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教育要注重“品格”培养

2019-09-10杨连阜

天津教育·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品格中学生教育

杨连阜

【摘  要】自从“工匠精神”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后,培养中学生“工匠精神”和优良品格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需要养成优良的品格,因为未来的中学生,大都是有作为与担当的“大国工匠”。本文对中学生的“品格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品格培养

“工匠”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更具有对工作热爱、对职业敬畏、对品质重视和对产品创新的精神。优良品格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中学生将来大都是国家建设的栋梁,没有良好的品格是不行的。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进程中,培养具有优良品格的未來“大国工匠”意义重大。

一、培养中学生优良品格的必要性

人最重要的品格就是“讲忠诚、肯敬业、有担当、会合作、能创新”,这些品格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发展空间与发展成就。

1.忠诚。忠诚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格,它要求对国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对单位“以集体兴衰为荣辱”,对同事“以真诚友善为准则”,对上级“以忠诚负责为担当”。

2.敬业。敬业的外在表现是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其本质是忠诚的延伸。人只有具备了忠诚的品格,才可能做到敬业。敬业是指在工作中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牺牲个人的忘我工作,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也是对工作本质认识的升华。

3.担当。担当就是对工作不讲条件、不找借口,而是创造条件、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把工作做得更好。有担当的人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与标准,对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思路、有总结、有反思。

4.合作。合作就是能够积极地融入团队,遵守团队的纪律和制度,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胸怀大局意识,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让自己在团队中不断进步成长,不推过揽功,不做团队这个木桶的短板。

5.创新。创新是个人胸怀大志、不甘落后的体现。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总结经验、摒弃糟粕。也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汲取精华、创造精品。

二、学校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1.长期性。“工匠”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中学几年时间不可能将学生培养成大师、大家,但中学时期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能和最基本的、正确的世界观。“少壮工夫老始成”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就是说一个人做任何事情、从事任何行业,即使年轻的时候十分努力地学习,也是要到相当的年龄才会有所成就。学校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毅力与自信,教会他们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在他们的精神高地播下工匠精神的种子。

2.多元性。“工匠”是社会、企业、家庭、学校共同培养和造就的。尽管学校担负教育教学的主要职责,但是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品格的培养却更多依赖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家庭小环境的熏陶。在“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中学时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作为人生第一任老师的父母,要通过良好的言传身教,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注重孩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3.滞后性。从技术层面讲,学校滞后于社会。新材料的研发、技术的进步、工艺的革新等方面的优势都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研发团队。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接触和学习的“职业技能”是很少的。

三、中学生品格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美国学者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是中学阶段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最好体现。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品格呢?

1.重实践。“成功学”认为,环境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格。品格的培养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是要创建科学的“育人环境”,在此前提下一以贯之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品格的训练,绝不能像传授知识那样教师讲、学生听就能实现的,学生工作的可靠性、责任心、独立性和创新性只有在工作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来。教师实践教学目标应包含人格的训练,要担当起品格培养的主要角色。百闻不如一“践”,要充分利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探索发现式教学、合作教学等模式,将品格培养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理论教学也要体现人格的训练,这种训练是全天候、全方位的,而且要不拒其“小”,只求“扬善”与“拒恶”。

例如:对于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的作业而言,教师也要通过让学生“做”作业来进行品格培养,让学生通过认真完成作业培养其责任心、一贯正确培养其可靠性、方法不同培养其创新性、不抄袭作业培养其独立性、与人交流培养其合作性、面对困难不放弃培养其坚韧性等。

2.重规范。学校不仅要进行鼓励教育、赏识教育,也应该进行规范教育、挫折教育,要强调教育的“强制性”,因为实施教育的过程要遵循《教育法》,法律具有强制性的一面。部分学生无故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已成为“课堂一景”,更有甚者不仅自己不学还扰乱课堂秩序,造成教师不能正常教学。有些校长、家长动辄以“体罚学生”约束教师对顽劣学生的“惩戒”,从而造成了教师想管而不敢管的局面,这不仅是教师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社会的悲哀。这部分学生所缺乏的恰恰是优良的品格,育人与育苗一样,不仅要浇水、施肥、防冻、除虫,同样需要人为干预,如掐尖、剪枝、撑枝、拉枝等,看似“残酷”有违天道,实则是“理智”的教育大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要训练学生遵守工作制度,学习按流程工作、按标准工作,能自觉检查自己的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品格。学校是训练场,社会是比赛场,我们不能再姑息、放纵学生了,要切记“严是爱,松是害”,我们应该把制度作为冶炼炉和磨刀石,去锻造和磨砺学生。

3.重示范。规范不如示范。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言行举止的重要性。如果每一位老师都有积极的态度、稳定的情绪、严谨的作风、坚强的意志、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技能和优良的品格,就会产生见贤思齐的示范效应,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形成一个模仿和再创造的人文环境,给学生创设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职业学校的教师绝不能做纸上谈兵的赵括,更不能是齐宣王坐下的南郭先生,我们应该是康肃公面前的卖油翁,为梁惠王解牛的庖丁。

4.重融合。重视校内资源的融合,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学习。基础学科的教师要学习、了解一些专业课程,方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德育》课程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潜在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增强针对性与实用性,尽量避免教学与应用的脱节,做到学以致用。专业课教师也同样要掌握必要的基础课程知识,这一点我们要向德国学习,专业教师要负责“项目”所有内容的教学。例如:德文的计划书与总结,英文的说明书写作,涉及的数学运算,职业能力与社会能力,其教学模式很像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工匠培养过程。所以,职业教育不仅要造就懂理论、会实践的“双师型”队伍,还要打造具有科学教育理念、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凯兴斯泰纳在其所著的《劳作学校要义》中指出:学校需要完成两项任务,即性格训练和职业训练,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公民。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优良的品格,扎下了成功的根基,才能具有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和翱翔天宇的翅膀。所以,优良的品格是成功的原动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一个人有了优良的品格,就有了对工作的恪尽职守,才会成为快乐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奥里森·马登.成功的基本法则[M].广东旅游出版社,2013.

[2]张曙光.植根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J].基础教育参考,2017(4).

[3]托马斯·利科纳著,施李华译.培养品格[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宏火,王辉平,刘胜.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不容易[N].中国青年报,2015.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品格中学生教育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冬季暖男必备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