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中灵
2019-09-10药中灵
药中灵
因脾胃虚寒的缘故,我常年吃乌药调理。乌药不大好吃,但很通灵,从名字到性状。
时珍有言:乌以色名。查历代本草著作,唯觉《乘雅》之阐释最妙“乌药气秉阳暄,中纹似觳,而日魄为乌,堪天行,与地道,诚扶轮侍阴凝留碍,有妨生气者,仗此阳暄,以之救药。”然救命之功尚在其次,常有山民误砍去作柴烧。江南俚语“白背乌药当柴烧”,即缘于此。这也毋怪,乌药根木质有车毂纹,俗称铜钱柴、白叶柴、盐鱼子柴。至于“吹风散”和“青竹香”,雅了些,知道的人不多。
乌药广为人知的是它的块根。《本草拾遗》始载:“乌药树生似茶,高丈余,一叶三丫,叶青阴白,根状似芍药及乌樟根,色黑褐,作车毂纹,横生,八月采根,直者不用。”块根确为常用之材,但未必“色黑褐”,我就见过别种的乌药。在天台山向阳的坡上,连珠状的乌药多如牛毛。其根大而肥壮,香白可爱。采挖也不必在八月,全年皆可,此时去,兴许更好。是以苏颂在《本草图经》里说:“乌药,生岭南邕容州及江南,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为胜。”日本明治时代编修的《古事类苑》,也对天台和衡州的乌药做了比较,认为前者形态与后者似,却白而香软为上品。这是草木和土地的结缘。
那些美丽的故事大都忘却了,但乌药蛋的香味还记得。大约是在七岁,我时常觉得腹疼,街坊们都说是肚里有了蛔虫。母亲并两钱乌药,给我煮了枚土鸡蛋。也是在那时,得知刘阮遇仙采的是乌药,从此敬仰起来。后翻阅《搜神记》,发现只一句“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远不得返,经十三日饥”提到了药,至于采的什么药,则浑然不知。再看《幽明录》,也仅在“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中找到了“谷皮”二字,與乌药亦无甚关系了。失望之余,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遇见了一则关于王君子乔食灵药飞仙的记载:
“一日,天台山浮丘公降道要,使修石精金光燕景录神之法。是时,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太子晋累谏不听,以其忤旨,遂退其别宫戒斋思道。浮丘公密降其室,赐以灵药,接以登高山。后数年,友人林良遇子晋于缑山之上,谓良曰:‘七月七日,我当升天,可与故人会别也。’至时日,良与故人群官登山,见子晋弃所乘马于涧下饮龁如初。子晋乘白鹤挥手谢时人,升天而去。远近观之,若曰:‘王子登仙’。”登仙有些难,益寿倒能的。抓两把煎服,或切片晒干泡茶喝,都极稳当。配上肉桂是最好。肉桂性大热,长于驱寒。乌药得肉桂,则散寒温里之灵倍增。
作者简介:王文怡,女,浙江台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热爱阅读和写作,曾在《台州晚报》及《金华日报》发表多篇文化散文。
(责任编辑 蔡慧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