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时代列车的足音
2019-09-10毕雪琳
毕雪琳
一
新中国70年的芳华,灿如朝霞,壮丽如歌。1970年4月24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第二天,我的哥哥呱呱坠地,父亲欣喜万分地为他取名:“星海”。
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事情,是青少年时代常常回响在耳畔的一首老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八十年代初创作的歌曲,以其优美动人的曲调、欢快流畅的旋律,振奋了一代人的青春,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1983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
激情澎湃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启了一个扬帆远航的新时代。百舸争流,百业待兴,每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都被振兴中华的美丽愿景点燃了。
1979年至1987年,我读完了5年制小学和3年初中。在这期间,学校一放学,我就会哼唱着歌儿走回家,作业完成得顺利时,即兴唱上几句,而哼唱最多的就是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在我摇头晃脑唱歌的时候,父亲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高兴地摸着我的额头:“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建设出力!”而父亲就是我最好的榜样。
父亲是机械厂的一名工程师,经常在工厂里做产品设计的绘图到夜里很晚,厂里停电时,父亲就在家里的煤油灯或蜡烛光下,继续伏案做研究。年少的我,一听到父亲归家的脚步声,便会高兴地迎出门去,把自己一天在学校的好表现汇报给父亲。当父亲看到我的一份份红彤彤的成绩单时,工装上沾满油污的他,总会边换衣服,边呵呵一乐。
“啊,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有一回,我捧回来了数学竞赛一等奖的奖状,父亲颇有深意地把他在县图书馆的借书证奖励给我。因为父亲是科研人员,一次可以借三四本书。当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氛围很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也深入人心。我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如饥似渴地读了很多课外书和文学名著。读书打开了我的视野,知识就是力量的喜悦感、获得感让我的学生时代充实而丰富。
家里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从玉米面窝头变成了白面大馒头,小炕桌变成了写字台,晶体管收音机之后,有了黑白电视机。读报纸、看杂志、听广播、看电视纪录片等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是我家和邻居们茶余饭后的“甜点”。
我和同班同学一起唱着歌回家:“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那时,我们居住的小县城高于二层的楼房还不多见,在新华书店里,我们看到了一本新出的大画册,上面印刷的楼房有好多层,在楼顶上还建造了小花园、小菜园,还有凉亭。我和同学兴冲冲地跑到县城最高的电视接收塔下,一直朝上看,脖子都仰酸了,干脆躺在地上看,“将来的楼房都是这么高吗?太神奇了!”我們憧憬着,惊叹着。没想到90年代,县城里的楼房就开始逐年长高,画册上的图片,真的变为了现实。
而门市部、供销社等词语也随着商场和超市的出现,成为了历史。1987年至1991年,我在天津读了四年铁路中专。这时,那个总想看看大山外面更远处的少年,看到了大城市的繁华和物质的丰富,更看到了文化市场的丰富多彩、图书市场的广博浩瀚。尤其是开放式柜台的超市自选,让我体验到了自助选择的乐趣。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我就读的天津铁路工程学校的墙壁上,也醒目地书写着这句标语。每天去上课的路上,一抬头就能看到,它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子里。在接触了计算机,学习了计算机编程之后,我对计算机要用到的大量英语术语、英语单词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既然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英语作为沟通世界新科技的媒介和手段是必须要掌握好的。