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的语文”观与随笔写作教学实践

2019-09-10彭建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生命同学语文

彭建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欣赏指导提出:“我们不只是可以从中得到审美的乐趣,同时作者放开手脚自由自主的写法,还能帮助我们减轻写作时受到拘束的心理和畏难情绪,我们应从古代作家自由创作的精神中接受启发,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写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感。”随笔写作的实践,正源于受此指导思想启发,放开手脚自由写作,求取活水源头。

孩子们的生命之流如同一沟活泼明亮的溪水,不知何时被压抑成愁云永昼的积水小滩,亟待我们去疏浚,恢复原有的欢快流畅。生命之流唯有如同哼着小曲向东奔去的小河,才有可能汇入江河乃至大海。遗憾的是,很多小溪还没有体会到外面江河的奔流之势便被截流,生命之河面临着一次更大程度的抽取。以此比喻当下愈演愈烈的语文应试教育写作,绝非危言耸听或哗众取宠。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机械、呆板、急功近利乃至短视狭隘,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各种“武功秘籍”“高分大法”层出不穷。一切以“利益”驱动为目的,乃真正的“利益”驱动型作文。又有“某某速成秘法”崛起,美其名曰“鸡头、凤尾、豹肚”之说,实为新“八股”写作的搞笑版本。正本清源,以“活的语文”写作方式介入,还学生思想河流于清凉活泼之态,是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的语文写作教学不需要那些华而不实的各种技法,不需要那些铺天盖地的心灵鸡汤。最纯朴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最耗内力的办法就是最真心的办法。所以我们提出“活的语文”,对抗当下的不良语文教学之风。活水源头,为其恢复元气,首先得舒筋活络。细水长流,静水深流,才能使生命之河元氣充盈,最终才能形成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之气势。

很多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高一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还是活泼多彩的,作文写得灵气四溢,展现出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轻快地运行。到了高三的时候,他们的作文却变得不堪卒读、味同嚼蜡。这到底是学生变傻了呢,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出了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写随笔是保持学生灵气的一种好办法。坚持写随笔能让他们对人生、社会保持思考的状态,进一步丰盈生命情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头脑时常运转着,各种信息都会进入你的视野,否则即便是大千世界,你也会视而不见。高中阶段正是少男少女们情感意识最活泛的时候,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充沛的时候。内心的情感需要喷发,多少言语需要表达。写随笔正好给了他们这样一个畅快淋漓的通道。反之,不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生命之河长期淤积,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失去生机活力,甚至腐朽变臭。

坚持写随笔有利于学生保持一种动笔写作的姿态。古人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要下笔就意味着思考,有想法不等于会写,会说也不等于会写。作为教师,我们也经常会碰见词不达意、下笔无神的情况。自己本来想好的思路,对着电脑却半天打不出一个字来。一句话——写少了,手生疏了。教师如此,何况是一个中学生呢?

随笔不同于日记,日记有很强的私密性,学生和老师不能进行有效沟通。而随笔是需要学生抒写教师批改、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项教学工作。学生的内在情感在随笔中一一呈现,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灵脉搏。这里不是说教师像侦探一样时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而是通过随笔和每一个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亦师亦友,不亦乐乎?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的语文教学时常被应试教育绑架,不知不觉间已经偏离了教育规律的正常轨道。随笔教学很难坚持,一般最多只能在高一和高二两个学年进行,到高三时,教师和学生都会很无奈地选择放弃。

首先,随笔教学实践是一次漫长的旅行与等待。以“慢的教育”见证一次漫长的收获。我们需要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实践、收集、整理。正如龙应台所说的:“我在向往一个境界——慢的境界。”做教育,你得用平和的心态去静静地“听花开的声音”。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喜欢玩“运动式”的煽情与透支。这就注定了我们的“随记漫游”进行起来无比艰难,没有掌声,没有鲜花,甚至不被人理解和包容。教育被利益所裹挟,我们时常顶着炎炎烈日和凛冽寒风踉跄前行。

这注定了是一次狭路相逢智者胜的交手。在夹缝中求生存,学生要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完成,越是到后来行走越是艰难。我们都明白“随笔”写作进行到高二就得结束,一切为高考让路。我赠给学生们一幅对联——“恒心搭起通天路,勇气冲破智慧门”,以警醒他们随笔的重要性。据以往经历可知,学理科的同学到了高三时,整日沉浮在数理化生的题海,已经没有时间浮出水面呼吸一下有氧空气了。长此以往,心灵之河流日趋干涸,老师们每次改月考作文的时候总是摇头叹息:还不如高一的时候写得好了!每次都是议论文写作,搜肠刮肚凑字数,最后形成的文章干瘪无味、灵气全无。

