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课堂能力的培养
2019-09-10朱国玉
朱国玉
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状况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为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獨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做以下陈述:
一、正确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其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农村孩子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最终成就学业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榜样的力量,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再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家庭作贡献,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因此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另外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学得高兴,学的不觉疲倦。
二、先进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由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过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加强“双基”教学中,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教学方法:
1.阅读学习方法,教师科学地组织学习材料,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提纲引领,抓重点,从而科学阅读,正确理解题意。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本。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2、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讨论交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
3、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概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如在低年级就注重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高年级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中高年级还应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4、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整体的细节或成分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必须将学生引入整体和系统上。引导是否得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命题。比如:讲课时应突出审题和析题,先“化整为零”,把原题解剖成若干小题,然后再“集零为整”,把剖成的若干小题的内容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提高。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的成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的习惯有助于巩固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小学生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的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这样指导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让学生用心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3、规范书写,准确地算。先教孩子们认真写每一个数字和符号,然后再规范书写数字、答题,以至于以后计算的精确,有的同学不注重书写,只图快,不准确,是学数学最要不得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十分重要,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