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
2019-09-10卜飞跃
卜飞跃
【摘要】 一篇课文要讲的东西可能很多,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有时感觉杂乱无章,有时感觉茫无头绪,不知道要从哪里讲起,不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魂,弄不好,教师这边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学生那边却眼花缭乱,云里雾里,更不用说心领神会,激起思维的火花。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突破口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找准切入点。那么,良好的切入法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有四种。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7-072-01
课题切入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很多课文的标题都反映主题思想,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主题,抓住了文章核心。例如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套子”就是题眼,也是文章着重要表现的内容,日常行为上的套子是有形的套子,思想性格上的套子是无形的套子,这两个套子折射出主人公别里科夫保守反动的卫道士形象,别里科夫就是当时沙皇专制政府的典型代表人物,所以这篇文章的反封建反专制主题用“套子”清晰地表现出来了。讲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标题“套子”切入,设计几个问题启动学生思维:“套子”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套子”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文是如何表现这些“套子”的?这些“套子”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性格?一连串的问题都紧扣“套子”而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步将课堂推向深处,学生的思维明显得到调动,求知欲被激发。再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归园田居》,我们可以就标题中的“归”字提出四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这四个问题涉及到文中众多文字内容,把课文的前因后果都探讨清楚了,一个“归”字是全诗的线索,把各个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不显得杂乱散漫,文章的主旨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有《荆轲刺秦王》,在概括课文情节时,可以紧扣标题中的“刺”字:“刺前准备”、“廷刺秦王”、“行刺结果”。把一篇较长的文言文,用寥寥数字就高度概括了内容,既把握了课文情节,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关键句切入法。不少的文章都有关键句,抓住关键句,纲举目张,内容就一清二楚了。因此我们一开始就可以让学生找课文的关键句作为突破口。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给我们展示了五幅画面:院落秋晨,槐树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北国奇果。从五个方面来表现北平的秋景,看似没有关联,实则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神”就是文中的关键句、中心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五幅画面都扣住了“清”“静”“悲凉”的特点,让学生找出关键句后,主要是让学生思考五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再看一例,李白的《蜀道难》中心句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该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蜀道之难难在哪几个方面?课文是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三次出现这个句子有何作用?
字眼切入法。在诗歌教学中,字眼切入十分常见,很多诗歌都有字眼,特别是表达作者情感的字眼非常抢眼,如果我们第一时间就能抓住这个字眼,这个关键词,讲析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一气呵成。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登高》,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从下片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这个不难,学生马上会找到这个“悲”字,然后教师设问:“诗人为何而悲呢?”“诗人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表达悲情的?”两个设问紧紧相扣,把“情景交融”这个重点轻松突破。还有南宋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声声慢》,一个“愁”字更是特别的扎眼,愁情弥漫全篇每个角落。学生一分钟内就能准确抓出这个字眼,老师趁势设计问题:“文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语句分别有哪些?”“词人选用了哪些典型意象来寄托这种情感?”两种抒情方式在这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争议话题切入法。争议性话题是指对这个话题的回答可正可反,没有唯一答案,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后主要是阐明理由,做到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据充足,逻辑严密,令人信服。比如讲解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时,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情?这个争议性问题就会倒逼学生认真阅读剧本,寻找蛛丝马迹,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选派小组发言人,也可以展开一次小型辩论会,不论输赢,只看哪方的论据充足,分析透彻。我相信,这个问题的完整解答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外,定能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我们可以设想翠翠的爱情悲剧最后变成喜剧,那个梦中的二老竟然第二天回来了,翠翠与二老有情人终成眷属。提问:这样的安排与原著的结局效果哪个更好?一石激起千层浪,思考讨论后,有的学生会认为喜剧效果更好,有的学生会认为悲剧效果更好,他们对喜剧和悲剧就有了更进一层的认识。
课堂切入法有多种,具体到某种体裁某篇课文采用哪一种,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教师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特点找到一个最恰当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可以覆盖全文,也可以只照顾到局部内容,也可以只辐射某个方面。切入口越小越好,越新颖越好,但是一定要紧扣教学重点,能充分解决一个大问题。选择切入法的根本出发点是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起思维火花,收获最佳成绩,从而实现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