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受禅碑》书法审美特征
2019-09-10李小亚
李小亚
摘要:三国时期虽然是个动荡的年代,但是文化的生命仍在悄然生长,书法作品中也蕴含着生机。曹魏的《受禅碑》是一块保存比较完整的官方碑刻,是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刻的三绝碑,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曹魏;《受禅碑》;“三绝”;笔画;结构;章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8-0009-03
三国虽是个战乱的时代,却有着保存至今的书法遗产。曹魏处于中原腹地,文化积运深厚,它的书法也是三个国家中较为领先的一国,从较为清晰的《受禅碑》中分析其书法的审美特征,发现此碑内在的生命力及其美感。
1《受禅碑》概况
1.1《受禅碑》立碑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三方势力鼎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66岁曹操去世,次子曹丕继承王位。此时朝中部分大臣联名上表汉献帝谏议曹丕登上大统,献帝见大势已去便决定禅位于曹丕,汉献帝三次禅让,曹丕谦让三次弗授,最终在汉献帝第四次禅让时他才接受。于延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即公元220年12月11日)在今许昌以南的繁城筑台举行禅让仪式。受禅仪式结束后在此地立碑纪念,就是《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和《受禅碑》。
1.2 碑貌及碑文内容
据《水经注·颖水篇》记载“颖水径繁县故县北,曲蠡之繁阳亭也。……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台。坛前有两碑,昔魏文帝受禅于此。”[1]《受禅碑》碑是青蓝色石灰岩质,碑高八尺四寸,宽四尺六寸,二十二行,行四十九字。碑文的书体是隶书,一共有二十二行,每一行四十九个字。《漯河文史大观》有载碑文。
1.3“三绝”说
刘禹锡在《玉堂嘉话》中说:“魏受禅碑,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三绝。”(1)一曰文表绝《受禅碑》的文章层次清晰,文辞华丽,富有气势,论述有理有据,恰到好处的阐述当时禅让的整个情景。王朗是当时太尉杨赐的学生,博通经籍,有“茂才”之称,让他作为碑文的撰写者是当之无愧的,可谓一绝。(2)二曰书丹绝,梁鹄是东汉擅长八分书师宜官的学生,梁鹄的八分书深得其师的精髓且享有盛誉,据《三国志·晋书·卫恒传》记载:“魏武帝破荆,募求鹄。鹄为之选部也。……在秘书以勤书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鹄手迹。魏武帝悬帐中,及而钉壁玩之,以为胜师宜官。”[2]梁鹄书法笔力遒劲,起收笔多以方笔为主,如刀砍斧凿,虽为碑文但仍可从中窥得行笔之态,下笔稳健有力,线条富有篆籒意,字形方整,端庄有致,全篇整饬,雄浑大气。(3)三曰石刻绝,由钟繇亲自为此碑镌刻,将其书写中笔法、意态、结构,全篇的贯气表现的更充分、精准。《受禅碑》碑文总共八百九十九个字,刀法口清晰,笔法精绝,笔画圆润,字形方整峻朗。如若没有一个好的镌刻者,即使再精妙的书法也无法呈现在后人眼前。所以此“三绝”相辅相承。
2《受禅碑》书法审美特征
2.1 笔画
曹魏的八分隸书不仅在行笔过程中更求稳从而使笔画更平整,而且还追求审美感受,在笔画的起始结尾处,用笔的提按顿挫更为明显从而使字的笔画不单调。在楷书未出现的时代,人们在书写过程中带有楷书意味的笔画是有意中的无意,是为了追求更整齐美观而写出如刀砍斧凿般的齐头笔画。而《受禅碑》的楷化不仅是书写者的个人所追,而且是隶书在书法史上向前一步的探索,也是官方背景下过于追求标准化的结果。
2.1.1赋有装味
《受禅碑》笔画上的修饰手法与金文大篆的象形性修饰手法有着很大不同。《受禅碑》的装饰性表现的更为细微,体现在横竖的起笔收笔处,短小笔画的扭动上,撇捺的弯曲程度上。例如图(图1《受禅碑》局部)“以”字的第一笔竖画起笔像画了一个小半圆圈,不同于正常隶书起笔藏头转锋的表现形式,可见在行笔过程中加重了藏头后转笔动作的幅度,是为了这个字看起来更美观而有意为之。见(图1)“在”字第三小竖笔也有这种倾向,但不是很明显。又如“机”字左偏旁上的小短撇在其他字中也是这种收笔为齐面,笔画上端微微上翘。同一种笔画在全篇字体中表现方式大多雷同,可见是追求视觉美感的刻意行为。
