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

2019-09-10李永鹏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融合

李永鹏

摘要: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互相融合的必要性作为论述视角,基于现阶段二者融合的发展现状,探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8-0129-03

创新创业教育是由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旬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具备两创技能、两创知识、两创能力、两创精神,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创业型人才,实现毕业后的大学生可以自主创业或创新性的自我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了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及普及性的系统成熟的特色教育模式,并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2].社会教育就是指在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中,促进了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性因素的总和.这个总和不仅包括在社会生活中,人类在耳濡目染中所获得技能、知识及道德启示,还包括一切社会团体、社会机构及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多元性、全民性、自主性、终身性且内容多样性、开放性及普遍性[3-5].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完全无法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要求,加上现阶段我国在高校創新创业教育方面还是较为薄弱的[6],如何通过社会教育培养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机的将二者结合起来,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1.1 是快速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所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能够自主创新和自我创造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智力价值[7].在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在综合学生自我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关键在于以社会教育作为着手点,保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绝对不能脱离社会这一指定目标而独立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高校的教育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而学生首次所选择的创业方向又会间接或是直接地的受到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及思维模式的影响.因此,只有大力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社会教育,加速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所需就是要紧密融合好社会教育.

1.2 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互相融合,可以实现将学生由校内课堂训练所得的创新创业理论成果更好地运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现阶段,高校单一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知识范围的扩展,束缚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能力,导致培养结果的无差异化[8].作为一种新形式的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还有利于对学生创新、创造思维的加强,更好地培养学生个人的创新、创业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是对社会教育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所以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社会教育是发展的最终必然选择.

1.3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过渡的阶段[9].由于大幅度的提升了教育规模,导致毕业生的人才质量是参差不齐的.在人才招聘中,社会企事业单位不仅要求求职者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及潜在价值,同时也会关注毕业学校和学历,并作为首要参考条件.如此致使在求职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学子频频受挫.当下这个时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急需创新型人才来增添发展动力,然而,面临这一社会现实,高校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学理念及教学框架已经完全不能培养出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因此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会进一步的推动社会所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 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的现状

作为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逐步由国家引导过渡为高校自觉主动作为的阶段[10].在十多年的发展进程里,各大高校均以探索出各具特色且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且成果累累.如中国人民大学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结合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外的具体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有目标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河北大学组织学生开展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等,并结合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行动计划,提升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科技竞赛,并模拟建立了社会创业园,且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和基本的启动资金的资助等[11-12].总之,现阶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发展的非常常态以及样式繁多,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失板块.

但是,通过对上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例的具体研究会发现,其教育模式仍以理论为主,在其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还是相互独立的.具体有以下四种表现:(1)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基本是毫无体系的公共选择课,有关课程又多为零散的且数量还不足,并严重脱离社会教育,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知识的教授并没有得到有效地保证;(2)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所需的培训基地、师资队伍等资源严重不足,此现象严重的阻碍了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优秀创新创业成果的产出;(3)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未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授计划,因此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并未有细节的规定和学分要求;(4)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展开上,主要体现在科研训练项目、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讲座及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基于以上事实的阐述,说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确实是独立于社会教育的,而且很难一时有效地打破二者的分离状态.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的对策

3.1 打破教育理念上的障碍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产生的教育理念,各大高校已经逐步认同并广泛关注到了其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及国家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精神及自我意识,关键在于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教育就是指在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中,促进了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性因素的总和.这个总和不仅包括在社会生活中,人类在耳濡目染中所获得技能、知识及道德启示,还包括一切社会团体、社会机构及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为学生尽快进行社会生产实践做准备.在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决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教育框架中,要想更好的履行服务于社会的职能,就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因为二者对学生而言是交错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实现助手.二者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相同的作用,其关键任务均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但现阶段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联系的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紧密,大多高校的领导、教师、学生传统的认为社会教育完全不能融合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去,否则不仅会造成人才培养计划的失败,甚至还会打破传统的教育结构模式.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在概念本身解读上的偏差以及对融合重要性的忽视,定会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进程带来一定的难度.

3.2 打破教育资源上的障碍

首先,作为教育的常用方式,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绝不可忽视课程的重要性.据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均以开设《创新工程实践教育》《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實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路径,但由于此类课程的课容量有限,加之高校又以任选课的形式为主,所以也就造成了只有少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此外,已有课程往往又开设的很随意,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系统性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授的层面,完全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是成为了高校的“面子工程”.

其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源于教材,但是现阶段高校在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发现,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典型指导教材是严重缺失的.教材的缺失或是有关教材又鱼目混珠,造成高校在短时期内是很难实现开设所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更不要说进一步与社会教育的融合.即便是在已开课程中,教师也未能给学生提供可以参阅的书目,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是在被动地听课,而非积极主动地求知.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材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

最后,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富有很强实践性的活动,所以为了加强实践教育,高校应注重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现阶段,我国高校仍以理论教育为主,致使学生不仅在实践过程中的操作能力是非常的差劲的,而且社会实践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的.由于传统的教育通常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加之又未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与社会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协作关系,因缺少社会实践基地最终致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只能封闭于象牙塔中或是停留在理论上可行的局面.社会实践基地的缺失,使得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社会场地、社会平台等均无法得到保证,致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毫无成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融合仍是困难重重.

3.3 打破教育环境上的障碍

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会默默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的.高校所创造的创新创业环境对于学生而言,是会影响到其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的积极性的.在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已然变为被动地创新创业,这是完全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所要求相反的.各大高校举办的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讲座或是比赛等大多抛开了社会实用性,加之教育资源的倾斜,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就成为了大空话.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支持与激励,更缺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的实际有效地措施.总之,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育环境的建设,致使学生很难体会到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所营造的氛围,这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

3.4 打破制度管理上的障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基本保障.原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曾经说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一种新型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再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入创新创业理念.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跨学科性、实践性及综合性等特点,所以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其与社会教育相融合.我国大多数高校已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并没有与社会教育形成统一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结构,而仅仅是作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选修课.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未能建立并完善跨学科制度、未能有效地实施创新创业学分制度、未能及时改善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制度等.

4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是与职业教育、学术教育一致的.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当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关键难题是如何有效对接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毫无疑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在短时期内是难以实现完成的.高校必须积极采取有关措施打破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及相关制度管理上障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

参考文献:

〔1〕代安娜.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10-13.

〔2〕介晓磊,燕海茂,朱伟峰,尹国臣,万传军.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01):34-41.

〔3〕吴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及途径[J].高教学刊,2016(18):9-10.

〔4〕王俊.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借鉴[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4):99-103.

〔5〕袁渭锟,王满四.作品导向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高教探索,2016(07):125-128.

〔6〕张雅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借鉴与选择[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6(02):70-74.

〔7〕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22-124.

〔8〕高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08):92-95.

〔9〕席成孝,刘志侃.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4(02):106-111.

〔10〕于淑玲,张占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05):179.

〔11〕于建秀,张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定位与路径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2(05):115-118.

〔12〕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5-46.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