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建筑之父”朱炳仁:铜和生活密不可分
2019-09-10王淼
王淼
有“中国铜建筑之父”之称的朱炳仁,对铜的历史文化有独到的见解。
朱炳仁曾举了两个例子,说明铜和生活密不可分。第一个例子是2018年4月朝韩峰会晚宴的餐具。韩国总统文在寅、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晚宴,主食是平民餐点冷面。只见餐桌上一个个黄澄澄、大大小小的餐具,朱炳仁说:“那些餐具全部都是铜制的,代表的是传统的东方文化。”朱炳仁说,中国古代以铜为金,这一文化后来传至日本、韩国,这两个民族也会制造各式铜器,也使用铜器,铜器成为日常生活的用品。
第二个例子是电视剧《芈月传》的道具。《芈月传》讲述的是历史上第一个太后芈月一生的故事。战国时期,青铜器是主要用具,有礼器、祭器、酒器、食器、水器、兵器、乐器、货币、铜镜等;在《芈月传》中,有用餐饮酒的桥段,但饰演王公贵族和群雄的演员,手持的道具表面是青黑色的。朱炳仁认为,“这不对”。
他说,铜初始的颜色是金黄色,也就是接近18K金的颜色;汉代以前,铜称为“吉金”,文献中所称的“金”指的就是青铜,“吉金”则是精纯的青铜。至于“青铜器”这个词,是因铜器经年累月氧化,后代才有的称呼。
古人为了防止青铜被氧化,会做很多措施,如调整配方、擦拭保护。他说,王宫中铜的礼器、祭器、食器,一定每天都有宫人擦得亮亮的,让殿中呈现金光闪闪的气势,但《芈月传》中的铜器黑黑的,表现不出宫廷的富贵光彩。朱炳仁还为此写了一篇文章,指出这个错误。
天宁宝塔失火 却发现熔铜
朱炳仁的铜艺人生,就是数千年来铜由生活、建筑发展至艺术的缩写。他开发的熔铜技术,为铜的艺术创作跨出一大步。
当燃烧达到1083摄氏度时,铜会熔化成液体。2006年朱炳仁兴建常州天宁宝塔时,意外发现熔铜现象。
常州天宁宝塔和他重建的雷峰塔一样,也是铜外观的建筑,但在宝塔接近完工时却发生火灾。他回忆,那天是5月25日,他和儿子朱军岷在医院,准备迎接即将出生的孙子,当小孙子抱出来时,他很高兴,但同时却接到电话告知天宁宝塔失火了。
朱炳仁赶到现场,看到天宁宝塔最下一层屋檐都烧掉了,屋檐上的铜瓦、铜斗栱,都烧化成铜渣。但他发现,铜汁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可以自由流淌,凝固后的铜渣肌理分明,千姿百态。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我发现了熔铜。”
青铜文化以来,铜雕都要通过模具成型来制作,但他看到这些铜渣,触发了灵感。他用自己的方式嘗试上百次,开发出熔铜的各种表现形式,创造熔铜艺术。他说:“铜脱离了模具的束缚,可以泼墨,也可以形塑,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也由此,开展了丰富的艺术道路。
朱炳仁创作的“稻可道,非常稻”是运用熔铜技术的作品,一片铜雕的稻田呈现丰收景象,每一株稻金黄灿烂,形体各异。他说,都市建设快速,向乡村扩张,农田愈来愈少,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让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稻可道,非常稻”这件作品,借用稻的物质外形,表达精神层次的“道”,希望各界关注这个议题。
铜制品用途广 时尚也实用
铜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应用在电力、电子、家电、机械、建筑、交通、航天等领域;在农业和医药领域,铜化合物还可用于杀菌、防腐等。
朱炳仁说,“铜是优秀的金属”,可以无限循环使用,没有一点废料,一把铜壶可能用到的铜料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他说,铜制的水壶有抑菌性,用铜壶烧的水喝起来不一样;铁水管会锈蚀,铜水管不会锈蚀,可以生饮的自来水,多数使用铜管进水。
