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中体育精神的培养
2019-09-10顾心雨
顾心雨
摘 要: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文化意识形态,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传播必然是积极向上的。培养体育精神对学生有着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精神包括公平竞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顽强拼搏神、艰苦奋斗精神。学校应积极加强体育精神在校园体育文化教育中的培养,努力试图将体育精神纳入到体育课程设计之中。培育学生优良的体育精神,有利于强化奉献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利于解决当代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现象,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体育精神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7-159-01
1体育精神的内涵
于可红一文中认为,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和进取心等最积极意识的总和,是体育运动的最高级产物。王林毅在《体育精神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培育》一文中指出,体育精神是在体育运动基础上彰显出来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传承文化现象。关于体育精神内涵的定义学术界还有许多,将其概括整理为,体育精神是一种主观意识形态,是体育实践活动的最高产物,是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团结互助,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具体表现为耐力、勇气、意志力、自觉性等,同时它又指导着体育实践活动的选择和进行。
2体育精神的内容
体育精神是人们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的升华和浓缩,它以主体的身体素质为载体,同时又对身体素质的发展起着能动的作用,体育精神提倡以人为本,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公平竞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顽强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2.1公平竞争精神
竞争性是体育活动最本质的特性,倘若失去了竞争性,体育精神的弘扬便失去了活力和意义。公平竞争是体育精神最显著的特征,体育的竞技性决定了体育必然是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所有竞赛活动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在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中,各种竞赛活动中都让学生们加深了对公平竞争的认知和理解,为他们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2团结协作精神
在体育领域中,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是集体努力的结晶,从国家政策扶持、教练员的培养到队友的互帮互助以及对手的激励,都离不开集体。更何况在团体体育运动项目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2.3顽强拼搏精神
顽强拼搏精神是体育精神的核心体现之处。相比任何一门学科,体育这门学科所带来的顽强拼搏精神更为直观、冲击力更为强大。一次比赛的冲刺,长跑过程中的坚持无不体现着参与者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奥运赛场上,奥运健儿夺冠、赛场上升起中国国旗的那一瞬间,无不激励着人们顽强拼搏、进取向上。
2.4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论在什么时代,艰苦奋斗都是每一代人必须要弘扬的优良品质。当代學生普遍缺乏积极的探索精神,要想成为创新型人才,还需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具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体育精神的重要意义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体育文化进入校园,主要是由现实对体育精神的需求和体育精神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教育文化就是将学术意识和人文精神融入到文化当中,经过长期的沉淀和不断丰富,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共识的文化认同。
3.1有利于强化奉献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当体育精神传承到校园体育文化中,对学生的奉献精神集体意识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集体运动项目中,比如球类,每个队员都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责任,同时通过运动中的角色的互动和互换,学生们逐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理解与包容他人。
3.2有利于解决当代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现象
每年都有许多报道类似于某学生在体育测试或体育竞赛中猝死的消息等等一系列事故,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叹为惋惜。根据《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的研究发现:青少年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绝大多数身体素质指标在2005年以前多为持续下降,2010年开始出现转折,但视力不良问题仍然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下降,一些指标甚至不如中学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瓶颈。
3.3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学校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积极培养体育精神对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公平竞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顽强拼搏神、艰苦奋斗精神为本质内容的体育精神,从各个方面体现了积极进取、健康发展的色彩。
4小结
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体现,体育精神是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在校园中培养培养体育精神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道德素质得到提升,有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于可红,张俏.论体育精神与大学精神[J].体育学刊.2014,21(03):80-83.
[2]王林毅.体育精神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培育[J].辽宁体育科技.2017,39(02):111-113+121.
[3]张勇,张锐.对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培养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3):385-386.
[4]赵健.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科技展望.2016,26(32):349.
[5]张洋,何玲.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16(0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