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体育项目教学的转型

2019-09-10马霄晗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教学高校

马霄晗

摘 要: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关口,肩负着为我国高素质人才身体素质和健康教育把关的重任。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不仅仅只重视实践,还要加强体育对人格的培养,将“体”与“育”结合,从而促进高校体育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7-040-01

1项目教学的现状

1.1教学关系的现状

这里所表示的教学关系就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虽不像理论课那样枯燥难懂,但由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把握,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老师重在完成任务,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甚至部分学生把体育课学分看得比体育课还重要。

1.2教学内容的现状

目前,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专业技能和专项理论知识构成,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远远大于专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达到了失衡状态。对于高校选修课来说,几乎没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即使有,也是在技术课上穿插讲解。对于专项教学来说,理论课的安排也是不成比例,课时少,学到的专业知识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发展。

1.3教学方式的现状

体育教学比其他课程的教学更能够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却没有更多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限于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流,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体育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在锻炼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有些教师片面注重动作技术的教学,而这种“规矩”的教学和达标的目的,导致学生失去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

2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2.1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进行体育活动最基本的目的,长期进行体育活动,能够显著提高人各项身体素质,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减少心肺呼吸系统的疾病,从而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

2.2缓解压力,娱乐身心

在研究中发现,人在运动时会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可以将兴奋与开心传递,所以人在运动时会感到快乐。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促进机体多巴胺的分泌,激发人们运动的兴趣,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从而缓解大脑的疲劳状态,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运动可以帮助自己打败消极的情绪,让自己拥有一份美好的心情,经常参加锻炼可以让自己获得一份乐观的心态。

2.3传递精神,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课堂不仅仅只追求身体的强壮,身心的愉悦,更应该传授一种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面对身体或心理障碍等困难,激发同学们战胜困难,坚持不懈的意志。同时也要向其传递终身体育的思想,不要让锻炼身体只成为体育课堂的任务,更应该贯穿到终身体育。

3教学到教育的转型模式

教学是体育教育形态构成集合的总称。但体育教学不等于体育教育,体育教学更多的是技能的学习,而体育教育则是指体育的全面发展,不仅仅限于体育技能的学习,还包括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精神的传递,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3.1体育技能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在体育教育中占的比重最大,反映出师生之间的教学质量,也是体育成绩好坏的主要評判标准。技能学习其实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同学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门新的技能,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3.2体育知识的传授

根据“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应贯彻落实健康教育,要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知识向学生讲授,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运动知识,其目的就是使大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健康认识水平,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

3.3体育文化的传播

高校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根据地,理应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宣传与教育。而对于高校体育发展而言,则应肩负起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宣传与教育的使命,通过增进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奋斗不息的精神,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

3.4体育精神的传递

传递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体育精神不同于体育知识有具体的文字表示,它是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体现,老师们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遵守规则,不屈不挠以及不服输不认输的品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体育课比其他的文化课更能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这是其他科目做不到的。

3.5终身体育的养成

终身体育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学校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地点,所以学校有责任担起传递终身体育意识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和展示可供一生受用的体育技能和锻炼技巧,帮助学生养成科学锻炼的运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振华.体育教学设计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3.

[2]马德浩.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使命、挑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8.25(5):5-12.

[3]张振华.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33.

[4]杨辉.高校体育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学刊.2014.21(4):71-76.139.

[5]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等.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8):3-33.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体育教学高校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