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2019-09-10王哲泰

青年生活 2019年7期
关键词:具体策略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王哲泰

【摘要】:体育不但是社会文明的一种特别形式,也是保证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基础。随着世界局势的迅猛变化,体育事业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剧增。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优秀体育人才的储备培训基地,在新形势下更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新的时代背景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影响,然后探讨了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 体育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存在问题 具体策略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体育运动能力与教育情感能力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学生不但需要学习体育方面的运动、保健方法,还要掌握教育相关的心理、情感交流方法。未来的就业目标以学校体育教师以及运动训练基地和科研中心为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与当前时代形势相匹配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

1. 新形势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影响

1.1 对体育人才需求量增加

随着国家经济的宏观上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衣食住行等基础的物质建设上,更多的是追求在精神情感上的满足,全民健身不再是一种口号。一方面,学校、训练基地等教育部门加大了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对体育教学的关注度,体育教师需求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健身房、文化馆以及活动中心等社会场所更加兴盛,顾客以及常驻群众的增多也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度。

1.2 对体育人才要求更严格

尽管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缺口巨大,但对相关人才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谨慎。一方面,学校等教育机构要求体育教师不但具备帮助学生运动提高身体素质的能力,还要求体育教师可以真实的了解学生心理,具备一定的情感沟通和疏导能力。另一方面,健身房以及文化馆等社会场所要求体育人才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既要保证基础运动的系统全面,又要能够体现个人特色和趣味性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1]。

2.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模式传统,违背时代发展趋势

新形势下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以及创业突破口,但也给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冲击与压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僵化,教育思路固态化,给学生提供选择的就业方向过于狭窄,抑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过于强调教师的高阶地位,学生只能一味的接受教师的理念,压抑了个人的独特想法。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在强调个性化的新形势下是非常不利的,学生的工作适用性较低。

2.2 课程内容设置老化,脱离学生实际需求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以運动学、康复学以及教育学为主,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但很难保证学生的多方向发展,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一方面,课程内容与新形势下的社会体育缺口脱轨,没有心理学以及特色运动方面的教学,学生只会体育不会教育的问题十分严重。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在选择和设计上没有与学生的个人特色和擅长方向贴合起来,没有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每个班级的课程教学内容完全一致,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受到阻碍,未来在就业时的竞争压力也会大大增加。

2.3 体育教学缺乏实践,人才综合能力不强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就业方向是针对于学校等教育机构以及健身房等社交场所的,因此对于人才的语言沟通及表达能力要求更加严格。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恰恰缺乏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测与教育。一方面,教师过于注重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专业水平的训练,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只会运动不会教育的现象比较明显[2]。另一方面,教学体系中缺乏对于学生沟通和自我表达能力的教育实践,学生很难在真实环境下练习个人的交流沟通技能,直接影响了人才的未来就业方向。

3. 新形势下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3.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建师生关系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进度。高校领导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生从入学到离校的各个环节的教育目标清楚的规划出来,教育目标要体现时代发展特色[3]。其次,重建师生关系,教师要增加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深入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安排的感想和建议,保证学生的真实需求能够被接受和采纳。

3.2 创新体育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特色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对保证人才培养效果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安排,既包括对学生基础体育素养的训练,又要增加对于学生教育、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拓展,保证培养出的学生是复合型的全科人才。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学生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学内容设置。要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内容,保证培养出的学生是多元化发展的。避免教学内容的堆积和重复,每个班级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具针对性,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教育主线[4]。

3.3 加强教学实践活动,保证专业水平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既可以选择体育运动行业,又可以从事教育辅导行业。不同人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都应该有所区分。首先,教师要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比如,设置真实的情景模拟让学生作为体育教师开展工作,通过把学生带入教学气氛中,提高学生的事件处理能力和反应速度。其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不断调整,保证与市场需求密切贴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专业高度,也要让学生能够顺利走入社会。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发展猛进的新形势下,在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剧增的同时对人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求也更加严格。尽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办的历史较长,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学校及教师要及时调整策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育课程内容,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以保证培养和储备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够以高度专业的水平全面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斌.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

[2]唐景丽.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探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355-356.

[3]刘日良.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J].好家长,2017(11):106-107.

[4]程飞.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文学教育(下),2016(03).

猜你喜欢

具体策略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大数据时代特征分析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具体策略
多元化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生物课堂教学
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探析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