2.1.2稳健流畅
《受禅碑》的笔画整体上给人第一感觉为平整,是隶书法度化的结果。但是细细观摩会发现这种平整在书写时绝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力着于笔端沉稳的行笔。最能体现行笔力道的要如图(图1)“在”字的第一横画,此笔画起笔为向下裹锋然后向上顶峰行笔,在行笔过程中一直是聚力上顶行走才会使横画看起来有微微向上的弧度。收笔自然处回峰向下。在看此图中“守”和“莁”字的横画都有弧度,且笔锋方向未发生改变,所以稳健而流畅。
2.1.3略带楷意
“折刀头”意味的起笔是《受禅碑》楷化最明显的特征。(图1)中“莁”的最末一笔,起笔藏锋后重按形成齐头的刀切面。又如此笔画将要结束时不同于汉隶书写雁尾一样轻按形成圆润的雁尾再出峰,而是行到收笔处用力顿笔形成有棱角,有块面感的雁尾再快速上挑出峰。尤其是“机”字,“以”字的捺笔更贴近魏晋后楷书捺笔的写法。这些具有楷书意味的笔画是隶书书写走向更为独立的表现,是隶书和楷书之间有意无意的连接,是书体连接的血脉,是书法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步。
2.2 结构
2.2.1以方为造型
扁形的字容易给人温和的感受,而更方更高的字形就会给人威严,冷峻的感受。见(图2),图中字十有八九是正方行或长方形,其中“略”、“之”、“殷”、“汤”这些在其他隶书汉碑中普遍会处理成扁形的字,在此被处理为方正形的字。再如图(图1)中的“以”,可以清晰的看出书写者把字左右两部分写地更贴近,这样字的横向空间就变小,再拉低最后一捺,增加纵向空间,整个字就由扁形演变为方正形态。书写者对其它容易写扁的字,同样通过挤压内部空间,拉伸纵向笔画来改变字形,使全篇成为以方形为主的字形,观察(图3)整体会更明显。
2.2.2均衡
《受禅碑》承载着王位变迁的历史意义,此碑的八分隶书为了彰显典重而走向了秩序化,横画均衡排叠的痕迹很明显,字内空间显得很匀整。此碑文字结构具有比较规范,精美,应规入矩,井然有序,平稳端庄的美感。
2.2.3动态感
方正的字形很容易让人感觉呆板,没有生机与动感,而《受禅碑》并不是这样。如图(图2)右边四字,第一眼不会发现很明显的动态感,但是只看“睿”和“神”把其余字给遮挡住,就会很明显的发现“睿”字向左倾斜,“神”字向右倾斜,特别是“睿”字左右两部分分别往左右倾斜,平衡字的整体。而“神”字右半部分在往右倾斜的同时,左边偏旁的小撇在向下拉伸。还有此图“汤”字的三点水,第一点穿插在右边长横之上,第二点穿插在右边第一撇与长横之间,第三点穿插在右边第二撇与第一撇之间。这种穿插避让的处理在压缩字内左右空间之时广泛应用,使得左右结构的字具有动态感。
2.3 章法
2.3.1规整化
在立碑之时,此碑是打界格书写的,这种书写方式就是的字体无论繁简都大小如一,偏差不大,见(图3)章法的规整化毋庸置疑。
2.3.2和谐性
平整的笔画,均衡的结构,界格的规范,使得全碑字体和谐有序。虽然此碑经历了时间的洗礼,笔画已经变得斑驳,个别字形已经模糊,但是今天看来仍然整肃和谐。
方正、均衡的字形加之界格的运用完美的凑成和谐整齐的章法,而在平整的碑文中字字有生机,字字独特是难能可贵的。而字中笔笔有力,尽显点画安排,精心布局,就不容忽视其价值,斩钉截铁的“折刀头”用笔更彰显其独特性。
注释
[1]郦道元.水经注·颖水篇[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16:155.
[2](蜀)陈寿.三国志·晋书·卫恒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561.
参考文献
[1]张淑霞.<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和<受禅表>及其艺术价值[J].四川文物,1996(03):23-27.
[2]汤淑君.<受禅表>碑与<上尊号奏>碑[J].中原文物,1991(03):115.
[3]包艺音.浅谈<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与<受禅>书法的艺术价值[A].山西:山西大学,2016.
[4]韦運韬.魏文帝曹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5]刘亚梅.试论三国时期曹魏的书法艺术[D].西昌学院,2009.
[6]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