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戏〈智斗〉中,茶馆老板娘的唱词有:“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朱炳仁说,戏剧反映生活,这几句唱词琅琅上口,沏茶用的是铜壶,说明铜制品就在生活中。
在做了很多铜建筑之后,朱炳仁开始发想铜制品如何延伸至家用品和文创品。他的创举是盖了中国唯一通体以铜制作的民宅“江南铜屋”,在杭州商业步行街河坊街上,全名是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
江南铜屋占地3000平方公尺,是明清风格建筑,门窗、屋面、立柱、家具等全部采用铜质结构和装饰,以手工打造。屋内摆设都是铜制品,铜壁画和镕铜艺品则是他的创作。另有一个展厅展出文创产品,如实用的茶壶、器皿、香炉等,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沉稳、大器。
江南铜屋免费开放,没有禁止拍照的告示,参观者可以自由触摸展品,或坐在铜雕大椅上拍照。朱炳仁说,他的目标是让熔铜艺术既时尚又实用,贴近民众日常生活,更接地气。
铜艺世家参与重建雷峰塔
愿协助修复圣母院
有850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4月15日发生大火,经过23小时抢救,所幸建筑结构大致得以保存,宝物室也安好,但教堂的木制尖塔与主体中后部的木质屋顶,在熊熊大火中坍塌。法国总统马克龙矢言尽快重建。
以重建雷峰塔闻名的朱炳仁,今年4月中旬恰在美国纽约访问,当他看到电视播出的圣母院失火画面时,有感而发说:“巴黎圣母院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美丽,我去过多次。重建尖塔和屋顶时,可以考虑以铜材为主,结合其他建筑材料,进行修复工程。”
朱炳仁说,若法国能认真考虑这个建议,他愿意无偿提供铜建筑技术资料与工艺;如有需要,朱氏家族现有数百名铜建筑工匠,可以参与现场修复。
中国青铜文化有5000年历史,有工艺品如青铜器,也有铜建筑构件,但以铜作为建筑外观装饰的,朱炳仁是第一人。
祖传铜工艺 已传到第四代
朱炳仁是清朝同治年间浙江绍兴“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第一代铜艺匠人朱庆润1880年在绍兴开设“义大铜锡店”,制造并贩售日常器具;朱庆润之子朱宝堂将店名改为“瑞昌铜店”。
朱炳仁说,铜是财富的象征,以前家有女儿出阁,嫁妆一定要有铜制品。祖父朱宝堂时期,瑞昌铜店生意红火,不但在外省开设分号,产品还远销京城。朱炳仁幼年时期就在祖父店铺中玩耍长大。
朱宝堂后来把工艺传给儿子朱德源,却逢战乱,致铜原料取得困难。朱炳仁七岁时,父亲结束铜生意,举家迁往杭州,改以经营丝绸、书画社为生。朱炳仁跟着父亲学习书法,并不忘钻研铜艺。80年代改革开放,各行各业兴起,父亲将家传铜雕传给身为长子的他,并希望他把家传铜艺做起来,传承下去。
朱炳仁先从做铜字招牌开始,因为铜招牌看起来大器,也可将铜与生活结合。但因铜有价值,客户挂上铜招牌后经常被偷。朱炳仁决定,只要客户的铜招牌被偷,他便免费重做一块,同时加强铜字固定在木制招牌上的技术。这个作法让他的获利减少,但也从此振兴了祖传工艺。
雷峰塔重建 铜建筑代表作
朱炳仁铜工艺生涯的代表作是重建雷峰塔。杭州西湖边的雷峰塔,是吴越王于公元977年兴建完成的佛塔。民间传说“白蛇传”里法海和尚在此镇压白娘子,雷峰塔因而闻名;夕阳映照的“雷峰夕照”景观,亦为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塔原是砖木结构,北宋时因战乱受损,南宋时重修。明嘉靖年间倭寇围攻杭州,纵火焚塔,木构檐廊被烧,仅存砖造的塔身;后民间传说塔砖可辟邪,频遭盗挖,塔身终于在1924年坍塌,仅存遗址。
旧塔坍塌后,杭州地方人士多次讨论重建。1999年,官方决定重建。雷峰塔虽已坍塌,但塔基和地宫入口还在,如何在保存古塔原址的基础上再造新塔,重建专家委员会决定按古代形式,仍建成砖木结构的宝塔。