于是,学英语,读英语,成为了我中专四年以至工作以后,长达十年之久的爱好。中间虽有中断,但一拿起来,当年那种熟悉的认真背诵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歌声陪伴我们这些“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走进了新世纪:“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我工作和生活的这座煤都古城,如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平坦了,公路变宽了,公交车四通八达,立交桥一座座摇曳生姿。御河两岸的新城、老城相映成辉,一座旧城承载历史古迹和古都文脉,一座新城承载现代文明和商业气息。大型购物商厦和生活超市,鳞次栉比,公园风景更幽,天蓝水碧。外卖、网购、快递、刷屏、晒单、扫码,消费便捷多样,既可自由选择,又可个性化定制,无障碍送货上门,服务到家。
歌声在我心头经久不息,萦绕缠绵:“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走进新时代,智能手机和电脑一年年推陈出新,电子产品逐年更新换代,不仅变化快,还向智能家居、自动机器人迈进。
而一系列亲民化、大众化、自媒体化的服务平台相继推出,如微信、微博、论坛、弹幕、支付宝、美团、抖音等,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生活的“主角”,演出各自生命的精彩,表达每个人的心声与诉求。
我老家的小县城,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相继建起了三个大型主题公园,一座座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公交车通到了每一个街区,母亲也搬离了老旧失修的平房,住进了政府新建的宽敞明亮的楼房。
旅游也不再是奢望,每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年假、探亲假,享受国内游、国际游、自驾游。一位退休的老师傅,自豪地跟我聊起已经走过的祖国山川,她说要在有生之年,走遍全国,而且是自助游,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里去,了解有厚重历史感的民风民俗。
“啊,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是啊,正如歌曲里唱的那样,光荣不仅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它还属于九十年代、跨世纪、新世纪的新一辈们,更属于为新中国建设呕心沥血的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
歌声里的芳华,浓缩的是情,释放的是爱。
二
进入昂扬奋进的新时代,在祖国的大地上,只见动车组穿梭往来,如花似蝶,争奇斗艳;高铁网络气势如虹,舞动光影。
我站在中国地图前,凝视着那一道道如同血管般延伸的铁路大动脉,躬身聆听铁路发展的足音,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70年的沧海桑田,火车从慢到快,高铁从无到有;70年的筚路蓝缕,铁路从落后到领跑,从学习到创新,以不断刷新的中国速度,印证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从“天路通车”到“高铁联网”,从“和谐号”到“复兴号”,我们拥有了全世界最长、速度最快的高铁网和铁路系统。
有人喜好将铁路比作优美的琴弦,有人喜好将列车比作穿云破雾的长龙,还有人喜好捕捉列车员搀扶老人的瞬间,说那是最温暖的语言。铁路在岁月的洗礼中坚韧前行,仿佛阳光、水、养料,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旅途上的一个个温馨的驿站和梦想出发的地方。
从“微信支付”到“高铁订餐”,从“动车组选座”到“智能验票进站”,从“中转接续换乘”到“常旅客服务”……,“科技高铁”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在中国最繁忙的车站,平均84秒就有一趟高铁驶过。
70年,铁路成就,惊艳了当代;铁路人的故事,更是平凡中见伟大。
几年前,在铁路沿线采风时,我遇到了此生难忘的一位老段长,这个清瘦的老人,身着路服,质朴平常。在竹林掩映的机关大院的小径上与我偶遇,驻足长谈。他说自己喜爱古诗文,闲暇时爱写格律诗和涂鸦文字。他指着身边葱郁的花草树木,赞美着机关小菜园今年的好收成,乐呵呵地说职工们现在下班能采摘西红柿、黄瓜、萝卜等,往家里带。谈起年轻时单身生活的拮据艰难,他说:“当年穷,吃不饱、饿肚子的滋味,真难受啊!”因为有那么痛苦的记忆,他上任段长后,最关心的就是职工的吃饭问题,不但要吃好,吃出健康,还要在费用上实行减免优惠,减轻大家的生活开支。老段长说,现在他们段里的食堂、职工的伙食团、沿线站区的送餐点,全部免费就餐,这在太原铁路局也是当时独一家的创举。
