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发展”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9-09-10周素娜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儿童发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摘要】“儿童发展”视角下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强调父母要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关注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本研究通过问卷法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家长在孩子的情感培养、人际交往方面关注度不足;家长对学前儿童教育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教育责任担当存在不足;家长在教养过程中难以做到温和、平等;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不够积极主动;家长对学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存在困惑等问题。据此,本研究提出父母应注重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和认知兴趣的培养,采取温和、民主的教养方式,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帮助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以及积极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等教育建议,以期提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07/08-0093-04

【作者简介】周素娜(1979-),女,河南漯河人,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一、问题提出

学前儿童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参与保育和活动并直接承受其影响的学龄前儿童[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2]。学前阶段的家庭教育为个体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温馨、愉快的家庭教育氛围能够有效地缓解儿童为适应外界而产生的压力感和紧张感,帮助其健康成长。儿童发展不仅指学业成就、身体健康,还包括了心理、德育等社会发展,受个体、家庭和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3]。本研究认为,“儿童发展”视角下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强调父母要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关注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其涵盖了学业期待、亲子互动、教养方式等内容。据此,本研究对周口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探索提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相应策略。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周口市2~7岁学前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问卷发放基于问卷星平台展开,共提交有效问卷324份。调查内容包括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情况、家长对学前儿童教育的认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态度与行为、家长在育儿过程的困惑及希望获得的支持等。在调查数据处理中,选择题运用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开放性问题在系统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三级编码,逐层筛选核心概念,并在概念间建立联系。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情况

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方面,大多数(96.92%)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健康状况整体良好,其中55.56%的家长认为孩子身体很棒。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存在着不够关心他人、同伴交往意愿不足等問题,仅有26.54%的家长认为孩子知道关心、帮助他人,51.85%的家长认为孩子能主动与同伴交往。可见,家长集中关注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但在情感培养、人际交往等社会性发展方面对孩子的关注度不足。

(二)家长对学前儿童教育的认识

家长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上,大部分家长能够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95.68%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但是多数家长尚未认识到父母在早期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仅有14.81%的家长认为自己应对孩子的教育负主要责任。相对于过去养儿防老、光宗耀祖的观念,大多数(97.53%)家长期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长对学前儿童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大部分家长注重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如90.74%的家长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温馨的睡眠环境,83.34%的家长注重孩子的身体锻炼,75.31%的家长重视孩子的饮食搭配等。同时,大部分家长也重视起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自尊自信等品格,如93.21%的家长注重保护孩子好奇心,95.06%的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孩子自身的能力发展也是大多数家长关心的话题之一,如95.06%的家长关心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77.16%的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74.07%的家长注重孩子探索能力的培养。也有少部分家长看重知识的学习,如36.42%的家长注重识字、数学等知识学习。可见,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多数家长能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注重其认知兴趣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但在教育责任担当方面的认识依然存在不足。

(三)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

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对家庭教育持积极态度,在家庭中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重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如97.53%的家长表示会尊重自己的家人,87.66%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会注重自己言行举止。但超过半数(59.26%)的家长表示,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觉有压力。

在家庭教养方式上,民主型与专制型成为家庭教养方式的主要类型,其中67.9%的家长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17.9%的家长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大多数家长看重亲子互动和赏识教育,如98.15%的家长会主动和孩子愉快地聊天,95.68%支持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可见,大部分家长都较为注重榜样示范和正面教育,也有部分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心理素养不够,难以采取温和、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

(四)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态度与行为

调查发现,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主动与教师交流的意识不足。如71.60%的家长表示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孩子要求时会参与的家长占27.78%;仅有30.86%的家长会经常主动与教师交流孩子情况,61.11%的家长在有问题时会主动和教师交流,8.02%在教师找到时才会交流。此外,有家长认为孩子曾被教师误解、不尊重,教师惩罚孩子的方式不够恰当。由此可知,家庭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态度不够积极,与幼儿园合作的主动行为不够,尤其是在家园合力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方面需要加强。

(五)家长在育儿过程的困惑及希望获得的支持

在“您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哪方面的困惑”的调查分析中,家长的困惑集中体现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认知教育、语言教育、生活自理能力与习惯、艺术兴趣、幼儿园教育及家庭教育等(如表1所示,见下页)。在数字电视和移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今天,家长在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方面存在的困惑尤为突出:大部分家长认为电子产品的丰富信息资源能够拓展孩子的认知,但也存在着担心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苦恼。例如,访谈时了解到,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太入迷,生活中又爱模仿,很担心动画片中的暴力画面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也有家长反映:“孩子特别喜欢玩手机游戏,玩起来就很难放下,反复提醒也没用,很担心长时间地玩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等等。

