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小说中的文化生态学解读

2019-09-10胡叶婷

关键词:文化融合文化冲突亨利

胡叶婷

摘 要:亨利·詹姆斯被称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和沟通欧美大陆的文化使者。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最为倾心并致力一生的是“国际主题”小说。他前期创作的小说中主要展现欧洲旧世界和美国新世界的文化差异和冲突。随着阅历的加深和审美视角的成熟,他的后期作品开始逐步关注人类的主体性、不同民族的人在各种文化冲突中的取舍以及如何达到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人类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文化生态学最早是由斯图尔德提出的,指用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文化研究,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内在联系。本文将依据这一理论,分别选取了亨利·詹姆斯前期和后期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黛西·米勒》和《金碗》进行研究,分析美国人置身于欧洲文化这个大环境下的种种遭遇,从最初的颠覆性冲突到后期欧美文化的逐步适应与融合,并最终形成一种崭新的生态文化。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小说;文化生态学;文化冲突;文化融合

一、亨利·詹姆斯的国际主题小说

亨利·詹姆斯是20世纪初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之一,在美国和英国的小说史上都占有独特的地位并在其小说中架起了欧美文化桥梁。“亨利·詹姆斯的写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阶段是从1865年到1880年,在此期间,詹姆斯确立了自己的作家身份,主要出版了《德莫福夫人》、《美国人》、《黛西米勒》等作品,均是讲述了一个年轻天真的美国人面对欧洲复杂生活的故事。他的第三个时期是从1897年开始直到他去世,在这段时期,他出版了三部伟大的长篇小说:《鸽翼》、《大使》和《金碗》。早期和后期的亨利·詹姆斯主要致力于国际主题的写作。亨利·詹姆斯也是第一个把国际舞台作为他小说的主要关注点的作家,他的早期作品涉及文化对比,而融合则体现在他的后期作品中。事实上,不同文化的融合是亨利·詹姆斯毕生的追求,经过不断的探索,詹姆斯的梦想最终在他的作品中实现了。他早期的美国男女主人公由于天真和无知,常常成为欧洲社会的牺牲品,在与老练的欧洲人和欧化的美国人的对抗中,他们要么失去快乐,要么失去生命。德莫福夫人、黛西·米勒和克里斯托弗·纽曼都是这种不和谐的文化环境的受害者。而在他后期的国际小说中,亨利·詹姆斯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则更加成熟。随着欧美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他对欧美之间激烈冲突的关注趋于淡化,而对人内在本能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因此,他后期作品中的人物既不能被认定为美国人的天真,也不能被认定为欧洲人的世故。这种对比通过对人物的更深的认识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在美国人来到欧洲之前,他们对欧洲文化一无所知。而在他们和欧洲人打交道之后,甚至在经历了痛苦的思想斗争后,他们获得了美国人身上从未有过的智慧和对美的欣赏。因此可见,亨利·詹姆斯后期作品见证了文化冲突趋于文化融合的过程。

