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2019-09-10彭志勇
彭志勇
摘 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明确教学中仍滞留的问题,结合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新教材的应用中,探索适合学生知识和能力共同提高的策略,本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设计符合小学生成长,促进学生乐学善思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经验,围绕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教学效率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只有产生了疑问,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效的学习与问题的产生有着“剪不断”的关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问题的有效创设, 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效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之间构建起桥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原有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兴趣进入到探究之中,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比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笔者在学生预习之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如“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当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了解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来写? ”“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 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 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等等,一步步引导学生领悟汉蒙两族之间的情谊,加深学生的理解、掌握本文知识,同时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学语文也不例外。 因此,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会在教学中提倡“生活即教育”,因此可以得知,小学语文知识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由此可见,在小學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多么重要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摸透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学生都贴近生活,以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所遇到的语文问题,便于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掌握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同时让学生更加了解生活,懂得尊重生活,享受生活,今后创造生活,扶持学生逐步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做学习的主人。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为让学生从文章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笔者一方面带领学生通过抓住文章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特点等掌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另一方面,笔者引导学生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与父亲之间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情,以便引发学生的亲切感,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若自己是废墟里的孩子,自己的父亲会是什么样的? 怎样做呢? 你会对这样的爸爸说些什么? 这样促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文中父亲的心理变化,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以及感受爱的伟大力量。
三、注重因材施教,使语文教学与德育培养相得益彰。
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要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来,并制定因材施教的教育计划,鼓励发挥学生的特长,并培养正确的思想品德素质。 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太好,但是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灵。 语文教师可以在布置学生写作文的题目时,以助人为乐作为作文主题,让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对助人为乐的思想有一个深刻地认识,只要学生动脑想了,用笔写了,这种思想自然就刻在学生的脑子里了。 上面提到的那位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是又喜欢助人为乐的学生,虽然他的作文写得不够优秀,但是里面的事迹是真实的,是令人感动的,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这次作文课,对这名学生进行赞赏和鼓励,在这名学生的幼小心灵里, 自己助人为乐的精神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他得到了精神满足,他在今后的学习成长中必然会更加珍惜这份肯定和鼓励,把自己的优良品德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短板缺点也会积极去克服改进,这种教育效果就会非常积极有效。
三、结束语
合理运用以上的措施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对此进行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景智.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19-20.
[2]张秀娟.浅析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