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地市级党报斩获新闻奖的关键因素
2019-09-10刘艳新
刘艳新
摘要:斩获新闻奖,是每个记者的心愿。本文以湖北省3家地市级日报社,以及宁波日报社的获奖作品为例,选取获得省级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从三个方面分析地市级党报突破新闻奖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对获新闻奖的报道作品研究发现,斩获新闻奖的前提不仅要弘扬社会主旋律,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还要落实“三贴近”要求,内容真实,感染力强,社会效果好等。
关键词:地市级党报;新闻奖;瓶颈
新闻奖是检验新闻工作业绩和成果,引导和激励新闻媒体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重要手段。设立新闻奖的目的,就是激励新闻媒体推出更多精品,不断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地市级党报突破新闻奖瓶颈,关键在于深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弘扬主旋律是基本前提
党领导的新闻媒体,必须弘扬社会主旋律,为团结稳定鼓劲。纵观中国新闻奖、省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都离不开弘扬社会主旋律。
中国新闻奖,多数被国家级媒体获得;省级新闻奖一等奖,往往被省级日报、电视台垄断,地市级媒体获奖较难。这些获奖作品之所以能获得新闻奖,都是因为重视新闻的社会价值。而普利策新闻奖,往往过多追求新闻价值。作为地市级党报,虽然处在“夹缝”中,但是弘扬社会主旋律、注重社会效果的价值追求不能变。《黄石日报》2014年度获得湖北新闻奖一等奖的是一组系列报道,记者左聪以《甘以毕生献乡亲——追记老鹳庙社区党总支书记刘伦堂》《一笔一画写就出彩人生——社区好书记刘伦堂系列报道之四》等4篇系列报道,从多个角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为集体利益忙碌奔波一生,为百姓生计倾注一腔心血的社区书记、好榜样刘伦堂。
当然,对于弘扬主旋律的题材,怎么反映、怎么展示、怎么体现?反映主旋律的素材并不等于不能写得生动、形象,吸引人、感染人。相反,这些题材的新闻作品如果把握的好,往往能够产生重量级的“大作品”。如黄冈日报社记者童钟鸣、瞿玲获得2018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报道,《团风县方新村原党支部书记方志金——120本工作日记浓缩40年山村发展史》,通过村支书方志金在40年间写了120本工作日记,记录他从1979年当生产大队长(即村主任)这一年开始,村里的人和事、山村的发展与变化。为新时代留下鲜活的史料,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农村发展的历史轨迹。
地市级党报在弘扬主旋律上存在的问题,有的新闻报道缺乏生动性、感人性,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常常陷入枯燥的说教,给人高高在上,脱离生活实际的感觉。要突破这个瓶颈,就要在如何弘扬主旋律上下功夫,这里面有理念问题,也有技术问题。归根结底,如果不把弘扬社会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新闻报道的主题,注定难以获得新闻奖。
二、追求“短、实、新”是内在要求
任何一篇新闻报道,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果说弘扬主旋律是获得新闻奖的内容要求,那么“短、实、新”就是它的内在要求,也是获得新闻奖的重要标准。
宜昌日报社记者李玉林、周燕琼获得2015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羊门女将”引领万余乡亲“发羊财”》,体裁是篇消息,标题很吸引人,报道篇幅也不长。报道中的新闻人物李红艳虽然只读过高中,但喜欢钻研,并培育出优良品种羊,靠流转土地栽植牧草,建立了饲养记录、防疫日志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带动万余乡亲脱贫致富。
《宁波日报》2014年12月30日刊发题为《春回渡头——宁海规范小微权力的小村故事》的通讯报道,获得2014年度中国新闻奖。这篇报道生动再现了从渡头村“没办法、干瞪眼”到“人心齐,有办法”的变化,深刻阐释了靠依法办事,赢得群众信任,才能带领村子发展的道理。一篇通讯报道,全文只有2200字,却有故事、有细节、有人物,真正体现了“短、实、新”的“走、转、改”要求。
地市级党报要在新闻奖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就要在“短、实、新”上下功夫。先求短,就是在新闻报道中,力求用简短、明快。相反,我们看获得中国新闻奖以及省级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都追求结构严密、语句凝练,报道篇幅尽量缩短。再求实。实就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它是建立在深入细致的采访基础上。“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对于记者而言,深入细致地采访,对于写新闻报道至关重要。宁波日报刊发的《春回渡头》,如果没有深入实地采访,就不可能发现那么多感人的细节,老百姓的语言风格也就没了特色。正是这些细节和语言风格,为这篇报道增添了活力和魅力。最后求新。新闻创作中的新,不仅是形式上的新,而且包括内容上的创新。内容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挖掘新闻事实的普遍意义。新闻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新闻事实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在不同记者的眼里是不同的。地市级党报的记者,应该自觉站在全国、全省的角度來把握新闻事实,努力挖掘新闻事实所包含的普遍价值。
三、夯实内功是根本之道
获得新闻奖的作品,是展示新闻功底的集中体现,这些新闻报道是建立在深厚的新闻基本功之上。只有夯实内功,才能做出新闻精品,才能为争取新闻奖奠定基础。专业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新闻基本功,也不能自动转化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夯实内功就要善于抓住好线索。一条好线索往往决定这件新闻作品能不能出彩。什么是好线索?不是越新、越奇就是好线索,好线索是建立在它的社会意义基础上的,地市级党报的记者只有身怀人文情怀,把人作为新闻关注的中心,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线索,并能从众多线索中筛选出最具价值的新闻线索。
夯实内功就要善于用群众语言,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打破传统的结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以“情”感人。如果一篇新闻作品不能做到以情感人,其新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这种感情不是“秀”出来的,装出来的。只有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才能在新闻作品中散发出对群众的感情。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如果采访群众还摆架子,就不会对群众产生感情。要用心聆听被采访对象,多听老百姓的心声,才能采访到别人采访不到的东西,把自己的情感建立在与群众一致的基础上。“走、转、改”,走的就是基层和群众,这种“走”不是走马观花,更不是蜻蜒点水,而是深植大地,植根沃土。
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新闻的传播力,发挥地市级党报的影响力,也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闻风格。因此,地市级党报记者要善于观察,练好内功,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高能力本领,用群众喜欢看,看得懂的语言,展示新闻报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