二、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国际主题小说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起源于文化与生态的交叉学科,指的是利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这个概念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出现是由美国学者斯图尔德正式提出的,在他的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一书中,他指出:“文化生态的主要意义是适应环境,”冯天瑜认为:“社会中的人们不仅仅作为生物与其他生物交流,同时也带来了文化[1]他也被看做是第一个将文化因素引入生态系统的学者,他认为人类首先应该通过适应文化来适应环境[2]。在文化理论的应用中,文化被视为研究的对象,而生态学只是一种方法,一个过程。文化生态学是一门蓬勃发展的跨学科学科,它以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现象。在文化的研究中,将生态学应用其中,形成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旨在说明文化现象有其独立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事实上,最初的文化生态学关注的是外部自然环境中的文化适应,而后来的文化生态学关注的是促进或阻碍文化发展的各种复杂变量。那么现在的文化生态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从微观层面上来讲,它指的是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因此,文化是在周围的社会和物质环境的背景下看待的:既要考慮文化对环境的影响,也要考虑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梁渭熊提出文化生态学是“探讨文化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这里提到的环境包括影响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它一般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的因素如社会和经济系统、政治机制和地理情况而内部环境指的是一个大文化下的各种文化:例如,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习惯、不同习俗和不同的地区的文化等等……”[3]。尽管文化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本文所述的文化生态学具有与自然科学生态学相似的新意义。人类文化中的各种组成部分被看作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所有的部分在这个新鲜的意义上相互作用。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使人类的文化得以永恒,并保持着文化的平衡。作为著名的美国小说家和文化使者,亨利·詹姆斯为国际题材小说的创作贡献了几乎一生的心血。在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小说中,他非常细致地对比了这两个社会,并试图在激烈的文化碰撞和文化融合之间平衡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可以说,詹姆斯一生都在探索美国文化的发展,寻找着前进的道路。在他看来,先进文化应该是美国人的道德与欧洲人的智慧,或者用他的话来说,是知识与经验的结合和平衡。本文选取了亨利·詹姆斯早期和后期的两部代表作《黛西·米勒》和《金碗》,将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揭示亨利·詹姆斯如何从欧美的颠覆性文化冲突走向解决这一冲突并实现文化融合的。

三、欧美文化的颠覆性冲突

《黛西·米勒》被公认为是詹姆斯早期国际小说的成功之作,也帮助他确立了国际主题小说家的美誉。在他看来,美国人通常是真诚的,天真的,道德的,但有时他们是没有礼貌和无知的;欧洲人通常都是老练、彬彬有礼的。然而,他们的成熟常伴随着道德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每当美国人遇到欧洲人,激烈的文化冲突一定是不可避免的。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后期的欧洲,来自纽约的一个美国富裕的商业家庭的黛西·米勒带着母亲和弟弟来到欧洲进行文化访问,彼时的欧洲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遗产,所有的人都遵守一套严格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的社会礼仪。经历了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则形成了不同于欧洲的独特规范。此外,民主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兴起更加深了民主和自由的氛围。因此,美国上下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由,这在欧洲是前所未有的。

文化决定了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任何个体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由自然存在转向社会存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内化。因此,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活动来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个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文化的变迁。这就是文化生态研究探讨的文化和环境之间的交互[3]。《黛西·米勒》中,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是美国人,但是他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是黛西和她的家人,另一派是欧化的美国人。在小说里,美国的道德与欧洲的邪恶的文化冲突、美国的自由与欧洲的习俗之间的文化冲突时时交织在一起。每一种社会文化都在其发展史上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生态环境,即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美国的文化也是在独特条件下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自然环境、民族多样性、宗教的多元性、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多元性,这些因素都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也是促成“新世界”的形成和“新文化”的形成的主要因素。黛西作为当时美国文化的典型产物,具有强烈的美国特色。在美国,社会并没有严格的阶级阶层和严格的礼仪。人们在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甚至不同性别的人交流时享有更多的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黛西·米勒对阶级差别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任何严格的规则限制她与男性朋友的交往,她是独立的,完全享受做任何她认为正确的事情的自由,是一个典型的爱默生式的人物。而所有这些在欧洲都是不允许的。因此,由于她个人的无知和社会的无情,她被欧洲群体所排斥。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大陆上,黛西总是那么不合时宜。“粗俗”这个词是亨利·詹姆斯和他的叙述者用在她身上最多的词汇。在这个陌生的国家,黛西是不灵活的,更糟糕的是,当人们告诉她如何说话和行动,她总是坚持她的老方法,在追求文化丰富性的过程中,最终把黛西推向了死亡。

