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聆听能力的培养

2019-09-10孔璇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

孔璇

摘 要: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最常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教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并提升他们的聆听能力,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聆听能力;内心音乐听觉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聆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音乐活动都建立在人的物理听觉能力之上。人类进行音乐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来感受与体验音乐,最常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聆听音乐、欣赏音乐。

聆听,是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聆听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中所论述的聆听能力,不只局限于在小学音乐课堂欣赏课型上培养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感受与欣赏能力,而是泛指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对一切与音乐相关的活动进行聆听的能力——唱歌课上对歌曲范唱的聆听,合唱课上对声部、伴奏的聆听,使用乐器进行伴奏时对乐曲的聆听,甚至是对教师所发出的音乐指令聆听。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聆听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聆听能力,是音乐课程内容的要求

“听”音乐是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环节,也是进行音乐教学的基础。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部分,将“聆听”具化为“感受与欣赏”,并将之放在课程内容结构框架第一领域。强调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教师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只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通过听辨人声和乐器的不同音色,听辨乐曲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节拍变化;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听辨歌曲体裁和类别、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聆听音乐主题,教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音乐艺术产生直接的、鲜活的、具体的审美体验。

(二)培养学生聆听能力,是音乐课教学现状的要求

美国知名的影视作曲家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要深入理解音乐,除了认真聆听音乐还是认真聆听,没有什么比细心聆听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到的音乐基本都是“可视”的。音乐视频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往往喧宾夺主,学生大多是在“看”音乐中建立对音乐的感知。音乐课堂要“拨乱反正”,通过对学生聆听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通过认真聆听辨别音乐作品中创作者所引入的音乐要素,引领学生回归到对音乐本原的聆听,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聆听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

“內心音乐听觉”是音乐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体现为音乐实践者的节奏感、旋律感以及和声感三个方面。内心听觉训练在音乐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节奏、旋律、和声概念,提升学生内心音乐听觉能力。

1. 课前常规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寓教于乐的课前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如:音阶听唱、旋律视唱、节奏听唱等。

训练游戏一:“带炸弹”的五声音阶

先教会学生背唱循环阶进的五声音阶,建立良好的五声音阶音高概念:“121-│12321-│1235321-│123565321-”。然后任意设置某个(或者多个)音符为“炸弹”,在演唱中每遇到该音符时,只能做口型而不能唱出声。

该游戏意在建立学生对五声音阶的内心音高概念。机械的演唱五声音阶,很容易造成学生“有口无心”的“念经式唱法”。加入不定音的“炸弹”游戏后,不仅提高了音阶演唱的难度,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地投入才能“赢得”游戏,从而达到练习的目的。

训练游戏二:“随变”节奏游戏

请当堂课积极认真的数名学生上台,每人手持一张节奏卡片(单个节奏型,如:“X”“XX”“X—”),随机站位。在座学生自左向右念读出节奏。读过之后,持卡学生再随机变换位置,形成新的节奏。在节奏游戏过程中,也可设置“炸弹节奏型”,培养学生的内心节奏。

该游戏意在提高学生对节奏型的认读能力。很多学生对于单个的节奏型认读没问题,但在组合之后就“反应”不过来了,加入音高后,就更加“不认识”了。

因此,课前的常规训练可以结合本课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设置,要避免出现“训练内容一成不变”“训练内容随意无预设”“课前训练和本课教学分离”等情况。

2. 唱歌教学

音乐教师在进行唱歌教学时,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除了运用听唱法,还可多用视唱法进行教学。不可否认,听唱法本身也能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但这种方式就好像是放牛吃草,完全是依靠学生的听觉本能在进步。虽然学生能很快学会要学唱的歌曲,但实际上对提升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微乎甚微。

采用视唱法学习歌曲,对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能力以及学习主动性要求更高。在歌曲教学中,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独立(能力不足时,可生生小组合作)视谱学习新授歌曲或是歌曲中某个片段。音乐教师在进行唱歌教学时,还应根据歌曲的素材进行多声部教学,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例如:在歌曲《小星星》教学时,可在长音部分加入简单的衬词;《五声歌》教学时可对歌曲进行卡农演唱;《红河谷》教学时可对歌曲某一乐句进行二声部旋律演唱等等。

合唱教学从来就不是从哪一首著名合唱歌曲开始的,学生的多声部的听唱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由简入繁,逐步在具体的歌唱实践中建立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聆听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学生才能更好地感知音乐、理解音乐,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也能更好地聆听自己的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力。

(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领域,是以音乐感知体验为重要内容的教学活动,也是音乐聆听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欣赏是建立在学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及情感变化。

例如,在欣赏《彼得与狼》的时候,为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教师可将音乐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音乐声响关联起来。可让学生先熟悉作品中“狼”“彼得”“黑猫”“鸭子”“小鸟”等音乐形象的乐器、主题旋律后,再完整欣赏乐曲。从而促进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对音乐主线的把握,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欣赏音乐,最主要的是要紧紧围绕“聆听”,要回归到学生对乐曲本身的体验与感受,感悟乐曲的情感和美感。不要让过多的“体验”方式喧宾夺主,不要让过多的理论知识挫消小学生的聆听积极性。如果过多地关注非音乐因素,就会使学生偏离音乐欣赏的方向。

朗格说,聆听音乐本身是耳朵的特殊才智,像所有的才能一样,它是通过练习而发展的。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并提升他们的聆听能力,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赵向欣.简论内部听觉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报,2002(04).

[3]石蔚.内心音乐听觉的三种形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04).

[4]霍颖.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听觉能力的培养——以济南市历城区农村小学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5]陈孝余.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课堂
构建多元化小学音乐课堂的几点思考
创新思维,让小学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小学音乐课堂实施竖笛教学的策略
高效课堂始于有效的导入
小学音乐课中班级合唱教学研究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的传统与创新
发声练习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现代小学音乐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的生命力
浅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