老段长筹办蔬菜基地、副食肉类供应基地,在零消费吃饭的基础上,拓展多种经营创收,逐年提高职工收入,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站段中,他担纲的这个段力拔头筹,是响当当的人均收入状元。由此,他赢得了职工的尊重和拥护,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职工们对他的称赞。
当时,在乘坐的职工通勤火车上,我惊喜地发现车厢上装运了好些给沿线站区配发的菜蔬肉蛋米油,列车员和站务员在站台上,车上车下地取送搬运,场面十分温馨。记得与老段长告别的那天,我们一起唱了革命歌曲和一些八十年代的老歌,老段长一门心思为职工谋福利的劲头,给我们一行采风的人员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这几年,铁路民生建设中给我留下非常珍贵记忆的,莫过于“八小”亮点工程了:即“小伙食团”、“小单身宿舍”、“小浴室”、“小庭院(小菜园)”、“小互助会”、“小文化室(小书屋)”、“小活动场”、“小药箱”等的建设。
沿线“小伙食团”里,有诱人的饭香、整洁的环境、漂亮的桌椅、美丽的插花,宛如饭店的小雅间。每月每人上交很少的伙食費,单位补贴发放米面肉油。伙食团聘请厨师,科学制定一周食谱,增加菜品花样,按职工作业特点,合理安排就餐。
二十一世纪初,铁路站积极地投入到建设蔬菜大棚,还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原有菜地,建设小庭院和小菜园、小花园,扩大种植品种,以丰富的蔬果供应伙食团。
爱心大棚,暖心菜,这些在寒冬里如同炉火般滚烫的字眼,不仅明媚了沿线生活,也照亮了职工的餐桌。
我的铁路同行们,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图“晒幸福”,尤其是在晒单位里就餐时的画面,那些品相好、种类丰富的菜品,吸睛度高,令人艳羡。垂涎欲滴的我在评论区留言:“伙食这么好,好想与你做同事。”
俗话说:“一粥一饭总关情,健康就在唇齿间。”每逢元宵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节假日,铁路食堂和伙食团就特别“隆重”推出节日餐,让在岗职工像在家里过节一样,吃得好,吃得香。
2015年春节前夕,绿色菜、有机菜、时令菜,这些走俏于市场上的放心菜,进入了晋北地区铁路单位的各个伙食团的操作间,成为营养膳食、科学配餐的新“主角”,一改往日冬季菜品的单一,天气虽冷,职工的心里却是暖的。
而细细想来,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有那些参加健康疗养的日子。2016年中秋节的前夕,我们段一行数十人,来到了风光秀丽的晋祠疗养院,度过了五天静谧放松的休养。晋祠疗养院宛若一个小型公园,小溪、亭台、阁榭、树木、花草、幽径,移步换景,清雅多姿的山石、池鱼、树丛,伴着欢悦的鸟鸣,令人心旷神怡。
在这里,最让我心动的是文体院。每天下午和晚上,我和室友都会来这里娱乐。在文体院一楼打台球、在健身器械上强健筋骨;在二楼棋牌室打牌下棋,在阅览室翻看杂志,在电脑上观看精彩视频。疗养院静谧安逸的氛围如一方乐土,让我们放松心情、收获愉悦。
在文体院一楼的电影院里,我们度过了三个美好的夜晚,观看了三场电影,堪比视听的盛宴。在观看《归来》时,感人至深的情节让我情不自禁地唏嘘、流泪。
网上曾热传着这样一句金句:“精神食粮以慰心,物质食粮以暖胃。”近几年,车间的“小书屋”给予了我和工友们在一起阅读的好时光。
小书屋面积不大,却雅致整洁,靠墙林立的900册图书和刊物书墨飘香,卷帙众多,品类丰富。每本书都有图书编号,放入所属类别的书架统一管理。职工给家属和小孩借书的比比皆是,读书的良好氛围和习惯,走出了单位,进入了每一个家庭。
一幕可喜的景象出现了:书香气息在车间班组里弥漫氤氲。老师傅借阅古典文学和人物传记的居多,小青年热衷于言情武侠和穿越小说,中年人借阅养生、烹饪、社科图书。每一个人都津津有味地读书,各取所好、各读所需。在工作间隙,彼此交流读书体会,联系古今谈认识,在知识的交锋中,更新看法,增广见闻。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感慨:“现在,回到家里不看上一会儿书,晚上睡觉都不香了!”
“高铁幸福”在改革开放40年之后终于靓丽出彩,成为了网络热词。砥砺奋进的铁路同行,每个人的工作都参与其中,合奏出了盛大的时代乐章。
在青山绿水间,在田畴乡陌旁,我们聆听着高铁的足音,箭矢快艇般张开羽翼飞掠广袤的大地,澎湃的心情,如同花儿一样芬芳四溢。每一个中国人被幸福的闪电点燃了生生不息的梦想,就像冬天里燃起的红彤彤的炉火,镀亮且温馨着每一个且行且珍惜的平常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