根据弗洛姆的理解,“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互相屠杀。”[4]人类的破坏性即是文化的破坏性,也是反文化生态的原因。由于反文化生态的存在,导致了文化生态的不和谐和冲突。黄正泉认为,“文化生态的和谐是人类生存的智慧。文化生态的危机则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条件”[5]在追求文化丰富性的过程中,黛西是失败者。从表面上看,她的天真和固执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被欧洲化的美国人和欧洲人的偏见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由于反文化生态的存在,导致了文化生态的不和谐和冲突。文化生态学的学者认为不健康的文化生态系统会导致价值的缺失;相反,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可以导致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生态学承认文化的多样性,相互宽容,相互学习,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多样性产生稳定”。[6]从《黛西·米勒》中,作者着力展现了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峙,强调两者在价值观上存在巨大差异,他们的冲突是难以调和的,无论是美国人黛西,还是欧洲人,都无法从外来文化中学习到最好的东西,故最终导致了黛西的悲剧。而亨利·詹姆斯也正是因为具有先进的文化生态学意识,在他创作国际题材小说生涯的后期,他改变了对人性的关注,转为探索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方法。

四、欧美文化的逐步融合

詹姆斯最后一个硕果累累的创作阶段是1897年至他去世的那段时期,期间出版了三部伟大的小说:《鸽翼》、《大使》和《金碗》,这三部作品标志着其国际主题的回归。而之前的创作阶段,所有关于国际主题的作品的结局都是以悲剧而告终,不管是德·莫夫斯夫人、纽曼还是黛西,均在向欧洲文化致敬的路上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詹姆斯仍然坚持在追求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尽管暴露出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不足,美国人仍有吸收欧洲文化精华的能力。

《金碗》是詹姆斯的最后一部小说,其在风格和内容上都与詹姆斯的作品截然不同。从技术上说,这也是他最精雕细琢的小说,正如詹姆斯自己承认的那样,“我认为这是我写过的最好的一本书”。[7]在这部小说中,詹姆斯继承了他一贯的创作视角——国际主题。然而,这个主题对于詹姆斯来说与他早期作品完全不同。它不再是一种文化比较和民族冲突的工具,而是一种媒介,将詹姆斯的世界观投射到一个文化生态和谐的世界。在其后期作品中,詹姆斯将注意力转向了对一般人性的探索,倾向于把人类看作一个整体,而不管他们是什么民族。因为人是构建和谐世界和文化生态的体,它是由人的生理特征和生存需要所决定的。人类对文化生态的 努力是必的,否则人们将处于“异化状态”[8]许多学者从理论上研究了文化生态学的内涵,认识到社会发展、人类幸福与文化生态学的密切关系。文化生态环境一旦被污染,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因为它会腐蚀人的心灵,破坏人的道德。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深入研究了婚姻中的自私、不负责任、冷漠等根本问题,而民族礼仪和价值观的差异等文化冲突则没有得到重视和阐述。詹姆斯自己宣称,“金碗的主题并不是某些罗马人作为罗马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如果所有相关的人都是美国人、英国人、罗马人或其他什么人,那么在每种情况下,这个主题都可以完美地表达出来”[9]宏观来看,詹姆斯塑造的四个主要人物并没有民族身份,仅是具有一般人性的善与恶的品质。在国际主题的创作过程中,詹姆斯和他的主人公们都在逐渐走向成熟。在《金碗》中,女主人公玛吉成功地经受住了生活的打击,从一个典型的“无法接受生活的攻击”的美国女孩变成了一个完全成熟完美的人。揭示了詹姆斯的价值观:即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文化融合和文化生态是现代世界的一种趋势,人类在实现文化和谐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说的女主人公玛吉的父亲亚当·弗维尔是一名鉴赏家,他带着玛吉来到欧洲,目的是在妻子去世后建造一座美国博物馆。在欧洲,玛吉结识了意大利王子阿美利哥并结婚了,但玛吉发现她的婚姻生活使她的父亲独自一人,所以她认为她有责任为他找一位妻子。于是她把她儿时的朋友、美国侨民夏洛特斯坦特,介绍给了她父亲,于是夏洛特斯坦特成为了她的继母。出乎她意料的是,夏洛特·斯坦特和阿美利哥曾经是恋人,但曾因为贫穷而被迫分开。夏洛特嫁给亚当·弗维尔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想摆脱经济困境,另一方面是想有机会接近她的老情人阿美利哥。婚后,在亚当和玛吉不知情的情况下,夏洛特和阿美利哥仍然彼此依恋。在阿美利哥看来,婚姻只是获得金钱、助其享受王子地位的手段。而玛吉的父亲也认为阿美利哥只是她家庭艺术收藏中的一个,而不是一个活着的丈夫。就这样,这个无辜的美国女孩陷入了巨大的悲剧之中。在这部小说中,玛吉仍然是一个詹姆斯式女主人公,被赋予了独特的美国天真和善良。在小说的开头,她就充分展示了美国人的善意,甚至赢得了夏洛特略带嫉妒的感叹:“她不够自私。一个人绝对不需要为她做什么。她是如此谦虚。”[10]这种天真和纯洁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她的悲剧。然而,在发现丈夫和好友私情之后,她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而是运用智慧处理了这场家庭危机。一方面,她没有暗示,也没有揭露这个阴谋。默默隐忍,用爱来感化迷途的丈夫;另一方面,在对待情敌夏洛特方面,玛吉虽然对其充满怨恨,但还是对她保持应用的尊重使其放松警惕。最后,为了维护父亲与自己的爱情,做出了与父亲相隔万里的决定,选择与丈夫长相厮守。玛吉的聪明和勇敢不仅赢得了丈夫对她的赞赏和尊敬,还衬托出了夏洛特的愚蠢和自私。玛吉的自我发展也反映了詹姆斯的成长,代表了其文化理想发展的巅峰,因为玛吉是唯一一个在詹姆斯的文学世界里拥有一个完整家庭,一个成功战胜命运攻击的女主人公,这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是從未有过的。

