是理论与实践研究,又是对设计素材的积累。笔者在大量村落调研中发现,传统村落中的转角空间是一类既具有特色又对于规划设计有一定启发性的空间,有研究的必要性。

1转角空间的研究

1.1转角空间的研究意义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动形式多样,形成了与之对应的各类公共空间,从全村活动的祠堂庙宇到邻里生活的宅前空地。而在公共空间的边缘地区有一类起到衔接纽带作用的空间节点,即街巷转角空间,是丰富多变的村庄公共空间的特色体现,其作用如同人体的关节,灵活而必要。街巷转角空间是与多种多样的公共空间相伴产生的,是街巷、住宅及公共建筑设施等场地彼此衔接的节点。长期以来传统村落保护关注的重点一直在传统建筑及大型的公共活动空间,因而街巷转角空间被视为灰色地带,街巷组织衔接这一重要环节被村庄规划所忽视。因此无论从传统村落的价值特色分析还是美丽乡村的公共空间整治层面,都有必要对传统村落街巷转角空间特色进行分析解读。

1.2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街巷转角空间是指一条街巷与另一条街巷相交衔接的空间地带,但是由于街巷是由建筑的外墙(含墙上的门窗)、河道绿化等边界限定形成,并且建筑因功能形态多样,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限定也会随相邻建筑和空间的功能变化而调整。本文以皖南地区的西递村为主要研究范围,同时有宏村、呈坎、唐模等村落补充,以村民的各种活动为研究线索,对多种类型的街巷转角空间特色进行分析,以期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做出阐释解读。

2街巷体系

2.1街巷生成

不同类型的街巷在村落空间建设的意义地位有所不同。依托商道驿道、水运码头发展起来的村落,大多在村庄大规模建设之前首先有了驿道码头,这是商业街的雏形,之后沿主街两侧建设院落商铺。而其他大部分生活性街巷因为在建设宅院的过程中要与其他住户保持距离,又为了方便本家住户出入,因此留出后门、侧门,伴随建设预留出巷道。

出行目的和出行方式也影响了街巷的生成。村民出门包括村内短距离出行和村外长距离出行,短距离出行一般是去田地、村内活动场地、邻里朋友家,步行即可到达,因此短距离步行形成的小路形式自由多变。村外围是河道、田园和山体,是村民的主要生产场地和生活取材场所,村民一般也通过小路达到。而皖南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出行目的就是外出经商或做官,长距离的出行依靠舟楫水路或马车驿道陆运,对道路的要求相对较高。

皖南很多村落的建设都与河道联系密切,稍窄的河流溪水穿村而过,同时也是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较宽阔的河道绕村而流,成为村运的主航道。他们都与村落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一般都会沿河道或靠近河道形成村落的主要街巷。比如西递村有三条溪流交汇,而村落东部的前边溪、后边溪周围最先发展形成村落,并沿河道发展形成现在村内的重要道路。后因为合院的发展和村落规模的扩大,村庄开始远离溪水向西发展,但是在街巷上还彼此联系,形成了追慕堂和敬爱堂前面的两条主街,再以横街相连成为“Z”字形(见图1)。唐模村、呈坎村也都沿河道形成了主要道路。而渔梁坝村、西溪南村等村落是因河道修水圳,发展了上下码头,主街均靠近河道。

2.2街巷功能与空间层级

通过上述分析,皖南传统村落中街巷重要功能包括商贸交通服务、组织村内主要公共活动和配合水道运输,次级的小巷用于村民生活出行,还有更小的巷道是宅院之间预留的侧门通道。主要的街道都是穿过村落或在村一侧通过,小巷在两侧与主街交汇,形成主街—小巷的空间使用层级关系。

2.3转角空间的影响因素

2.3.1街巷体系

由于街巷功能、形态的多样,不同层级街巷的交叉,并结合街巷周边河道和建筑功能,在转角空间出现了多种功能和形态的特色。

2.3.2院落边界

皖南村落的传统院落包含主要院落和附属院落,其中主要院落在堂屋前多有小院作为外界过渡空间;两侧还有厨房、菜园、晾晒庭院等附属院落。主要的院落为比较规整的平面空间,附属院落边界比较自由,一些小户人家院落比较小也会顺应地形建设。由于院落边界的灵活多样,小街巷成为蜿蜒曲折的空间,转角空间形态也就更加丰富多样(见图2)。

2.3.3公共设施

因为生活使用的需要,在转角空间常常伴随着井、桥、亭、更楼乃至水车、水阶等公共设施,主要供周边几户使用,成为村民邻里日常交往所在。商铺作为一类特殊的服务“设施”,因其需要与外界交流,一定程度丰富了转角空间的使用功能。

3转角空间各类功能与形态特色

村落转角空间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村民日常的生活使用上,结合皖南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研究调查中也关注了外来访客对于转角空间的使用,主要划分为以下6种功能。

