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静的新闻理念对当下或个人的启示意义

2019-09-10曹梦娇王天煜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7期
关键词:采访风格启示

曹梦娇 王天煜

摘 要:柴静作为一名被大众熟知的新闻人,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采访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和采訪理念。本文主要介绍了柴静的新闻理念对当下或个人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采访 理念 风格 启示

正文:柴静从湖南广播电视总台文艺广播节目《夜色温柔》的主持人,到去中国传媒大学进修电视编辑,进入央视《东方时空》,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再到主持《看见》,离开央视,到《看见》、《穹顶之下》的出世。非科班出身,却有悟性、勤勉与执着,成长为一名优秀记者。镜头中的柴静犀利、敏锐、客观又饱含锋芒。可能柴静的新闻理念并不适合所有新闻工作者,但是却给予了一些新的新闻人动力与启示。

一、采访是一种抵达,通过智力的较量,让事实浮出水面

柴静的节目主要有《新闻调查》和《看见》,新闻深度报道和现实题材专题纪录节目都有很大难度,要挖掘内幕和揭露真相并不是一件易事,柴静早期采访时觉得应该充满质疑精神,要精心设计、思维缜密、步步紧逼。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她觉得这种采访方式是不太正确的,采访时不应该站在高处俯视被采访者,而应尽量去追求一种平等的方式。柴静说过,采访是一种抵达,这种抵达是对事实的抵达。传统的采访模式对待像杨永信、李阳等类似的人物早已不起任何作用,传统的采访方式也早已找不到这类人的漏洞。柴静开始用智力的较量,避免了严肃、直接的询问和质疑,她开始善于对人的认识和解读。

在采访江西东乡县公安局副局长徇私枉法、设诈死计帮贩卖假古董的弟弟逃脱惩罚的事件中,柴静通过分析对方的心理和人性,在采访中不断调整自己问题的角度,慢慢使真相浮出水面。柴静的深度采访像是“高手过招”,虽不见刀光血影,但却处处充满锋利波澜。

二、关注新闻中的人,人文关怀是本质

“关心新闻中的人”是回归人文精神的体现,关于“丈夫目击妻子被强暴”案的报道,柴静指出部分媒体不顾当事人隐私强行曝光事件是一种暴力行为,本案的报道手法是对于新闻的羞辱。新闻中的人文关怀是必要的,柴静的关注人引发对她的异议,回应说,关注事件中的人,是受托尔斯泰的影响,而这也是她很重要的思想改变。不能仅仅是把冰冷的话筒相机怼到被采访者的眼前,冷冰冰的进行提问采访。在“双城的创伤”中和孩子的互动、在“袁厉害”事件中和聋哑孩子亲昵等,细节体现了人文关怀。

文关怀中可展现事件中的人性,柴静采访“虐猫事件”中的主角,慢慢了解到了主角的婚姻、仇恨,慢慢发现了事件背后的根源。在网络上对事件主角铺天盖地的骂声中,有人质疑柴静太过于仁慈,柴静认为: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柴静细致观察,记录事件中的人性、感受、思考、冷暖,丰富了新闻采访。

三、看见,事件背后的真相

柴静大多做的深度新闻,决定了柴静的思维更要细致入微,将复杂的事实呈现在人们眼前。大部分人认为事件中“对的人”和“错的人”,柴静认为只有“做对事的人”和“做错事的人”。柴静在“虐猫事件”中,呈现出了主角的真实,看见事件背后的复杂人性和真相。李阳的家暴风波背后的多重人格,老兵带回同乡骨灰背后的乡愁,柴静总能发现新闻背后的大量故事,充满了意义。敏锐的意识还原真相,令人对新闻这个行业充满敬畏。

现在生活越来越趋向娱乐化,爆款游戏、真人秀、偶像剧、娱乐综艺、明星网红、娱乐花边……这些越来越占据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对社会真相、严肃事件、社会问题的思考越来越少,像柴静这样的深度报道记者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人们越来越不关注真相,在营销炒作跟风者制造的假象中沉迷。我们所能真正看见的东西少之又少,人们越来越注重利益,越来越浮躁。一个红包就可以让某个关乎行业乱象甚至人命的真相湮没在风中,上级领导为保证自己的收入禁止下属对相关新闻的报道,为了追求首发发出没有经过证实的新闻而遭到新闻反转……新闻行业的问题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秘密。

“通往人心的道路是最艰难的道路,一个记者可能要付出生命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但是你又必须在这个职业当中恪尽职守。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当通过提问将心灵的细节展现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你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这是柴静的解读。柴静作为新闻参与者、解说者、体现者、挖掘者,正是经历了一次次自己与自己的对抗,才能用平常心做不平常的事。“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这就是柴静最简单的自我介绍。沉静地燃烧着,正符合柴静既温柔又犀利的风格。

《看见》是柴静讲述自己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媒体需要敬业和良知,这年头的新闻媒体及媒体人,有多少不是讴歌太平,欺上媚下,娱乐八卦,能有几个是真正的百姓媒体,关注百姓生活的,但柴静则是其中的特例”也许这就是对柴静最好的诠释。她自己用莱蒙托夫的一首诗表达对自己的看法:“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这也是柴静教给我的最后一课:平常心、知足感、进取意。

2003年非典报道,她几乎就凭着一股子热血和不怕死的闯劲展开她的采访报道,虽然真实,但很笨拙,除了自己的间接判断和孤身入病房,几乎从死亡线上抢回了第一手资料方才圆满。“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是她在报道结束后长舒一口气的感言。也许这就是采访报道带给她的成长萌芽。在采访中成长,在采访报道中获得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反思,在事实真相的注脚处,我们要像柴静一样留下自己思考和成熟的印迹。

记者的魅力,需要时间,需要打磨,才能璀璨。耐得住寂寞和磨砺的,才可以走得很远很远。柴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思考,也有对整个行业的思考,柴静身上的东西,无论对当下还是个人,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会。

参考文献:

[1]陈媛媛.我问故我在柴静采访理念解析[J].今传媒,2014.

[2]佚名.柴静:站在最接近真相的地方[J].

[3]柴静.看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13

猜你喜欢

采访风格启示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浅谈记者在体育新闻人物采访中如何打破“中国式思维套路”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