從《大使》到《金碗》,詹姆斯一直在完善他的主角,以实现他的文化梦想,坚持他的文化理念:即大西洋两岸相互冲突的文化是可以共存的。美国人玛吉和欧洲丈夫最终的结合被证明是“社会融合”的希望,也印证了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所认为的“不同群体之间无论外表、习惯、行为有多么的不同,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总是大于差异 ”[11]

五、总结

作为沟通欧美大陆的文化使者,亨利·詹姆斯他最为倾心并致力一生的是“国际主题”小说。他前期创作的小说中主要展现欧洲旧世界和美国新世界的文化差异和冲突。随着阅历的加深和审美视角的成熟,他的后期作品开始逐步关注人类的主体性,通过不同民族的人在各种文化冲突中的取舍,如何达到文化的有机融合,因为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只有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彼此的差异,取长补短,才能实现文化的真正融合与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詹姆斯对欧美文化融合的开创是开明的。在《巴巴丽娜夫人》的序言中,詹姆斯设想了在不久的将来欧洲和美国之间的“社会融合”。“在国际上所有的小喜剧和小悲剧的背后……微妙地潜藏着一种思想,那就是受过教育的人最终会达成某种崇高的共识。”[12]他对“社会融合”和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乐观预言,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因为随着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频繁,文化冲突日益淡化,追求文化发展和社会和谐必将成为主流。可见作为一个目光敏锐的作家,亨利·詹姆斯在其一生的写作生涯中,不断探索不同文化融合的途径以达到人类的发展,体现了其前瞻性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生态意识,也让他也赢得了伟大作家的美誉。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9.

[2]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3] 梁渭雄,叶金宝.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J].学术研究,2000,(11):5-9.

[4] 弗洛姆.孟禅森,译.人类的破坏性剖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1.

[5] 黄正全.社会和谐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导言[J].湖南社会科学, 2009,(2):1-8.

[6] 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9,(6):19-25.

[7] Fowler, Virginia C.Henry James’s American girl[M]. Wiscons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4:27-108.

[8]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精典读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84.

[9] Sharma, J. N. The International Fiction of Henry James[M].New Delhi: The Macmillan Company,1979:30.

[10] James, Henry. The Golden Bowl[M].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1995:61.

[11] Curti, Merle. Human Nature in American Thought[M]. Wiscons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0,XII.

[12] Anderson, Quentin. The American Henry James[M].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57:36.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文化冲突亨利
找找看
大公鸡亨利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找找看
“文化冲突”让日剧很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