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的有效提问
2019-09-10谢桂娴
谢桂娴
[摘 要:提问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经常要用到提问这种方式,然而提问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很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心理课堂的有效提问,本文从提问的两个要求到心理课堂要问什么,最后以心理课堂上提问要注意的三个问题作结,较为全面的探讨了心理课堂的有效提问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有效提问;提问;课堂教学;心理课;思维]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怎样的提问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能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呢?本文从“提问的要求、问什么、提问要注意的地方”三个方面对心理课堂的有效提问进行肤浅的思考。
一、提问的要求
(一)提问要具有思考价值
在心理课的教学中,会有部分老师因为心理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可以按老师的思路自由发挥,因此到了心理课上,提问是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带着学生打问题战,或让学生思考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其实一节合格的心理课最基本要做到的就是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好好地思考心理课上那些知识点该教,应该如何教;好好挖掘本节课内容中的有价值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准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提问的问题要具有思考价值,能引导學生的思维发展,唤醒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二)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还记得一位教师教学《我的情绪我作主》,教师一上课就告诉学生这节课进行考试,学生紧张了一下后再告诉学生不用考试了。接着老师提问学生刚才的感觉,学生的回答顺利导入课题——情绪,这样的提问是具有针对性。但是接着老师提问学生情绪的概念,其实老师的课堂设计的原意是希望学生自己总结出情绪的概念,于是学生就用了很长的时间去解释情绪,学生越说越起劲,以致局面一时难以控制,这个责任当然是由于教师的提问不当而引起,因为在心理学上,对于情绪的概念是有普遍认可的概念的,不需要我们的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情绪的概念,而且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情绪的概念不是重点要介绍的内容。我们在提问几个学生对于情绪的认识后就可以直接告诉他情绪的概念了,这样的混乱是教师提问没有针对性造成的后果。
二、问什么
(一)问出学生的思维
提问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如一节对高一学生上的心理课《表达的方式》,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要求学生蒙着眼睛用手指传送电报,第二个活动是要求学生听话绘图,第三个活动是观看一段无声无字幕的影片,要求学生写出来影片的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人类传送信息的时候,上列三种方式,那种方式最好?这时很多学生都表示这三种方式都不好,老师再提问,那么怎样的方式传送信息更好?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纷纷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再作一个小结。其实这个课上到这里已经是完成了授课任务,但是老师留下了一个题目给学生思考,那就是如果在人际沟通中,那些表达方式更好,在什么场合下运用?这时学生的思维通过老师的提问纷纷都激发了,对于答案,其实不需要老师说太多已经心里有底,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了促进作用。
(二)问出学生的趣味
同样一个问题,教师设计的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兼具趣味性,不仅能吸引学生,还有助于推动课堂的进展。如一节小学四年级的心理课《换个位置想一想》,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苹果实验,老师拿出两个苹果,并排放好,在面向学生的左边那个苹果是坏的,已经发黑。这时老师问学生,觉得老师会选择那个苹果,学生纷纷猜老师会选择右边那个苹果,但是老师告诉学生会选择左边那个苹果,这时学生对苹果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纷纷发表对于老师选择左边的苹果的看法,老师在学生发表意见后邀请一位学生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看,这时被邀请的学生看了后会心的一笑,再对全班同学解释说,在老师的角度看刚好相反,老师的方向看左边的苹果是好的,右边的是坏的。其实两个苹果都是坏的,只是在不同的位置看有不同的结果而已,这时老师再讲解换个位置想一想这个主题就自然水到渠成。
(三)问出学生的创造性
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应寻找“已知区”与“未知区”的“增长点”,从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提问的尺度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多时候新的创意,创造性的知识就是在这个“增长点”浮现的。如老师在教授初二的《思维的碰撞》一课,课堂开始时是先让学生进行玩游戏,有部分的组不能完成游戏,部分的组顺利完成,分别提问学生顺利完成的原因后,再重做一次游戏。这次原本失败的组玩的特别认真,活动结束后,老师再提问,第二次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你改进了那些方法?你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把学生的创造性一下子激发了,根据最近发展趋原理,这些问题是适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的,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心理课堂上把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再引导学生再次探求答案,引导学生不盲从、不雷同他人,不满足已有的结论,敢于创造等等的思维品质就得到了培养。
三、提问要注意的地方
(一)优化提问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要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在设计提问内容的时候,要优化提问的内容。如果我们把问题设计的过小、过易,学生不用怎么思考就能回答,不仅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而且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堂的内容。反之,过大、过难的问题,学生基本都不会回答,这时只剩下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也不利于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在一节心理公开课的听课过程中,教师讲授的课题是《快乐小精灵》,内容是认识情绪,授课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课堂的内容是挺充实的,但是授课老师可能担心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把问题都分解成很简单的问题,一连串诸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行不行”、“能不能”等过小、过易的问题满堂飞,所以下面听课的老师就听到学生很齐的回答“是”、“好”、“对”、“行”、“能”,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什么,学生是一问三不知。如此课堂就是因为老师没有优化提问的内容,设计了过小过易的问题,从而导致课堂的无效。
(二)问题难度适中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度”,应该是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也不能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在一节《和意志力交朋友》的小学四年级心理课上,老师播放动画“水滴石穿”,然后提问学生水滴凭着什么滴穿了岩石?在学生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后,老师再问你能从水滴身上学到什么?第二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又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学生在充分的讨论和老师的引导下都得出了做事要成功要有意志力,从而老师顺利的导入课题——和意志力交朋友。
(三)善用等待策略
在一堂课的导入主题,创设情境后,引导思考讨论,游戏活动后等活动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教师或者问而不答,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步步紧逼、层层追问,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老师在提问时,有意识的停顿,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等候策略。适当的等待有时反而有助于学生思考及问题的深层次理解。教师应根据课堂的时间安排以及问题的复杂程度等具体情况,精心把握等待的时间再次进行提问。合理的等待时间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进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如果能够在心理课的教学中通过科学的设计并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通过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育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杨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之浅见[J].中国西部科技,2010.
[4]段志贵.优化课堂提问的六个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