3.1公共活动场地

调查中发现皖南传统村落中公共活动的场地较多,一类结合了村内公共建筑,如大部分在祠堂前。西递村的追慕堂前有四条街巷交汇,其中包括了西街主街,以及连接追慕堂和敬爱堂的南北向街道。追慕堂坐北朝南,南面形成了局部放大的广场与街巷相连,广场上开设了各类商业店铺,每天在此写生的学生较多,村民也在广场上晾晒笋干、梅干菜,早晨游客稀少的时候有些村民会端着早餐来此进食或闲谈。皖南村落因为建筑密集,这一类型的空间比较少见,村民充分利用其空地晾晒食物,同时也体现出追慕堂的重要地位。转角相交的几条街巷形成了纵深感较强的空间层次,转角空间的功能在此放大,形成了一个突变的景观。街巷与两旁建筑围合在转角可以形成外凸角和内凹角,凹角即会在转角空间的局部放大形成活动场地,这成为一个基本原理。而在呈坎村转角空间一侧设置了休息亭,另一侧将街角的部分建筑内缩形成局部放大空间(见图3)。这一手法与我们常见的将亭子設置在转角内侧的空间样式恰恰相反。卖花渔村的主街巷与河道相邻,街巷口河道上设置了一座亭子,从而成为村民交往的场地。如果再继续简化,转角的几块石头、木桩,以及住宅外墙的平台,都会成为村庄的公共活动场地。

3.2宅院缓冲空间

在传统观念中住宅入口是内外交流的灰色空间,地位十分重要。宅院的入口与街巷转角处于同一空间或相近时,会在门前留出缓冲空间,既要给门庭一个展示的尺度,又能缓解外部环境对宅院的影响,村内极少有住宅重要大门是正对着路口和拐角的。在这个空间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标示,但是场地空间氛围已经在宣示着它对本宅的所属感。尽管在转角的空间处理手法上与3.1中的部分公共活动场地很接近,但是研究者还是将其划分为另一类。门的级别与这个转角空间场地有密切关联。西递村前边溪旁某宅,外院入口大门与主街、小巷三者交汇在一处,院门后退,小巷口又做一座圆街门形式,形成一个三面围合的空间,对整个空间场地的围合感就很强,院门入口的心理安全感提升,不会担心与巷内冲突(见图4)。简化处理可以将转角的街角削角、门内凹、门前增加照壁等形式来作为入口缓冲,缩减外界环境对院内的影响。

3.3节点标志

街巷是一条纵深空间,根据人的生理机能需要在一段距离出现一些标识,转角空间往往因为特殊的景观而成为节点标志,比如牌楼等构筑物。如西递村大夫第的侧门处于小巷与主街相交的拐角处,因为小巷通往的西园等其他重要宅院,人流较大,主人将转角的这一院门向内退了一步,行人在此就有了安全视角,并且院门上匾额篆书写“作退一步想”,既有现实的安全理解,又有一定做人思想。这一处转角空间又对着一块放大的空间场地,转角处的建筑二层的绣楼与古代观景抛绣球的传说相吻合,更为这一处转角增添色彩,具有良好景观效果。

西递村东园和西园交汇处,因为宅院建造的衔接造成一条街巷在这里转折。这条巷子并不是非常主要的街巷,在这里转角空间局部放大,三座宅院的入口都朝向了这个转角,尽管都不是十分重要的入口,但是雕刻精美的徽派门罩还是将此处转角集聚成为一道景观。

呈坎村有多处可作为标志的转角空间,比如湖边的街巷与村内街巷交汇的湖边亭,既是观景台也是一道风景;街巷交汇位置的过街楼,在功能上也是更楼,夜间更夫打更为全村报时服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空间视觉上都具有明显特征。以上分析的种种因素都使得这种转角空间成为一个标志(见图5)。

3.4商业经营

皖南的传统商业街有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形式,还有一些小店只利用转角的墙体门窗开洞做店铺,或者在街巷转角一处稍宽敞的位置摆摊。西递村在追慕堂及主街两旁等转角空间都属于第二类。在前边溪一条小巷与主街交叉口,有一处非常富有空间层次的商店。溪北侧是小商店,巷子口在溪边设置了一座影壁,这样行人不得不从商店旁边经过石板桥再到主街。商店后退在溪边形成一个前场地,平时村民还可以到溪边洗涮,这一处转角的元素包含了桥、影壁、商店、溪水及店铺前的小场地,形态十分丰富。敬爱堂广场北部的尚德堂,两侧街巷与前边溪主街相交,院内天井紧邻主街有一道高墙相隔,两侧厢房临小巷,其中一侧厢房背对敬爱堂广场,主人将外墙开窗作为茶室经营,形成了院内外与广场交流的界面,便于招揽客户。前边溪和后边溪上游是西地村建设比较早期的地段,院落规模较小,街巷更加有机自由,出现斜向交叉比较多。在前边溪古来桥旁一座斜交叉巷口,利用几块桥面盖板形成了一块空地,平时这里摆摊经营。斜向路口将建筑转角造形成了一个弧线锐角,临溪观景窗口和巷内酒吧、门前花卉相互映衬作为街巷景观,由于斜角造成的形态张力让这个转角空间更具有吸引力(见图6)。