随笔写作的实践还很考验老师和学生的耐心。这是双重考验,要坚持下来不容易。当科代表没有及时收集随笔本的时候,你不要生气,或许存在方方面面的原因。学生都是有惰性的,或是真正遇到什么困难,比如说前一天晚上有做不完的理科作业等等。这也要求教师有相当高度的教育情怀,要有呵护之心、包容之心,要及时沟通、鼓励。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引导。要保证随笔的质量,教师的引导是关键。我的做法是提出一系列的专题写法供学生参考。因材施教,学生只有写自己最喜欢的、最熟悉的话题才能写出好文章来。例如,美食系列、山水旅游系列、热爱家乡系列、童年怀旧系列(小传记)、读书笔记系列、评足球篮球系列、小说系列、影评系列。邱某某同学就是一个“吃货”,他把重庆的面食统统吃个遍,然后开始写,小面、杂酱面、牛肉面、豌杂面、肥肠面、燃面、担担面……可以说,每一篇都是高质量的重庆“舌尖上的面食”。我的评语是:你一定要亲自品尝后再写,要写得老师、同学们读起来都咽口水才算成功了。某同学喜欢看《史记》,每次随笔都写读书笔记。我就鼓励她说,时间一长就成了“某某同学读《史记》札记”,将来可以结集出版了。对一个高中生而言,这是巨大的鼓励,一直把《史记》读完,并留下完整的读书笔记本身就是莫大的收获!还有很多同类案例,不一一举出。

其中,写现代诗和小说是特别值得鼓励和倡导的。写现代诗需要精确的文笔锤炼、巧妙的意象捕捉与组合,这很考验一个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你会发觉,一个喜欢写点诗歌的同学,一般都有些“小文青”范儿,语文素养也都很好。从诗歌鉴赏的角度看,写现代诗的创作经验有利于促进对现代诗歌的理解与分析。十六七岁正是充满诗意的年龄,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诗和远方”。有几个同学喜欢看网络小说,在随笔里居然进行小说连载,比如《逃亡者》《九龙转生》等等。对此,我觉得不管写得好与坏,只要喜欢动笔就是好事。长篇小说的构思非常锻炼一个人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我只是善意地提醒他们不可沉迷其中而耽误了其他学科的作业,写小说可以作为一种业余兴趣爱好,在休息之余写着玩玩,毕竟他们现在还是高中学生。

此外,还有一种特例情况。比如,张某某同学写作能力很差,提笔忘字,下笔无神。我给他提出的建议是,先从描摹自己的同學开始。如同美术的素描,你若能把一个同学用文字描述得惟妙惟肖,也是很锻炼文字功夫的。事实证明,张某某同学还是很能写的,他把他们那个寝室的兄弟依次写了个遍,各个都写得惟妙惟肖。原来他还很有幽默、喜剧的天赋,读其随笔常常让我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现在,他的随笔已经成为老师很期待的文字。他自己也在其中找到了乐趣和信心,手越写越活,头脑越写越灵光。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评语”至关重要。有时候,我也很忙,于是写上寥寥几个字的评语就把他们打发了。可是,学生不满意了。他们就在随笔后面给老师提意见:“老师,我辛苦写的随笔,您怎么能这样呢?我都没有写下去的动力了!”从此以后,我也不敢偷懒了。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心心相印的教育。学生愿意和你沟通,共同进行一项活动,说明他们还喜欢你,信任你。作为教师,应当欣慰与满足。

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高二即将结束,手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某某班级随笔合集(初稿),翻开他们两年前到现在的随笔,鲜花绚烂般的文字映入眼帘,心里又多了一份欣喜,也有一份感伤。这样充满灵气的文字抒写,他们还能坚持多久?高三正在一步步地逼近,我们的随笔还能继续吗?哪怕是写作次数减半,可以吗?面临艰难的选择,有一个班已经有些时日收不上来了。集体的沉默代表一种无形的声音,孩子们的抗拒显得很无奈。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高三,当同学们纵身于题海,教师肩负巨大压力,同时还要完成随笔的整理、编辑成册工作,为他们的青春足迹留下一点东西。作为教师,这付出是值得的。他们的生命曾经如此绚烂,如此多姿多彩,愿生命灵动之河得以延续,能浩浩汤汤奔腾入海!

我的随笔教学是在“活的语文”观下选择了最基础、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当下的教育一味地追求“高大上”,而华丽的外表下尽是浅薄的煽情。形式压倒一切,大多数都是在作秀。只求过程“精彩”,哪管结果苍白。教育需要情怀,中学语文教育更需要情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呵护,更需要正确的引导。我们需要名师,更需要明师。最基本的教学规律众人皆知,但是我们时常视而不见。

我的随笔教学实践正在路上。即便是风雨交加,我愿“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所谓,一念既出,万山无阻。“活的语文”观是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教学方式,是对一群鲜活生命的真切呼唤。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写作,做一个思想自由而人格独立的人。最后,我猛然想起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救救孩子……”的声音还在历史的天空中回荡,“彷徨”依然,我们仍在“呐喊”中前行。

(作者单位:重庆市育才中学)

猜你喜欢

生命同学语文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