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 应从小学生抓起
2019-09-10蒋胜莲
蒋胜莲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感恩情感的形成是需要经历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超越的过程。人要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正面引导和培养学生感恩价值观的形成,能提升学生人格修养。
关键词:感恩 ;小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感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知恩教育,就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
一、感恩教育加紧了学校德育
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是学校德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作为孩子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学校和道德与法治老师,要清楚地知道感恩教育不可松解。
(一)让学生明白感恩内涵
感恩包括哪些内容呢?感恩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表现的“恩”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有社会对我们的关爱之恩;有祖国对我们的呵护之恩;还有大自然对我们的滋养之恩…… 因此,我们应明确教科书中的感恩教材,为学生诠释其感恩内涵。
(二)让学生感受感恩氛围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创设独特的校园感恩文化。一是学校为他们营造一种充满感恩的校园环境,比如张贴宣传画报、出黑板报,组织学生进行感恩故事比赛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等。二是学校专门设立校园“感恩节”。三是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四是用身边可亲可学的楷模,开展宣传学习活动。例如,本班的李立同学每周末都坚持推瘫痪的奶奶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我们就以他为榜样鼓励更多的学生和爷爷奶奶亲近,让爷爷奶奶开心。这样一来,在班级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感恩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深受触动,并积极主动地用实际行动来实现报恩、施恩。
(三)让学生萌发感恩意识
感恩又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来自心灵,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也就是感恩意识。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因此,在教学中,从各个角度、多层面地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制》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操心》一课,我设计“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在爸爸或妈妈的帮助下,进行家庭自我服务劳动,减少父母的负担,使学生从小就树立感恩意识。
二、感恩教育弘扬了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感恩文化受到严重冲击,面对蜂拥而至的现代文明,人民对物质欲望无限追求,更显得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因此,感恩教育是弥合传承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工具,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要让小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人做起,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感恩。一是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例如,适逢父亲节,向父亲说一句感谢的话说或说一句“爸爸,您辛苦啦!”或为父亲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让父亲享受一份感动。又比如,三、八节这天安排学生给妈妈做一件事情。二是感恩老师。老师可以说是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是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和如何做人。例如,教师节这天,早上第一次遇见老师送上一句祝福的话语。三是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同学不仅是小学生心中最纯也是最真的朋友,更是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的好伙伴。
三、感恩教育整合了教育资源
(一)言传身教渗透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应从成人那里耳濡目染,去感受,去效仿,成人的感恩行为,不断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教育资源实施感恩教育。
1.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感恩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小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
2.参与感恩教育实践。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经常结合教材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
3.拓展校园网络渠道。学校建立感恩教育网络平台,通过网络与小学生平等的、双向互动的、真诚坦白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4.感恩教育塑造了健康心理
感恩情感的形成是需要经历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超越的过程。现代社会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却没有提供充足的信仰与追求。人要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正面引导和培养学生感恩价值观的形成,能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一是珍爱生命,乐于感恩。珍爱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社会和国家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爱自己的生命,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希望我们一生平安,珍爱生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社会、祖国,为我们提供了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爱生命,就是对社会、对祖国最好的回报。二是培养责任,勇于感恩。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在感恩教育中,渗透了承担责任教育,教育了学生感念祖国之恩,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
四、感恩教育构建了和谐社会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尤为需要感恩教育,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培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一是在儿童阶段如果没有进行感恩教育,没有让感恩教育在孩子们心里扎下根,长大后也必将缺乏感恩意识,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谐的社会,不能很好地与伙伴合作,不懂得与伙伴分享。因此,在教学中我恰当地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例如,我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玩得真开心》一课时,我就积极组织孩子们在班级开展玩具分享会,让孩子们把各自的心爱玩具拿来和同学一起玩,交换着玩。这样,在玩耍的过程中国渗透了分享,懂得了回敬就是感恩。二是感恩情怀是现代人最起码的素质,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情怀。例如,我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时,我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样香喷喷的饭菜是怎么来的,引出了在田地里辛勤劳动的人们,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辛勤劳动的人们的感激之情,倍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因此,只有每一个人从小接受感恩教育,培养了感恩情怀,才能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感恩价值观,才能形成适应社会和谐的个人,才能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总之,感恩教育不能是一阵风,需要长期地耐心地渗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去领悟。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一方面有赖于良好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更需要学校通过相关课程,借助丰富的社会生活案例辨析以及社会生活的实践体验。感恩教育犹如一颗神奇的种子,一旦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就一定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王玲. 论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与实施[J]. 西部素质教育, v.2(02):136-137.
[2]陈梅兰. 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及实施策略[J]. 好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