3.5菜园空地

在村内很多院落都有附属院落作为晾晒场地或者菜园。转角空间临近菜园用围墙或比较矮的篱笆为界,或者种植皖南毛竹,与高墙围合的狭窄巷道相比在空间上相对开敞,就形成了村落内绿色“呼吸”空间,是田园乡村的一个重要特色体现(见图7)。

3.6交通衔接

交通銜接是转角空间最基本的功能,它是不同的级别、功能和尺度的街巷彼此之间的衔接点。皖南传统村落通常用“丁字形”交叉的转角和斜交叉的转角,并且街巷比较窄,大部分街巷高宽比在6:1~4:1之间,这种转角交叉与十字垂直相交最大的差别就是它并不是十分畅通,也就带有了一定的私有属性,意味着是属于村落的,这是与城市交通最大的差别,也有地区利用丁字相交作为防御体系。部分街巷交叉巷口采用风车状,刻意错位交叉。同时这种错位的交叉还有很强的场所识别感,有导入性。

街巷同时也是村落内私家宅院的空间外延,作为住宅与外界衔接的交通联系,巷口常有拱券门及其匾额标识,或用桥作为一道暗示的“巷门”,部分街巷在巷口标识和巷子命名上都由巷内住户来建设,带有一定私人属性(见图8)。作为交通衔接的转角空间,街巷跨河道时必须有桥,以及埠头等供村民洗漱使用,桥和埠头成为转角空间的一类重要设施。

4皖南传统村落转角空间特征总结

4.1两种空间形式

从类型学角度分析,皖南传统村落转角空间的形式主要为两类,即A类内凹转角和B类外凸转角(见图9)。内凹转角通常为院落的入口、建筑前广场,以及因为水井等设施形成空间场地。内凹空间在至少两面有所围合,两边临街巷,以空间形成“力”(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时空间感更强,日本设计师芦原义信将此类空间称为“积极空间”。而凸角空间则相反,作为建筑外的一个转角界面,空间场地背靠外墙成折线型,它的空间感弱,场所的“力”是向外排斥的,是“消极空间”。

4.2内容充满生活性

芦原义信先生所提的“积极”“消极”是单纯空间性的,而笔者认为富有空间乐趣的空间场地都应是“积极空间”。村落转角空间多是富有生活的,它可以是公共的、半公共的属性,也可以是私人的空间但是又与外界保持联系。在村落的具体使用中,会因为使用者(主要指转角内的居民)的生活观和态度,积极空间因为胡乱堆砌杂物而变成消极,消极空间也因为在外界面上的丰富手法而变为积极。转角空间的空地、商店被高效利用,村民在这里交谈、晾晒、摆摊和经营,成为愉快的交流场地;转角入口成为孩子活动的乐场,并且还与宅院保持了联系,有安全感;转角的桥、窗口、汀步都被利用,有时甚至在转角的一个街牌标志、伸出来的一枝花卉,都会赋予其意趣,突出表现是在视觉上有了重心,吸引过路者少时停顿欣赏。以上种种手法都体现了转角空间富有生活的积极特性。

4.3多元素综合

转角空间是一个富有多种复合功能的空间,融合了多种设施,有公共功能性的河道、池塘、排水渠、埠头,有私人经营的商店,有公共活动的空地场地和供停留休息的简单设施,如条石、木桩,有景观与公共使用并存的亭、桥,有生活使用设施水井、磨坊,也有菜园、路灯、标识牌、树木,村落中的各种设施在转角空间都能看到。转角空间的影壁、巷门、台阶等微设计手法非常丰富,同时又满足了村民多种的需求。

5结语

传统村落转角空间的形式十分丰富,是村民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体现,是积极而富有意义的空间。村庄设计也应当吸取传统村落转角空间特色,在村落整治设计中对村落中既有空间场地的利用和规划新村建设在公共空间的设计探索中,基于村民的生活在狭小有限的空间为村民提供可供多种选择的场地。转角空间的研究是基于村民使用而落实到物质空间的研究,二者联系非常紧密,村民的需求是研究分析视角的基础。转角空间不仅仅是用于村落美化,更要通过设计为村民提供更适宜的交往空间场地,让丰富实用成为设计的第一原则。

参考文献:

[1]倪琪,王玉.中国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李志新,单彦名,高朝暄.皖南徽州地区传统村落规划改造和功能提升——黄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3]段进,龚恺,陈晓东,等.空间研究1——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日本STUDIOWORK工作室.日本建筑解剖书[M].郑敏,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6.

[5]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6]青山周平.北京老城区城市更新考察[J].建筑学报, 2018(7):23-29.

[7]徐艺薷,徐峰.北京传统村落广场空间形态、功能及活力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7,35(8):83-89.doi:10.3969/j.issn.1002-8439. 2017.08.013.

[8]王东,王勇,李广斌.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3(2):57-63.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发展模式的探究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