但朱炳仁认为,传统结构建筑不足以突显雷峰塔的历史意义。他提出构想,以钢材加混凝土为主体、外观以铜为装饰。
铜蚀1毫米 要花3000年
这个构想引来专家反对,提出“用铜作为建筑材料是否有先例”、“铜用在建筑上寿命会有多久”等疑问。朱炳仁查阅很多资料,例如,铜作为建筑材料的历史、铜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等;并请浙江大学材料系教授做实验,研究铜的耗损。最后得出结论:“在杭州所处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中,铜被侵蚀一毫米,要3000年。”
朱炳仁告诉专家委员会:“中国有三、四千座塔,都是砖塔;如果雷峰塔重建仍依常规做,不过是数千多座砖塔中的一座而已。”
就这样,朱炳仁以数据资料和前瞻性的眼光,说服专家,以铜作为重建雷峰塔的材料。
朱炳仁负责雷峰塔重建的铜工程,在开工前,他做了很多样品,并一批一批送审,没通过的,便研究改进,这样一路做了十几批样品。他说:“当时做样品就算做得再累,但没想过要放弃。”他将铜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斗栱、梁、栏杆、柱、瓦等铜构件都采用铜制,涂层与预氧化技术共有十余道工序,并经过防雷、防水、防腐处理。
重建的雷峰塔,立面形象沿用旧塔平面八角、平座挑檐的楼阁风格,塔高72公尺,占地3000余平方公尺,用铜280吨,有2万多个铜构件。其中,斗栱有352座,阳刻凸花,色调暗红;铜柱表面仿木料光泽;铜瓦图案采用旧塔的荷花图案,青黑浅透金黄色,每个重达2公斤。
新的雷峰塔于2002年10月落成,新塔像保护罩,覆盖在旧塔的遗址上,两者合为一体。外观上,富贵红的斗栱、青黑色的瓦,栏杆、梁柱则是红带金色的雕花,是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塔身八个面交接处拱角上挂有铜铃,塔内展示铜版线刻壁画“吴越造塔图”、西湖十景壁画及雷峰塔历代诗文等。
防火耐高温 研发铜雕专利
朱炳仁说,历史上铜的出现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作为建筑材料,铜有防火不燃、耐高温、耐腐蚀的特性。
由于铜的工艺复杂,造价昂贵,朱炳仁说,古代只有皇室才有实力建造铜建筑,最古老的铜建筑是明成祖建造的武当山金鼎铜殿,只有20多平方公尺。相较之下,新建的雷峰塔,典雅、耐看、坚固,也开启了当代中国铜建筑的时代。
雷峰塔奠定了朱炳仁中国铜建筑之父的地位,之后,他和儿子朱军岷投入铜建筑,在中国及海外有上百座铜建设,几乎囊括中国所有大型铜建筑工程,如峨眉山金顶、桂林铜塔、杭州灵隐铜殿、上海静安寺、常州天宁寺寶塔、江南铜屋、玉佛寺铜瓦建筑群等,并研发出多项铜雕国家专利技术。
2016年9月,20国集团(G20)峰会在杭州举行,朱炳仁带着400名铜匠,历时近半年,参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西子宾馆、西湖国宾馆及机场会客厅的铜构建改造工程。团队打造了会议大厅:铜门、铜顶、铜画与陈列于各场馆内的60多件艺术品,展现了中国铜工艺的典雅。
从做铜招牌开始,现年75岁的朱炳仁做了很多创新,他革新铜氧化技术、开发熔铜艺术,经他手的铜雕姿态多样,表面色彩缤纷,把铜艺带入了新的领域。
朱炳仁在欧美及亚洲多次举办展览,多件展品被收藏。他在台湾有一件作品“同源桥”,在南投中台禅寺,桥两面都是铜雕景致,一面是杭州西湖和灵隐寺,一面是台湾日月潭和中台禅寺,他也因中台禅寺而在台湾打开知名度。
今年4月朱炳仁访问纽约,到各个博物馆看了雕塑,也到纽约长岛纳苏郡博物馆参观户外大型铜雕。他认为铜在表现雕塑的活力上,不输其他材质。今年下半年,他将携带铜雕作品到纽约展出,并将永久展示。他说:“我们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让传统的青铜文化与现代智慧结合,让铜艺创新来创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