四、讨论及建议

(一)正确理解早期教育的内涵,注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兴趣培养

家长对早期教育的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是科学施教的前提,也是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做父母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4]。基于儿童发展的视角,家长应注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教育内容也相应地向社会性发展、认知兴趣等能力的培养进行转变。例如,家长应充分支持孩子的同伴交往,支持他们与同伴一起玩耍,引导他们理性对待同伴冲突并鼓励自主解决,从而提升学前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家长应与孩子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给予他们充分自信,积极引导孩子主动讲述幼儿园里的事情;也要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还需要注意保护和支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允许并支持他们进行自主观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等行为。柏拉图曾说:“好奇之心,知识之门。”学前儿童的好奇好问是认知兴趣增强的表现,家长需要及时发现并积极引导他们进行积极观察和思考,充分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取温和、民主的教养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待孩子的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已经习惯了的教育行为[5]。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秉持科学的儿童观,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把握好爱和自由的“度”。同时,家长要尊重、信任孩子,及时了解并满足其心理需要;针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法,并要反思其教养方式是否适合。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观察、了解孩子,对其给予合理的期望,理性看待其成长中的问题;同时,也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的稳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6]。儿童在家庭关系比较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会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也更积极向上。本研究也发现,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是制约孩子发展的主要家庭因素之一。为此,家长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尊重自己的家庭,遇到问题时及时沟通交流,尤其是祖辈与父辈、夫妻之间在孩子教育上观念不统一的问题,家长要对孩子实施一致的教育以保持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从而提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同时,家长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养成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在孩子面前做到言传身教,为其树立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三)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和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生活與学习的主要环境。两种环境对学前儿童是否产生一致的教育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家长需要自觉地承担儿童教育的主要责任,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向教师反馈、请教,针对孩子在幼儿园的感受也要及时和教师沟通。同时,幼儿园也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庭教育咨询、父母讲堂等活动,并通过网上交流平台(微信、QQ)、家庭访问、亲子活动等形式鼓励更多家长参与[7],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及家园合作的必要性,促进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养方式,从而形成家园合力,共同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观察和模仿是其学习的主要方式。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集声、色、图于一体,颇受孩子喜欢。家长应客观看待电子产品在家庭教育中的利与弊,注意其内容选择和时间管理,把握好“度”的原则。在内容选择上,为孩子选择健康向上、画面美观、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节目。适度观看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扩大词汇量,还能提高其注意力和感知能力,而且伴随着合理科学的信息积累,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秩序性和语言协调性。在观看时间上,应因孩子的年龄差异而有所不同,每次30~40分钟为宜,一天可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观看。在观看环境方面,观看时不能离电视太近,应在一米之外,坐姿要端正,光线不宜太强或太暗。在交流沟通方面,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观看,多和孩子交流观看的内容,帮助孩子及时疏导负面内容,强化正面影响。对于网络小游戏,长时间的观看会因电子辐射、光线刺激等对孩子的身体带来伤害,甚至产生心理焦虑,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有选择性、适度地观看,促进思维和身心健康发展。

(五)积极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及时引导儿童的正向行为

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重在教养,是良好习惯和性情的养成教育,是在与父母长期生活过程中实现的。家庭作为儿童最早且持续性最长久的生活场所,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重要基础,父母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无法替代的重要责任主体[8]。父母应充分认识到学前阶段的重要价值,主动担当起学前儿童教育的责任,为其成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遵循主体性、正面教育、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培养儿童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对儿童必须给以及时的帮助,及时的制止,及时的指导[9]。正向行为需要引导,家长需要理智地对待儿童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当儿童不愿与他人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遇到挫折退缩时,家长要善于发现儿童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引导孩子积极面对挫折,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2] 朱宗顺,陈文华主编.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周皓.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期望、亲子交流与儿童发展[J].青年研究,2013(03):11-26+94.

[4] 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9] [苏]A.C.马卡连柯.家庭和儿童教育[M].丽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 许璐颖,周念丽.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现状与需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6(03):57-66.

[8] 贾萌萌,任艺,沈可心,王广洲,王东,康丽颖.父母责任的代际传承:家庭教育百年回眸——基于50个中国家庭的教育叙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8(07):46-54.

本文系2017年度周口市哲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周口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ZKSKDY-136)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周素娜,zsnwt@163.com

(助理编辑 姬小园)

猜你喜欢

儿童发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幼儿园环境与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之我见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我国儿童户外游戏发展现状及国外经验的启示
基于Android平台的执行功能评测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