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研究现状

2019-09-10晁晓芳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育目标核心素养

晁晓芳

【摘要】:我国的教育目标从最初的“双基”发展到“三维目标”再到现在提出的“核心素养”,可以看出我们对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其自身内在形成的思考与创新的能力与素质,那么在“核心素养”之下,我们的学校要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首先最应该关注的就是课堂,因为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其能力与素养的形成也是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内化发展的,所以说现阶段学校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课堂,【1】实现课堂转型,落实“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教育目标 核心素养 学校改革 课堂转型

一、课堂转型的内涵与特征

(一)课堂转型的内涵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了十几年,我们常说“理论指导实践”,如果说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理论的话,那么课堂转型就是实践,是新课改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核心素养的提出必然要求我们的课堂从以前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学生学、教师导”的主动性教学,因为只有课堂变了,教师才会变;教师变了,学生才会变;学生变了,我们的教育才会变!【2】教育改革只有深入到课堂实践中去,我们才真正的触碰到了教育改革的深水区。【3】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主要体现了教育观上的三大转变:(1)教学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2)学生观从“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转变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知识观从“知识的传递性”转变为“知识的建构性”。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课堂转型是指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焕发课堂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课堂转型的特征

课堂是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主场所,真实性的课堂应是基于对话与合作的实践性活动,它必须是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的,如果学习只存留在表层浅显性的知识层面,那学生就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不能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必须体现学生学习的根本性转变。

1、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能动学习

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能动学习,其实是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任务真正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眼中有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一个问题的出现不是由教师通过灌输把问题的答案教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积极主动地思考交流之后给出的自己的见解,那么我们说这样的学习是真正的能动学习。

2、从自主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的学习更多的带有竞争性的意味,通过分数的高低来选拔学生的考试标准,更是让学生以成绩为学习的唯一,学习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甚至要超过他人,分数高就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反之,自己就很失败。这样的学习只能是异化的学习结果,真正的学习是在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中产生的,因为人本身就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根本不存在封闭性的知识,而且研究早已表明,协同学习要优于竞争学习。所以说,在课堂转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师生间,学生间的协同精神,营造协同学习的环境,共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3、从表层学习转变为深度学习。

学生的学习如果只停留在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简单习得,那么这样的结果只能让学生停留在对知识的简单加工层面,例如在课堂上,学习一节课就只是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周而复始,学习就成了对每一节课内容的堆砌,是“量”上的增加,而不是“质”的飞跃,这也是为什么当学生把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完之后,进入更高的阶段时,之前所学习的内容基本上就忘记了,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要求学生的学习是有深度的,是可以迁移的。

二、我国课堂转型的实践经验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在当前的信息化背景下,科学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加速了教育在各方面的变革。

从美国引进的“翻转课堂”新型教学形式深刻的改变着我国传统式的“草根课堂”,引发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催生了我国课堂转型的新型教学实践形式。作为一种信息化时代教学形态变革的典型,翻转课堂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顺应了时代对教育的诉求。【4】翻转课堂秉承的是“先学后教”、自主学习、注重课堂互动、交往、合作与探究,关注主体的体验、教学要为主体服务的理念,其本质是回归真正的逻辑起点——学生的学习。它不仅是教学流程的翻转,也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不只是对传授知识与知识内化过程的翻转,也是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的全方位的转变。

(二)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一个人不可能独自成长,因为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逐渐成长发展的。在课堂上,学生想要获得“真实性学力”,就必须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学习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性实践。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好像是隔绝在了两个世界中,教师一味的讲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就算偶尔有些互动,也激不起思想的火花。

在基础教育改革之后,我们提出课堂要重视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虽然很多学校也进行了实践,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交流是一种虚假的表象,没有实质性的对话,师生与生生并没有形成学习的共同体。鉴于此有些学校的课堂教学致力于构建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实现课堂转型。比如,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通过转换班级座位的摆放形式,改变当前的学习环境,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对话式教学”;【5】再比如,江苏江宁实验小学设计的项目化学习,就是以情景化,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来设计教学活动的,它能极大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10).

【3】黄浩.课堂转型,转向何方?[J].中国教师报,2019(01).

【4】郭文良,和新学.翻转课堂:背景、理念与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

【5】郑艳红.课堂转型从空间转换开始—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座位安排探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4).

猜你喜欢

教育目标核心素养
论教育目标如何契合社会需要
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若干问题的思考
教育目标多元化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分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韩历史教育目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